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蠻重要的,希望這篇可以拋磚引玉,
分幾個不快樂的來源來討論一下...
首先是「老闆決定一切」,這說法完全正確,根據互相吐苦水的不負責任統計,
快樂程度完全跟你念到第幾年有關,念越久,對念博班的體認越真實,也會越無助,
根據你想問的 Top 20 program,不管是同儕或老師,如果你能進入這些 program,
代表他們的研究能力不會比你差,但這個老問題(研究生心理健康)目前還沒有人解決。
所以重點是選老闆跟打聽實驗室風氣,這是唯二可以掌控的事:
一 老闆的個性跟你像不像(他堅持的事情你是否會同意)
比如說,你想發 paper 嗎?還是想實習?
你喜歡去研討會嗎?他有興趣的問題跟研究方向你也同意嗎?
這部分有點邪門,有時候老闆堅持的事情,你完全不能理解,
所以就看你願不願意接受(信任)他的建議。
二 實驗室風氣
務必打聽從資淺到資深的學生狀況,那就是你未來的樣子。
接著是系統問題,美國這幾年終於開始重視研究生心理健康,發現原來憂鬱的學生並不是
因為他們不夠堅強,而是學術界氛圍不容許示弱、缺乏心理諮詢管道、研究生工作血汗,
又出路茫茫。這件事跟學校排名沒什麼關係。
沒人提起念博士的這種代價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346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17300422
往好處想,現在學校都很怕研究生出事,所以如果真的不快樂,向外求援,應該都有機會
讓事情好轉;往壞處想,這個問題不是三五年能解決的。
最後是學生自己,其實有很多私人的事情會影響情緒,畢竟我們是人、並不是做研究的機
器,與家人的情感牽掛、攜家帶眷的經濟壓力、有沒有幾個談得來的朋友,研究不順有沒
有辦法紓解(明天再戰!),這些事情很難預測。即時你在繁華的都市拼搏,也可能心繫
實驗、無暇享受。
若你順利申請到美國博士班,
希望這些建議,能讓你替未知的研究生涯,多一些心理準備。
※ 引述《Rachelmas (Rachelmas)》之銘言:
: 呃抱歉丟了一個看起來很無厘頭的問題
: 畢竟大家選擇program的時候 無非是想問出路、起薪之類的問題
: 我準備申請2018 Fall CS MS or PhD
: 這星期原本已經finalize所有學校準備丟申請了
: 但最近教授問我 何不考慮Harvard後(原本覺得Harvard CS有點小沒有考慮)
: 上網看了他們的program 不小心被他們的一個招生影片打到了xD
: 影片中的在校生分享他們的想法跟經驗
: 覺得他們的program小小的 彼此熟識 看起來過得比其他學校開心
: 突然發現自己沒有考量學習過程中的開心程度
: 這其實對我很重要 畢竟我是時時刻刻都在給自己心理壓力的人
: 加上個性比較悶騷 在大群體中也常感到不自在
: 心理健康有點受影響
: PhD頭一洗下去就好幾年
: 有點擔心自己也會跟著痛苦好幾年(雖然念PhD就要有這種覺悟xD)
: Master可能比較短沒有差
: 不知道有沒有學長姐能分享一些Top 20中比較能兼顧品質和心理健康的PhD program?
: 可能學校附近很多好玩的(但對PhD比較沒吸引力吧 讀那麼久)
: 人與人之間互動氣氛比較良好的
: 食堂超好吃(我真的被UMass吸引xD)
: blah...
: 或是分享一些讀國外研究所的過程中
: 你們對自己心理健康有些什麼體會之類的
: 感覺版上比較少這種分享 但對我來說 這可能比念哪間出來薪水比較多還重要
: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