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的聲音》
【四】
你的想法不是你的想法。
你的想法只是以既定物種的生理結構以及集體意識為基礎,而產生卑微的不同。
所有的答案一直就藏在你的意識中,然而你可能並沒有注意過。
我們可以從之前舉的因被蛇咬而怕草繩的例子去推理:
如果蛇換成狗,讓你有不好回憶的就變成是狗而不是蛇。
如果移除被咬的經驗,就會變得不怕草繩。
只要將事件中的一個因素刪除或替換,恐懼就會消失了。
而一切認知的來源都指向一個共同點:人。
因為是人,所以有人類的構造與需求。
因為有人類的構造,所以能做到人類能做的事情。
眼能看、耳能聽、鼻能聞、舌能嚐、身能觸、腦能想。
所有的認知皆是由器官接收到的訊號,經腦解讀出來的產物,無一脫離人的生理結構。
為了使人的生理正常的運轉下去,而有基本的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又透過後天的經驗而分別喜惡,下意識的驅使去追求美好的事物,並且渴望重
複這些經歷。
像是喜歡看美的事物、吃美食、聽美妙的音樂...等,追求訊號的刺激。
也為了使人的生理能正常的運轉下去,所以開始制定社會規範。
其他物種呢?
像是狗的鼻子比較靈敏,所以人利用狗的生理優勢,訓練來當緝毒犬,所以才延伸出找
毒品的技能。
或是蝙蝠、海豚因能使用回聲定位,而有伴隨而來的認知與慣性。
因物種生理構造的不同,他們的認知、技能與慣性不是人類能擁有的。
因為你只有這些結構,所以即便你再怎麼會思考、再怎麼會創作,都無法脫離受生理結
構的限制。
只能用侷限的生理結構產生狹隘的認知,再用狹隘的認知去思考與創作。
但也因為我們是人,所以較其他物種更有智慧能掙脫"認知"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