Fw: [心得] 中研院內的鐵道

作者: gus ( ....)   2018-07-10 15:12:56
※ [本文轉錄自 Nangang 看板 #1RH5UwQ- ]
作者: gus ( ....) 看板: Nangang
標題: [心得] 中研院內的鐵道
時間: Tue Jul 10 14:52:39 2018
(原本是自己臉書上的文章,想說跟南港發展的歷史有關,就轉過來。
也因為是臉書的文章,所以比較拉雜比較長,不喜歡讀長文的請跳過)
東區不是我的地盤。幾年前友人找我去國父紀念館一帶的酒吧聚聚,走著
走著竟然在街道間看到一座規模不小的廟。當下很沒有義氣的把約拋在一
邊,先去看看再說。讓我驚訝的這竟然是座拜火德星君的火神廟。一般想
到火神廟,可能覺得多在城內或商業市鎮,主要應該是房屋密集怕火災。
然而此地(延吉街)據台北城有一段距離,附近也沒有市鎮,廟設在這裡
必然有特殊緣故,或許跟當地的產業或人群相關。
稍稍一查看,廟方說是陳氏家族在三張犁有三座煤場(曾當過台北市議會
副議長的陳錦祥是他們後代),1943年在熟煤中發現一塊人形石,有識者
認為是火德星君顯靈,遂奉祀於陳家的有應公廟內,後來成為主神,廟也
改為火聖廟。現在廟裡偏殿供奉一座神位,上書「安溪福有新公神位,道
光丁亥(1827)仲春,忠孝節義弟子陳順合建」,也就是此廟的前身。而
日治時期消防隊在廳舍供奉密宗形象周身火焰的不動明王,1945年之後北
市消防局將神位置於古亭分隊繼續祭拜,1995年廳舍改建把不動明王請到
火聖廟,於是此廟也變成台北地區消防員祭拜的廟宇,甚至台北市長也參
加火德星君祭典。雖然我對三張犁煤場是否是這裡的陳氏家族所有頗為懷
疑,不過從這些變化似乎可看出這座廟從十九世紀上半葉地方家族的有應
公廟,因為產業變遷在二十世紀中葉轉為煤業保護者,而在二十世紀末又
有官方的介入成為消防員的廟,這樣疊加上去的過程。
這裡讓我想到的一點是,我們看待地方社會時比較常順應官方的圖像,想
到的是農民、開墾、種田、灌溉,不過當然也同時存在各種不同的生計方
式,像是台北盆地周遭的淺山一度就有不少產業,現在已消失在多數人的
視野之內。
接下來才是這次的主題:南港舊庄。
南港最早指的是基隆河進入台北盆地前南岸的一大支流,即大坑溪。與其
相對的是北港,即現在的汐止區北港溪。南港有交通上的重要性,沿著南
港/大坑溪上溯可到深坑與石碇,在往裡面走即是東北角山區,甚至翻過
山就到頭城、宜蘭。同時沿著大坑溪也可把山上的產品送下來。現在想到
大坑溪就想到舊庄的茶葉與茶莊,不過如果看沿著大坑溪一路上去的小地
名,諸如更寮腳、栳(腦)寮、灰磘、紙寮坑、打鐵坑等等,便可看出茶
葉於1885年引進之前,更早期大坑溪上游的開發跟山區產業的關聯,特別
是樟腦。而如今樟樹多已消失,只在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前種了幾棵,作為
過去生態與生業的紀念。以往的「南港舊庄」核心區域據說是現在的舊庄
派出所一帶,此地便是大坑溪從淺山進入平地的交界之處,應該也與當地
的產業相關。
順帶一提,現在的舊庄里來自舊庄這個地名,而舊庄這個地名又來自「南
港舊庄」這個街庄名稱。實則這個地名應該是「南港舊」庄,後來去掉了
南港二字。「南港」這個區域以往指的是大坑溪流域,當時人與貨的路線
應該是順著大坑溪到大坑溪與基隆河交接的港仔嘴,再順流到台北盆地。
這樣的交通路線在19世紀末發生改變。1891年台北基隆間鐵路通車,在現
在的中南街與市民大道交叉口設立南港乘降場。1905年又因為運煤需要等
因擴大為南港站,遷到現在的東南街與市民大道交叉口,而有正式的站體。
這個時候的南港車站的站體其實已經離大坑溪、港仔嘴,即以往的「南港」
有一段距離,而座落在三重埔庄。1906年台北廳錫口支廳下的第七、八兩
區合併,取名「南港區」,約略是現在南港區涵蓋的區域(當然不全是,
南港-松山的區界後來有過調整)。於是原本指大坑溪中下游的南港遂成為
更廣域的行政區名(只有在1920-46年間屬內湖庄、內湖鄉,1946年才恢復
南港鎮)。似乎是先由車站的關係,把南港這個地名拉離大坑溪(然的確
最初在中南街之南港乘降站主要應是負載大坑溪/南港地區的人貨),而後
又因為行政區名成為更大的區域名稱。如今因地下化再一次西移的南港車站
已經是在以往新庄仔地界,離以前的南港更加遙遠,而以往核心的南港仔(
現在在汐止區)、南港舊庄,更成為整個南港區的邊陲。南港地名涵蓋範圍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鐵路的修築與設站,而修築設站的原因,又與十九世紀末
的產業變化,即煤礦業的興起相關。
現在終於要到本來想說的地方,中研院了。
中研院人文社學科學館旁邊有一座土地公廟,現在叫做中研福德宮。中研院
是1954年才到南港來的,院區發展到這裡又是更晚的事情,這座土地廟當然
不是如同附近各種中研xx的建案一樣一開始就叫中研福德宮。如果大家肯進
去看一下的話,可以清楚看到門口一副對聯「林生庶民澤福德,尾吉護國稱
正神」。沒錯,Na-a-bue林尾福德宮方是這座廟早期的名字,而林尾是當地
地名。如果待久一點,再抬頭看的話,可以看到梁柱上1984年、1986年整建
的捐款碑,碑末加上「元建造 光緒二十六年(明治三十三年) 創始者:李
成美、潘敏先生」。也就是林尾福德宮從1900年便在此地。這裡的李成美或
許屬於開拓此地的湖頭李氏,而院內在生物多樣性中心再往裡頭走,保留那
個民宅主人印象中姓潘,1984、86年的捐款碑上,李姓、潘姓也多。如果看
四分子溪「被改道」前的地圖的話,可以看出林尾福德宮的位置很特別,它
位於四分子溪的一個大彎,以及姆指山/南港山餘脈的一個小山崙交界之處。
背山靠水。
現在在中研院、或是在人文社會科學館工作的人,可能很少人知道林尾這個
小地名了。的確現在的地圖上找不到林尾這個地名,然而並不代表以前的地
圖沒有。由於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線上歷史地圖中台北縣的
地圖收的較少(我又很懶得另外找),所以是在南港鎮已經併入台北市(19
68年)之後的地圖中找到。1976年的「台北市街道圖」標有林尾這個地名,
而且標得很大。不過仔細一看,這個林尾的地名其實還要再往山裡走,與現
在的林尾福德宮有一小段距離。接下來幾個年份的台北市街道圖一直可以看
到林尾,但在1994年的就不見了。
1976年台北市街道圖
https://imgur.com/a/fffffQA
1983年台北市街道圖
https://imgur.com/a/973kxAu
這個林尾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呢?為什麼在山裡頭、需要標出來,而在1994年
之後就消失,乃至像你我的新住民都不知道這個名字,甚至連它土地廟的名
字都被後到的中研院所襲奪了呢?我想看到這裡應該很多人知道答案吧。
19世紀末開始,臺北盆地周遭的山丘開始許多煤炭礦坑出現。1898年的「臺
灣堡圖」還沒呈現出來,到1921年「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中已經可
看到在大坑溪、四分仔溪上游出現了許多下標「せきたん(石炭)」的礦坑
圖示。同時為了輸送這些煤炭,亦沿線修築輕便軌道(炭礦用台車軌道)。
如現在的研究院路三段,從地圖上很容易看出即是當初輕便軌道的路線。這
些大坑溪、四分仔溪山區的煤礦,便由這些台車一路經由中南街運到南港車
站。
根據前人找出來的材料,1909年四分子庄這一帶的礦權登記在陳五豹底下。
根據新修《松山區志》,陳五豹是「陳能記」的宗親,與其它內湖一些礦坑
的陳姓負責人一樣,都是因先發展礦業成功的陳能記而取得這些礦坑的開發
許可。我對這種說法有點懷疑。「陳能記」是陳能登記的商業字號。陳能(
陳水龍)的兄長於1874年在五股坑由馬偕受洗,1877年陳能開始隨馬偕到新
店等地巡迴傳道。1893年受派到錫口街(松山)傳教,而甲午戰後以長老教
會傳道師身份受命錫口保良局,在政權轉換之際維持地方秩序,因此頗受器
重。顯然因為在地方政治上的地位,他在1897年取得三張犁一帶的礦權,成
為錫口街的大資產家,後來他的兒子更當了松山庄的庄長。如果陳能在1893
年才因傳教落腳錫口街,1909年便可以有許多宗親一起經營,或許發展的太
快,更何況因為陳能發跡後後來的譜系較為清楚,似乎也無陳五豹這個人。
說起來,如果是另位錫口街士紳陳宅仁的族人還更有可能。同樣的,三張犁/
舊埤口的礦權由陳能取得,儘管後來可能易手,但似乎也與陳錦祥先人的陳
氏沒有關聯(不能因為姓陳就都是一家人啊)。無論廟方口傳或現代方志,
都需要檔案等更堅實的材料來支撐才能取信。
不過儘管四分子庄的礦權在1909年就已登記,但由生物多樣性中心進去,即
地圖上標為林尾的礦坑,即源豐煤礦,到1938年才開坑。當時登記人是原籍
彰化田中、留日後在基隆炭鑛株式會社工作20年的蕭貴川。蕭貴川從源豐煤
礦開始又經營內湖、雙溪等地礦業,後來當了南港鎮第一任鎮長,更曾任煤
礦公會理事長。當時參加中研院的「生態之旅」活動時,特別請導覽員帶我
們去看了一下。山裡面的礦坑遺址是沒去,但是外面流籠裝置的紅磚柱仍在。
據說在1960年代以前,山內還有四、五十戶的工寮。這麼一座曾造就第一任
南港鎮長然現在在荒煙漫草中的礦坑,除了幾根紅磚柱,還留了什麼給它的
新鄰居,中央研究院呢?這裡要扯到中研院津津樂道的院區大門三變。
中研院1954年落腳南港時,院區大門在現在面對胡適公園的側門附近(也並
不是現在那個側門的位置,有向外推出過)。由於大門出去往南就是山(即
湖頭李氏祖墳所在地),因此院區的發展是往當時是田野與小丘的北邊走。
第二代大門是現在面對蔣中正銅像的側門,而第三代大門則是現在這個大門。
在開了此大門之後又開闢研究院路二段61巷與在大坑溪對岸與之相接的民權
街,因此把福山巖與福山街、福山街上的福山巖牌樓切了開來。大家常半開
玩笑的說,這三次大門呈現中研院學科的變化:第一代大門進來是人文社科
各所,第二代大門的大道兩邊是理工各所,而第三代大門更氣派的大道進來
是生科相關的機構。
現在再回到林尾與源豐煤礦。如果我們看1976-83年間的台北市街道圖,從
山內的林尾向外有軌道的標誌,這條軌道從山內東西向延伸到靠近研究院路
的地方。無疑的,這條軌道是把源豐煤礦的產品運送出去,或許在軌道沒拆
之前,可以一路通往中南街、再到南港車站。我覺得疑惑的是,在這些地圖
除了源豐煤礦之外,四份子溪一帶礦坑的軌道標示也都很清楚。一般都說這
四分子庄的礦坑是在60、70年代相繼停業,在76-83年間的地圖還有軌道標
示,不知道是因為軌道還沒拆、這些礦區仍有居民活動(如地圖上林尾一帶
還有建物),還是純粹是地圖沒有更新?(這其實問一下當地居民、就知道
了…)
如果我們把從林尾延伸出來的軌道,跟現在的地圖套疊的話,可以看到現在
大門進來的大道與這條軌道很大部份是完全重合的。這條大道其實是研究院
路二段102巷,但由於現在兩邊已經都是中研院的建物,跟中研院的院內道路
無異。以往的軌道即從生物多樣性中心那條路、在與林尾福德宮頗近的地方
越過四分子溪,接著沿現在的研究院路二段102巷直走,在生醫所旁邊與車棚
之間90度轉彎,進入現在中研市場附近。更早可能順勢就進入了現在研究院
路二段的軌道。也就是說,現在這條又寬又直的道路,很大部份是以往運煤的
軌道。許多路為什麼這麼走向,常常是有原因的,有些是河道,也有是軌道。
而中研院這條路這麼開,跟這裡已經消失的山區產業或許有關連。
原本是想說這條每天都會經過的大路,原本可能是運煤的軌道,最後拉拉雜雜
牽扯這麼多。其實就算是一條路,都可能是因為周遭歷史變遷的結果,只等著
大家去發現!
(礦坑的話,這個人的blog真的很好看:
http://ivynimay.blogspot.tw/2015/05/1040530_39.html )
(其實資料要找應該是很多的,但鍵盤考察就到這裡為止)
(另外「林尾」這個地名的消失,除了礦業、聚落不再之外,當然還有礦坑一
帶被劃入管制區,沒劃入管制區的部份被中研院吃掉)
作者: porterlevis (jeff)   2018-07-10 16:39:00
舊「莊」
作者: kantantantan (專發優文)   2018-07-10 18:10:00
推推
作者: gomars (難矣哉)   2018-07-10 18:45:00
不錯的歷史考察
作者: chifa (敲醒黃金鄉)   2018-07-10 23:38:00
作者: Yench (閑閑沒事)   2018-07-11 00:23:00
good
作者: b3630 (抱小孩中)   2018-07-11 06:52:00
作者: urchou   2018-07-11 08:36:00
我很喜歡這篇,我是在舊莊長大的,中研院也是我小時候常來玩的地方~~現在則在人文館上班!!!!!我記得我有看過一張照片,在很早期時,院內員工是坐小車子,沿著載煤路線出去到中南街附近下車
作者: bonus1123 (bonus)   2018-07-11 13:30:00
推推~~~
作者: SaChiAgrass (草)   2018-07-11 13:56:00
作者: Sylvaine (Poisson-Fisch)   2018-07-15 19:55:00
酷誒~謝謝解說,在中研院工作好些時間了都不知道有這一段過去
作者: hydralee (LCM)   2018-09-06 20:39:00
記得有看過創院時期中研院是靠鐵道進出的記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