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Street style其實就是一種hip hop文化為開端,再逐漸發展出各種支線。
而這種穿著風格也很單純,就是這些相關職人平常的風格跟模樣。這些人因為工作關係
有他們各自的跟隨者,同時他們需要吸引大家目光,因此產生了一些特立獨行的樣子。
這或許有一個大致的輪廓,但它同時也被整個社會牽動影響著。
台灣的市場常常只是學到形沒學到底子,在這些文化開始進來的時候,
很多人只是想'穿'的像他們一樣,但完全沒有考慮過大家目光真正的焦點順序跟所在。
很快的需求產生了,供給也就開始跟著進來了,但到底為什麼要穿成這樣,
已經沒有人在意了。在裏原風格開始逐漸成形的時候,初代台牌也就跟著順應而生,
反正一直以來你作什麼,我作什麼,我只要比你便宜就好,
這套商法一直是我們最擅長的。還記得那時候還會有人會討論某台牌抄某外國牌,
現在的狀況是連媒體端的人都對國外牌不熟悉了,更不要說消費者水準跟眼光的短淺了。
相關媒體也越來越看不到國外品牌的介紹了,真的很可惜。
香港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狀況,他們的幾本流行雜誌可能是因為發行形態的關係,
必須一直有各種新資料,所以他們跟水貨店的合作都很密切。
都會有國外各種品牌的新消息跟新品可以follow。曾經也有一度港牌非常興盛的時期,
不過港牌的發展就不像台牌來的那麼順利,畢竟香港在追國外文化比我們更瘋狂,
除了藝人牌之外的幾支現在幾乎都掛光了…
在裏原文化最蓬勃發展的幾年,因為氣勢真的非常強,各品牌都在創立初期創意爆發的時
代,市場上真的各種好玩新奇的東西都有。還記得那時各風格領域台灣都有許多人在
follow國外的品牌,而不是像現在狹隘到國外友人來都不知道怎麼跟人家說明及介紹現在
的現況。在經歷台牌強勢發展的幾年及2011大地震日幣瘋狂標漲,連帶韓貨興起之後的現
在。媒體端跟消費者變成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個樣子,這些影響絕對是連帶整個趨勢跟環境
的,我還是一直覺得台灣服裝是一個賣方市場,消費者作的功課很有限,僅從容易取得的
地方著手。因此這個產業最常見的模式就是有個有錢的金主引進了某牌之後,買一堆貨到
處去給人家寄賣或到出開店,先把點灑滿就對了。玩了幾年發現不行之後就開始大特賣,
之後把牌子玩爛退出,繼續找下一個。
在早期購買跟獲取國外資訊都很麻煩的情況下,作功課或資訊收集是基本的技能
那時大家都還知道國外真的有好玩跟不同的東西,新興的消費者已經根本搞不清楚了
也沒有尋求資訊的動力或想法,反正大家都一樣,一樣的無聊一樣爛..
要談轉換風格,或是想買不同的東西,前提都還是在你究竟對你擁有的選擇了解多少
你可以說你不在乎這些,那就乖乖的根本不要提出這些疑問,就繼續過原本的人生
但如果根本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多少好玩的東西,就妄下斷語隨便定義買物的價值
覺得買xx才好,買oo不對,真的也太自以為是的管太多了
穿衣服一直是一個讓人開心的事情,這個過程更是讓人覺得像尋寶般的有趣
喜歡這件事,就去找出這件事情有趣的地方跟好玩的價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