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E MSc Finance & Economics - 通往財博的終南捷徑
留學版的各位先進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年Finance PhD的申請者,之前2014/2015
年在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 Political Science的MSc Finance &
Economics就讀。有鑑於對現在的台灣人而言,頂尖財博實在是太難申請了,我
想跟未來有計畫申請財博的朋友們分享我就讀的這個master programme,以及這
個programme如何幫助我今年申請上一間TOP50左右的美國財博。
關於財博的跳板這回事
財博之所以難申請,我在前一篇錄取文已經大致上做了說明了,這邊再簡單複述。
原因如下:
1.幾乎Top100的學校都一年只錄取2~3人
2.畢業前景極好。相對容易找到教職(因為數量管控得宜);薪資極高(因為商學院
很有錢+要跟Wall Street搶人)
3.因為前述2.申請者眾,好學校錄取率通常低於2%
這邊我要再加上第4個理由,那就是一般來說可能會有興趣想讀財博的人往往在大
學的訓練是極度不足夠、更甚者可以說是極度錯置的。
首先,對申請財博有興趣的最有可能的就是商學院的大學生。但是當一個商學院
管院大學生(如當年的小弟我)想要往財務的學術方向繼續發展就會發現自己具備
的能力實在是太匱乏了。僅就能力來說,要讀財博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分析、統
計、經濟、以及coding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分析方面需要學到線代、高微、實分
析、隨機過程、偏微分方程;統計方面則需要數統(高統/機率論/測度論)以及含
時間序列在內的博班計量;經濟的課程則是偏個體,總體的課不是很必須;
coding的部分建議具備Matlab、R、Python、SAS、Stata之中至少兩者。這對連
大學部計量都不需要修的商學院學生來說根本是不可能。我到大三才想要走學術
這條路,也因此我在畢業前也只修了經濟系的個體、計量和數學系的高微。
另一類人則是統計和數學背景的人,這些人很可能具備了較完整的技術層面的訓
練,但是如我前面所說,現在頂尖財博實在是太競爭了,所以學校會希望財博申
請者能有在做抽象研究時更為重要的能力─對finance的insight。
要在大學階段就同時具備上述技術層面以及對議題的insight兩種能力是幾乎不
可能的。想當然爾,小弟那時候最直覺的想法就是去美國讀個財務的碩士。
這邊就是最tricky的部分了XD 只要稍微研究就可以發現在美國,MS Finance是
一個極度就業導向的master program,基本上不會學到多深入的財務理論。同
儕大部分的心力也都會放在前期的career fair以及後半段的企業實習上。在這
樣的program想要得到在技術上或insight上足夠的訓練是不太可能的,幾乎只
能寄望自己很主動跟教授合作當RA爭取推薦信。這一條路對我剛剛上面提到的
第二種人或許可行,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實作的能力(幫教授建構模型coding跑數
據),而這個RA的經歷也能稍微幫助他們累積對議題的認識。但這條路對當時的
我似乎是行不通的。在漫長的網頁瀏覽過程中,我不經意的找到了LSE的這個
programme。LSE MSc F&E在官網上就開宗明義地表示這是一個給將來想讀財博
的人最棒的prep master。(後來其實發現歐洲還是有不少這樣類型的master
programme,但LSE的絕對是其中最好的。)
LSE MSc Finance & Economics的課程配置
LSE的MSc Finance & Economics可再細分為Normal Track和Research Track。
想要進入這個programme,所有人一開始要先申請上Normal Track。開學前,
F&E的學生會和MSc Economics、MSc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和若干個跟經濟相關的MSc一起在九月份先修數學課程(和國外經博的
math camp很像)。內容主要是精簡版的實分析、數統、還有個體經濟會用到的
Optimization。要進入Research Track的條件就是在這三科上都拿到
Distinction。
英國的MSc的分數可以分成依照原始成績四種等第:Fail(不到50分)、
Pass(50~59)、Merit(60~69)、Distinction(70以上)。聽起來Distinction好像
很容易,但相信我,Distinction絕對比起在台灣要拿到A+還要困難(至少在LSE
是這樣)。雖然沒有明確的數量管控,但英國人原則上是希望能達到整個cohort
前10%的學生Distinction;前10~50%拿Merit;後10~50%拿Pass;最後10%Fail。
LSE F&E每年Enroll大約60~70個學生,但只有3~5個學生可以進得了Research
Track。
LSE是三學期制,分別是Michaelas Term(十月初到十二月中旬)、Lent Term(一
月初到三月中旬)、Summer Term(四月初到畢業)。F&E programme的畢業門檻要
修滿4個unit,其中3個unit是必修課,Financial Economics、Financial
Econometrics、以及Microeconomics。剩下的1個unit則是兩門half unit的選
修課。成績的部分3門必修課都是100%final(對,你沒有看錯!!我在後面會再補
充說明這個給分的邏輯)、選修的兩門課可以任選一門考final(也是100%),另
一門則是撰寫6000字論文。如果有進入Research Track,前述必修的financial
econometrics和microeconomics則是換成博班等級的課和博生一起修,(剩下的
第三個必修課financial economics本來就是和博班一起上課,)畢業論文的字
數也放寬到10000字。以下我將簡單介紹必修的三門課。
FM436 - Financial Economics
FM436可以說是整個programme學習的核心,是和博班一起合上的課程。這門課
遠比我當初預期的還要難太多了,最後能過實在是要感謝上天。網路上有一段
三年前的學生做的希特勒take FM436,可以跟大家分享看看XD
(https://youtu.be/yAsP1n9F1sU)
這門課分成3個部分,分別是Discrete-Time Asset Pricing、Continuous-Time
Asset Pricing、以及Corporate Finance,可以說是當代金融理論的集大成。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兩門必修都是上滿MT、LT兩學期的課,FM436則是只在MT上
,但以兩倍的速度進行,加上習題課,等於是一周5天課有4天要花3小時在課堂
上,非常充實愉快。
第一個部分也是最精華部分的Discrete-Time Asset Pricing是由目前LSE
Finance的紅人Ian Martin帶的課。IM很可能是我這輩子見過最天才的人了,從
Harvard econ取得PhD後馬上在Stanford GSB找到教職,兩年就拿到tenure。當
初因為太太在Oxford所以IM才回到英國任教。他做的是最王道的Thoeratical
Asset Pricing,目前在Ideas上的年輕經濟學家排名前40名,被視為Fischer
Black Prize的熱門人選之一。除了聰明以外,IM也是一個對教學非常有熱忱的
年輕老師,平時下課時間和Office Hour都是排滿滿的,甚至習題課都還自己帶
。(重點是他還長超帥!!!)這個部分從風險偏好推導到CAPM和APT,然後到最最
核心的Fundamental Theory of Asset Pricing學習state price和contigent
claim的概念,最後再到option pricing。
IM教完這個部分後會在十一月初有一個mock exam(記得我前面說的嗎?畢業成績
是100% final,其他考試全部都是mock exam),如果是要「應屆」申請PhD的人
,這個mock可以說是你唯一也是最好的機會拿推薦信了。畢竟只有這門
double-speed的課會這麼早考試,而且IM的推薦信可能也是你能在LSE Finance
裡拿到最強最有力的推薦信了。下個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從MM理論教起
,然後再放寬假設去探討tax shield、agency thoery等變形。雖然這個部份很
輕鬆愉快,但是為了要銜接下一個部分Continuous-Time Asset Pricing,這段
期間有三個禮拜的晚上要每天加課兩小時額外上一堂不算unit的補充課程FM458
Stochastic Calculus。這門數學課裡會學到Brownian motion和Ito's lemma、
如何解隨機偏微分方程、Girsanov theorem、最後是P measure和Q measure的互
換。坦白說我覺得這門課的配置並沒有很好,因為時間太壓縮了,最後只是學到
比較技術層面解數學題目的技巧,並沒有提供很多數學上的insight。
課程的第三個部分正式進入Continuous-Time Asset Pricing,前半段就是把連
續時間的數學帶入Discrete-Time學過的內涵。後半段比較像在上seminar課,介
紹Greek letter、Volatility、Fixed Income的經典文獻。
由於時間的限制以及要教的內容之豐富,FM436學起來很像在把功力一口氣灌到
你體內直接打通任督二脈,每個人學習效果差很多。我的programme裡有一個義大
利同學,大家都形容他是IM未來的傳人XD牛津數學系連三年第一名畢業的神人,
後來應屆申請到Harvard econ和Stanford finance的PhD。我很確定這位同學過去
沒有學習過類似的課程,但他在上FM436時完全沒有任何困難,在IM的mock exam
裡還拿了96%的分數(班平均是40%),完全就是怪物。但是大部分同學學習的效果
並不是很好,所以是否能接受這樣的課程還是和你過去的數學訓練有很大的關係。
FM437 - Financial Econometrics
FM437是我在LSE學起來最開心的課了。這門課拆成兩個部分,MT是和MSc
Economics的計量一起合上,LT則是下半部的課程,主要是時間序列的計量。上
半部的計量和普通經研所上學期的計量教的差不多:從計量的五大公理出發,證
明OLS的BLUE性質,其中還有提到Partition,然後逐步放寬各個公理,在變異數
不齊一的時候推導GLS;Feasible-GLS怎麼做;殘差和X的7種不同等級的獨立性
;當殘差和X只有same row uncorrelated的時候證明MLE的Best CAN性質;MLE的
Trinity Test- Wald Test、Likelihood Ratio、Lagrange Multiplier;獨立性
的問題後半段還有IV;最後還有一些時間就比較深入的探討4種不同的中央極限
定理。這部分前半段和在台大上的計量差不多,而且講課的Vassilis超級會教,
所以學起來輕鬆愉快。
LT下半部還有再分成兩個部分,三周的Empirical Corporate Finance和七周的
Empirical Asset Pricing。Empirical CF和個體計量蠻像的,用的課本就是
Angrist那本大名鼎鼎的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主要是學
Difference-in-Difference和Regression Discontinuity和怎麼用它們來研究因
果問題。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帶我們讀論文,從實際研究的例子去學習模型的設計
。
Empirical AP的部分是這門financial econometrics的精華。我們用的課本是
Campbell Lo Mackinlay還有Hayashi,這兩本在其實是大部分財博和經博的計量
用書,教的多且深。一開始從最基礎的三種不同等級的random walk假設教起,
還有它們的檢定;第二部分是Sharpe-Lintner和Black兩種不同CAPM的實證、
Fama-MacBeth迴歸、Roll's Critique,接到三因子模型;第三部分是Volatility
Modeling,從ARCH/GARCH到各種GARCH變形,再到stochastic volatility和一些
non-parametric方法;最後一個部分就是GMM,從Moment Methods出發,到推導
Lars Peter Hansen有名的Efficient GMM,再到Identification Testing,最後
再反璞歸真回到everything as GMM,證明OLS、GLS、IV、MLE全部都只是GMM特殊
條件下的形式,精彩到不行。
Empirical AP是由Christian Julliard講授。CJ本人也是一個魅力不亞於Ian
Martin的年輕學者。他是從小在義大利長大的法國人,所以他的英文同時有義大利
人那種特殊的節奏,又有法文腔,一開始聽的超級吃力。但很快的大家就被他無止
盡的教學熱忱所感染。課程中還有讓學生分組做paper replication或
literature review(當然一樣是不算分的XD),他會每個禮拜自掏腰包買書送給當
周報告最好的組別,印象中送過《蘋果橘子經濟學》、《為甚麼國家會失敗》、
List的《The Why Axis》、Shiller的《動物精神》和《金融與美好社會》、以及
一些台灣也沒有代理的經典經普書籍。我現在還是非常懷念他的課程。
EC411 - Microeconomics
EC411是和MSc Economics一起合上的個體經濟。我想可能是因為LSE是總體強校的
關係,EC411其實教的並不算多深入。MT從偏好到效用、再到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行
為、最後到賽局;LT講廠商理論、訊息經濟學(signalling、訊息不對稱、逆選擇
與道德風險)。
這門課修習的人數非常多,幾乎和經濟相關的科系都會要上這門課。我記得在
final前一個周末,整個圖書館的人都在準備EC411,尤其當時Nash發生意外過世
,我記得圖書館裡的人幾乎都在交頭接耳討論,希望老師公顯顯靈保佑大家考試
順利XD 也因為修習的人數非常多,EC411是全程錄影的,隨時都可以在宿舍看到
一周以前的所有課程。而且TA課設計的非常有規制。只要好好投入心力,要把這
門課學好不是件難事。
選修課
Finance Department開給MSc F&E的選修課總共有:
FM404 Forecasting Financial Time Series
FM409 Risk Management for Financial Institute
FM413 Fixed Income Markets
FM421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M438 Advanced Asset Pricing
FM442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Finance and Risk Analysis
FM445 Portfolio Management
FM447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FM472 International Finance
選修課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其中一門課將會是你的論文方向,所以選擇的時候不
得不謹慎。大部分的選修課都集中在LT,一來是因為MT已經有一門double-speed
而且超硬的FM436了,再來也是希望大家在下半年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識後再來修
這些選修課程,對論文的研究也會比較有感覺。但是也有像FM442和FM447這樣少
數開在MT的選修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FM404和FM438都是博班選修課,我當年
傻傻的選了FM404。那實在是非常痛苦的回憶,各種Frequentist和Bayesian的時
間序列方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硬塞到腦袋中,身邊的神人同學也各個都好像修得很
輕鬆。讀FM404的期間內我強烈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但後來在我投入大量時間和
心力後,這門課居然是我所有Final中成績最好的一科,我也因此拿到這門課授
課老師的推薦信。現在回想起來當初鼓起勇氣選了FM404是我在LSE讀書期間最正
確的選擇。
關於LSE Finance
雖然在出發前就對在LSE這個經濟殿堂學習有著無數憧憬,但我還是實際來到倫
敦後才知道這裡的學術氛圍到底有多麼好。除了有全世界Top5的經濟系以外,
LSE的Finance Department這幾年來非常認真經營。(事實上,在2008年以前LSE
只有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partment,Finance分出來還是這幾年內的事情
。)除了Ian Martin、Christian Julliard,LSE Finance還有很多有才華又有教
學熱忱的年輕老師,研究和教學品質都上升的非常快。過去本來有著,在歐洲要
讀Asset Pricing要去LSE,要讀Corporate Finance要去LBS,要讀Financial
Econometrics要去Imperial的說法,但這幾年內LSE積極搶人下來,幾乎finance
的任何領域LSE都有很猛的人了。美國本土以外,LSE Finance絕對不輸給任何其
他學校。
除了優秀的老師以外,身邊的同學也給了我非常正向的刺激。我那一年的同學裡
,有兩個後來去了Harvard Econ PhD,一個去了NYU Econ PhD,一個去了Duke
Fuqua Finance PhD,一個留在LSE Finance PhD,還有將近十個實力相當的同學
去了業界。在那一年裡我過著標準的宿舍學校圖書館三角生活圈。
而我上面提到的總成績100%來自於期末考的這個機制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巧妙
設計。正因為成績完完全全來自於最後的那一場大考,大家都不可能心存僥倖,
能穩穩拿到高分的不二法則只有好好的奠基自己的實力。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人
會缺考MT和LT學期末的Mock Exam,因為這是唯一可以檢視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
,同時也可以藉此去理解TA和教授們改考卷的標準。此外,每一堂實習課還有TA
的office hour也總是場場爆滿,大家都不想錯過任何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身
邊都是努力上進的老師和同學,在這樣良性的環境下,我才得以提升自己到具備
申請財博的程度。
(我們60幾個學生,在MT結束的時候有1個人自己dropout了。另外還有6個人在最
後被fail掉,所以在LSE讀書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我非常珍惜在LSE度過的時光,也很感謝在這裡認識的所有師長和朋友。沒有這
一年在LSE的經歷,我不可能申請得到任何一間好的財博的。礙於篇幅,我無法
把所有細節一一闡述。如果有版友對這個programme有興趣,歡迎站內信來問我
。如果能夠幫助到後人,讓更多台灣人順利申請到國外的財博,我會由衷感到
開心。
最後 關於倫敦
雖然可能不太相關,但我還是想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倫敦,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
太出乎我意料的舒適了。倫敦和台灣人刻板印象中的英國差異非常大。因為有著
相當高比例的外國居民,倫敦不僅沒有對非英國人的歧視,而且食物還相當多元
且美味。我在倫敦中國城吃到了我這輩子吃過最棒的港式燒鴨,還去了傳說中的
Restaurant Gordon Ramsay,更見證了台灣手搖品牌在倫敦的發展。路邊隨便一
間不起眼的越南餐廳泰式餐廳都有很高水準的餐點,在一些看似簡陋的小酒館裡
的fish & chips更是美味到讓我忘記各種對英國食物的嘲諷。倫敦還有著非常便
捷的地鐵系統,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地鐵雖然舊,但卻相當乾淨,和巴黎紐約等其
他國際大都市的地鐵完全不同。倫敦還有非常密集的博物館群,基本上都是免費
的。雖然在LSE的這一年充滿了壓力和挫折,但這個迷人的都市卻還是讓我在碩
士生涯裡留下不少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