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幻影效應實驗 (phantom DNA experiment)
DNA幻影效應,最初是俄羅斯科學院使用激光光子相關光譜儀(laser 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meter, LPCS)測量溶液中DNA的振動模式時發現的。伽利耶夫
(Peter Gariaev)和琶普寧(Vladimir Poponin)對此進行了分析和解釋。1995年,Poponin
發表了關於此實驗的研究論文。實驗中用到的激光光子相關光譜儀裝置原理:用激光器
(Laser)作為光源,照射到盛有DNA的樣品池(Temperature controlled chamber or
Scatter chamber)內;光電倍增管(Photomutiplier)作為光探測器用以測量散射光信號,
數字相關器(Photon counting & Correlation)對光電倍增管輸出的脈衝信號進行計數,
並計算自相關函數送入計算機。
DNA物質未放入散射室時,沒有任何幻影DNA場(phantom DNA fields)呈現,散射光的自相
關函數如圖a所示,表明背景噪聲的強度非常小而且分布是隨機的。
DNA物質放置在散射室時,散射光顯示了一個典型的時間自相關函數如圖b所示, 是一個
振蕩的、慢慢地呈指數衰減的函數。
DNA物質從散射室取出時,預計自相關函數會和DNA物質放入散射室之前時的相 同,即如
圖a那樣。令人驚訝的,DNA物質放入前和取出後的自相關函數明顯不同
在重復了許多次實驗並且在每一處可想到的地方檢查了設備之後,結果仍然如此。研 究
者們被迫接受假設:從物理真空(physical vacuum)中激發了一些新的場。研究者稱其為
DNA幻影(DNA phantom)場,以強調它的起源是與DNA物質相關的。
另外,沒有觀測到其它物質能有這種現像。
因此這種現像被稱為體外DNA幻影效應(DNA Phantom Effect in Vitro),簡稱DNA幻影效應。
DNA幻影效應發現後,研究者進行了更嚴格更持久的研究,發現只要散射室不受干擾,
就能長時間測量到這種效應,有幾次 竟持續了一個月。
這些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用嚴格科學的和定量的方式研究真空結
構,由於DNA幻影場(phantom field)的固有能力,它可以與激光輻射的電磁場
(electromagnetic field)耦合。它們之間的耦合常數(the coupling constant)值可以從
散射光強度估計出來。
這個實驗清楚呈現出DNA與組成世界的能量有直接關系, 並導出許多結論,
其中兩項:1. 過去我們忽視了某種能量的存在。
2. DNA能透過上述能量形式(DNA幻影場)影響物質(電磁場)。
細胞死亡紫外傳遞實驗 (The Kaznacheyev Experiments)
1974年,Kaznacheyev(ΚaзHaчeeвa,卡茲納切耶夫)他已經通過一系列實驗
證明了“死亡可能 由來自遠方的紫外線引起”。在實驗中,兩個密封的容器並排放置,
中間用薄薄的光學窗口分開。這兩個容器在環境方面完全屏蔽以避免光耦合 (optical
coupling)。
一個細胞組織被分成兩個相同的樣本,分別放置在兩個容器內。使其中一個
細胞樣本遭受有害媒介,如選定的病毒、細菌感染、化學毒物、核 輻射、致命的紫外線
輻射等,這導致暴露的/受感染的(exposed/infected)細胞樣本生病和死亡。然後觀察第
二個細胞樣本,以確定是否有任何 來自第一個細胞樣本的傳播效應。
當窗口是普通玻璃(ordinary window glass)時,無論第一個細胞樣本[注:受感染的樣本
]出現什麼樣的症狀,第二個細胞樣本[注:未受感染的樣本]完好無損,並保持健康。以
正統醫學觀點 來看,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窗口是石英玻璃(quartz)時,最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第一個細胞樣本出現疾病的一
段時間後,第二個細胞樣本中 竟然出現了同樣的疾病症狀。
Kaznacheyev和他的同事做了5,000多次實驗,發現這種驚人的“通過光學耦合發生的感染
(infection by optical coupling)”出現的幾率相當高,有70%-80%;而且遵循一個合理
的時間,例如在第一個細胞樣本生病和死亡後的2-4個小時。從正統的醫學觀點 來看,這
些結果出人意料,聞所未聞。
A.G. Gurvitsch的研究表明,細胞能釋放出可導致有絲分裂的輻射(光子)
,從而影響到其它細胞。Popp(波普)等人證明了這通常被 稱作“生物光
子(biophotons)”的超微弱光發射。
遵循這些發現,Kaznacheyev研究小組通過尋找受感染細胞發出的光子 (photons)來探求
答案。他們發現,受感染的細胞在死亡時釋放出近紫外光子(photons in the near
ultraviolet)。
石英玻璃和普通玻璃的相同點是都可以傳播可見光(visible light),主要區別是,石英
的紫外線(ultraviolet)和紅外線(infrared)傳播都很好[注:石英對紫外線各波段都有很
高的透過率, 達80%-90%],而玻璃對紫外線和紅外線而言幾乎是不透明的[注:普通玻璃
只能透過約1%的紫外線]。因為普通玻璃對這些近紫外線光子(near- UV photons)是不透
明的並且吸收它們。所以,在窗口另一面的未受感染的細胞(第二個細胞樣本) 沒有受到
來自死亡細胞(dying cells)的紫外線死亡光子(the UV "death" photons)的影響,因而
它們仍然安詳健康。
然而,石英窗口對紫外線死亡光子是透明的,未感染的細胞吸收了死亡光子而生病和死亡
,並出現相同的疾病症狀。
卡茲納切耶夫實驗(Kaznacheyev experiments)證明細胞的死亡和疾病模式(death and
disease patterns)能被傳播(be transmitted)和電磁誘導(be induced
electromagnetically)。
類似效應的復現實驗還有:德國馬爾堡大學(University of Marburg)研究者使用病變細胞
發出的紅外線照射測試細胞。
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研究者使用可被稱作是“標量電磁輻射(scalar EM rad
iation)”的東西,在超過100尺(feet)的距離實現了此效應
人類情緒改變DNA形狀的實驗
1991年, Institute of HeartMath成立,主要關注情緒與感覺在身體上的發源地——人
類的心,目的是探索人類情感對身體的影響力,以及情緒在世間扮演的角色。一個重要發
現是,Ralph Wilson描述了一個環繞在心臟並向人體外圍擴張的電磁能量場,具有環形圓
紋曲面,半徑約1.5米-2.4米。
知道這個能量場存在後,研究人員又自問,是否有另一種不為人知的能量存在於這個已
知的能量場中?為了驗證此想法,他們決定測試人類情緒對DNA的影響。
1992-1995年,Glen Rein及Rollin McCraty展開了實驗,他們首先將人類DNA分離出來,
放在玻璃燒杯中然後暴露在一種強烈情緒之中,也就是所謂的協調情緒(coherent
emotion)。透過“運用特殊設計的自我心神及情緒管理技術,刻意使心神安靜下來,將注
意力移轉到心臟部位,專注於正面情緒”,就能創造出這個生理狀態。
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測試,最多有5位受過協調情緒訓練者參與,還運用特殊技術分析DNA的
化學及視覺變化,偵測任何改變的產生。測試結果顯示:不同的意圖能對DNA分子創造出不
同效果,導致DNA扭轉或松開,也就是說人類情緒改變了DNA的形狀 參與測試者除了在體
內創造出精准的感覺之外,並沒有實質接觸或外力介入下,就能影響燒杯中的DNA分子。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體內的DNA是種既有狀態。出生時我們“拿到什麼就是什麼”,
除了藥物、化學藥品、電流之外,DNA無法隨著我們對生命中的事物產生反應而發生變化
。然而實驗告訴我們,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情緒對遠距離DNA的影響實驗
1993年,巴克斯特博士 (Dr. Cleve Backster),在基於他先前植物感知(又名巴克斯特效
應) 的研究基礎上,為美國陸軍設計了一個實驗,看看DNA從人體取出後,人的情緒是否
還會對其有影響。
研究人員首先在受試者的口中采取DNA和組織樣 本,經分離後被送到同一棟樓的另一個房
間,並放在特殊裝置中,通過測量其電流來檢測它是否對受試者的情緒有反應,
而受試者就在100米外的另一個房間。受試者在房間裡觀看一系列影片,內容包括戰爭影像
、色情片、喜劇等,藉此引發他體內的本能情緒狀態。
也就是說,實驗目的是讓受試者在短時間內經歷各種真正的 情緒。受試者看影片時,研究
人員則在另一個房間內測量DNA的反應。當受試者經歷情緒“高潮”及“低潮”,
他的DNA也在同一瞬間呈現出強烈的電流反應。 盡管受試者與其提供的樣本相距100米遠,
DNA卻表現出仿佛仍處在與身體實質連接的狀態中。
在此初步實驗之後,巴克斯特博士則繼續探討更遠距的效果。
某一回,受試者和細胞甚至相隔480公裡遠。受試者和細胞反應之間的時間差,由科羅拉多
州一座原子鐘負責測量。
每一次實驗,情緒變化與DNA反應的時間差都是零,此效應是同步發生的,即,
當DNA主人經歷情緒經驗時,DNA的表現仿佛仍以某種方式與人體相連。問題是,
為什麼會這樣?
不論細胞是在同一房間或相隔幾百裡遠,人的情緒都可以對自身DNA產生 影響,而且這種
效應是同步發生的。
那麼可以推論在器官移植,這是否表示器官若成功移植到另一人身上時,兩個個體將會彼
此維持某種相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