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關於成佛這件事情?

作者: ccclum   2014-12-10 09:31:22
※ 引述《mike913 (明心見性)》之銘言:
: 前幾天,有一個問我:要如何『成佛』?
: 我說:你已經是佛,為何還要成佛?
.... 關於這點,我的建議是否可以在文章中提出
1.是從哪裡知道這句話?
2.為何認同這句話,是因為有相對等的經驗跟體悟呢?
3.如何有把握其他朋友也有同樣的見解?
: 佛陀下凡,佛陀本身就是佛,他只是坐在菩提樹下靜坐,
: 靜坐的目的在『悟』。
前言:
常常聽人說,我悟道了,那位師尊悟道了。很了不起。針對這個話題我想提出幾個
見解,讓大家思考思考。
主題:
1.求道。
為何求道呢? 是因為身子苦、心裡也苦,苦來自於生死有情,能夠感同身受,能
夠無怨無悔地付出,然而就先後次序來說要知道生死是否有情,要能夠身體力行
,最後發揚理念,這還是要靠一樣能力,那就是"覺察力" (止觀、默照)
而形成覺察力的過程,就稱為"悟"。
而開悟的過程分兩種,一種經由自力精進開悟,而後發心求道。一種經由他力幫
助所以開悟,最後求道,這兩者雖有自力跟他力不同,但以禪修過程來看,應仍
屬漸修,不是頓悟。故常人講的開悟開悟,就不應該是頓悟法門談論的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立地成佛"
那究竟何為頓悟法門? 朝聞道,夕死可以矣。如果開悟了馬上就可以死去,那就
是頓悟,如果不行,那舉凡世上所有人的求道都是漸修。
2.修道
產生覺察力後,人會慢慢體會到"心"的存在,然而這邊所言心的存在,嚴格來說
要清楚理解心不應存在於一定的地方,是因為心會隨著時空而變化,心是無常的
,然而心也會因為習慣而產生一定的變化,所以心的變化有時是有所規律,這是
常的表現。所以修道者要清清楚楚心的作用,就是那非空也非有,是常也無常的
"不落兩邊的中道思想"。
而先學為了簡化這非空非有的中道思想的說法,讓後學能夠了解,於是用了隨緣
方便這四個字來代替回應心的變化,但實為時代快速變遷,先學宣揚不力,後學
常把這個隨緣方便當成"隨便"的意思呀。隨便在外的表現是是漫無目的,是如同
柳絮隨風飄,在內的表現是迷惑,所以無法使全力去改變現狀。
因此產生覺察力後,就要清楚心的體相用,體是表明心的存在處是不著,無一定
處,相是表明心是常也是無常的中道概念,用就是清楚以體相本為一體後,在一
念之間清楚分別迷悟。因此說修道就是在談論"一念之間、迷悟之間"是真的不為
過的。
3.行道
當有了一定程度的覺察力後,在生活中遇到大小事情仍會執迷,若要坦討這執迷
如何形成,就好像探討海水有多少一樣,執迷的生存原因是難以探究的呀。然而
某些經典可以探究這層道理,但由於個人機緣不同,有人吃一碗飯會飽,有人吃
半碗就覺得足夠,有人卻怎麼吃都覺得少了一味,所以要破除執迷一定靠實修的
法味。說法味可能太難了,就把法味變通定義,老老實實地面對生活,從生活中
找尋生命意義。
所以知道心的體相用,接下來就是"行動"。而我認為首要之行,必須是"盡孝"
(這邊不談論出家眾的發心)。
在這萬緣組成的世間中,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責任,人並不是平白無故就蹦
出來,如果不能體會父母之恩,那就算擁有多少神通,多少知識技巧,最終都是
無所用處。當然每個人除了盡孝之外還有很多責任,這邊也就不多作坦討,只是
希望各位能夠清楚自己今生身為人的責任在哪,好好地完成它後,再往這個器世
間弘揚法理,自然因緣俱足水到渠成。
4.成道。
世人說悟道,不過是漸修,吾說心中悟,也是需漸修,
天地如一室,何來頓悟門,既入頓悟門,焉能包天地
5.了道。
一切名皆空,甚麼時候可以把全部都丟光光,那就甚麼時候體會" "。
結論:
各位要好好認真積極正向呀。
: 而我也很坦白的告訴這位朋友,你可能問錯人呢?
: 我來的目的不是要成佛,而是要來完成使命與任務。
: 大家覺得呢?
: 竟然是嘴砲板,那就來聽聽 大家的想法↓
: 以下開放 你的想法 ,可以自由自在發揮,畢竟有一句話叫:佛不可說
: 而這個說 就是 要 悟 拉,佛陀 也不會告訴你要如何成佛?
: 因為 干他屁事,否則他 _____
: Mike
作者: guest2008 (guest)   2014-12-10 10:02:00
我棉一定要像3C大一樣認真喔~~
作者: AC82853190 (神經病)   2014-12-10 10:11:00
成甚麼境界是不是已經到"證"而不只"悟"了?
作者: sinfox (肥!!宅叔)   2014-12-10 15:03:00
不要想著成佛,先把人當好。
作者: secret7710 (好麻煩)   2014-12-10 17:38:00
推樓上s大
作者: jojolovetata (吾愛愛吾)   2014-12-10 19:29:00
我有30cm 真的!
作者: paddyh (paddyh)   2014-12-10 20:17:00
太長了
作者: jojolovetata (吾愛愛吾)   2014-12-10 23:59:00
木魚30cm長 還好吧 ???
作者: paddyh (paddyh)   2014-12-11 01:45:00
我是說30公分那個 太長了
作者: jojolovetata (吾愛愛吾)   2014-12-11 21:16:00
嗯 有佛性
作者: PRME (嘿嘿嘿)   2014-12-13 02:30:00
至少要了解不二和無我是同一件事
作者: ccclum   2014-12-14 17:25:00
緣起性空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