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我認為的結論:campus visit能來就來。
只是我的看法啦,主要是想鼓勵在台灣念書的學弟妹多來 :D
順便兼論一點點準備申請時的選校考量。
-
數學系是個很奇怪的系,以下講的都只以數學系而論(歡迎不同系的比較XD),
而且假設對象是申請上Ph.D program的台灣學生。
奇怪的原因,最有關的我想是數學系graduate student在進來之前
普遍不會選定advisor,top school尤其如此。
(所以campus visit的重點可能就不太一樣我想?)
簡介一下,通常美國campus visit是每間有錄取的學校給個$300~$500機票錢,
讓你自己湊一湊想辦法飛過來,正常來說也包飯店,
有些學校有固定時間的open house有些沒有,自己隨便挑兩三天去通常也是可以的。
來的話大概就是聽教授講講話,再安排機會跟特定的兩三個教授單獨講話,
然後過個1~3日的當地研究生cosplay這樣XD
-
為什麼我覺得應該去campus visit?
一. 你不一定那麼確定你要做什麼領域
數學系的博士生在第二年才決定自己要什麼領域並不太奇怪。
我自己認為台灣有志於數學研究的大學生的通常屬性是:
基礎不錯,缺乏研究經驗,缺乏對數學的整體認識。
從這個觀點來說,我覺得最好高估一下自己出國之後轉換領域的可能性。
如果你最後做一個你當初意想不到的領域,那一開始的決定基準多半就不準了。
另一方面,我覺得出來visit就可能的領域到處聽人意見也可能有意料外的收穫,
二. 你對這個學校的所知訊息可能是差很多的
在下我現在在美國做博士後,我的經驗是,除非我最近訪問過一個系,
或是我有很熟悉的朋友在那裡,否則我對那個系的認識大概都是過時的。
我們在台灣怎麼了解一個學校呢,可以
(1) 看US news排名之類 → 全無參考價值
(2) 看教授名字和研究 → 可是九成都不認識,不認識的大概也看不懂paper
(3) 聽取台灣的老師們的意見
(3)大概是主要可行的辦法,我以前覺得台大的老師已經消息很靈通了,
可是後來自己體會,發現這種訊息不過時根本是不可能的。
譬如你想要去跟某位大師,結果他即將被挖角,要退休了,或是要去森林閉關,悲劇。
如果你去實地visit的話,就算你沒機會問本人,肯定有研究生知道的八卦 :p
而且有時候老師們的判斷基準會不太容易傳達給大學生,
但反過來怎樣的學校適合你可能只有你知道(或是沒有人知道..)。
三. 指導教授的研究應該不是你選校的唯一重點
好吧,我自己在念博班之前就覺得這是唯一重點,現在我完全不這麼覺得。
所以雖然我不能幫任何人說不是,但至少可以舉自身反例XD
我現在覺得選校有40%在指導教授,40%在同學/其他學者(博士後, etc),
剩下20%在錢(這影響你有多少可以做研究的時間要移去教書),
主要是大多數人在研究生階段的後期,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獨立自主了。
第二項如果有學長姊或是年輕老師剛去過就可以問問,
但是去實地體會還是有無可取代的作用。
一個重點在於,學生之間的互動(日常討論, seminar, etc),跟系館氣氛,風氣,
可能還有指導教授帶學生風格都有關係,而你可以去體會一下 :)
最後,我念博班之前覺得不管指導教授風格如何我都可以習慣吧,
不過看了同學的許多例子之後,我想這還是選指導教授要先考量的一點,
而去親眼見見本人,再跟他的學生聊聊是最好的了解辦法。
四. 提早體會不同的學習方式和氣氛
你有可能去了有些感觸,也可能沒有,我也不敢說orz
我自己當時就沒去campus visit,很快就後悔了XD,
去念博班的頭一個月絕對是很有感觸,只是那也有了一個月..
我覺得台灣跟美國確實是很不一樣啦,例如學生之間討論數學的方式習慣很不一樣。
話說回來,拿到offer之後就是準博士生了,要轉換一下博士生的學習態度 :)
五. 增廣見聞
這是真的。美國很大,現在不去,下次去大概要等博士班畢業的時候了 :p
六. 搏感情
是稍稍有提早認識一些人和被認識的效果啦,微小的效果o_o
台灣人如果剛去會很閉俗不太好意思找教授說話,這也是個機會讓對方先記得你XD
不過這段的重點是如果有數學系的同學在兩年內來大波士頓地區visit,
我可以帶你到處看看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