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就產業, 薪資發展以及工作氣氛 3 點舉些例子, 也歡迎大家補充
1. 產業結構
這點我覺得比後面 2 點影響都來的大, 也是出國前應該思考的點
亞洲的產業結構因為製造業跟硬體起家的關係, 很多公司的 CS 部門其實還是跟
硬體產業有所掛勾, 有製造, (筆電, 手機, server) 系統以及 IC 產業這幾個大類
純軟公司雖然有但相對較少, 幾個知名外商例如 Google, Canonical(Ubuntu), Firefox
來台灣設廠時多少也有看中台灣是手機以及筆電製造中心意味, 舉個例子台灣 Google
之前的一個重心是與筆電廠合作的 Chromebook, 以及最近又收購了 HTC 手機部門
在大環境影響下 兩邊環境不同 工程師技能點的發展方向也不太一樣
在台灣如果是要走 mobile engineer 路線 因為有各家手機廠以及一些 App 公司存在
整體環境相對成熟人才算是充足, 但如果是想走互聯網, cloud 相關的技能點
在台灣能適合培養這些技能的環境就相對較少
與之相對, 美國因為之前除了 Apple 之外的各大手機廠崩過一次 (Moto, 黑梅)
mobile engineer 現在是稀缺資源, 尤其是 Android engineer 的部分
少了一些大廠定期培養基礎人員再加上需求量大, 光靠 Google Android 部門跳槽
的人供不應求, 最近 FB 跨海招人的一大重點就放在 mobile enginner 上
所以關於這點我覺得主要應該先思考以後感興趣的領域是甚麼
如果是想往 internet, cloud, AI 走, 那麼確實是美國的產業強項
對岸大陸目前在前兩項有漸漸趕上美國的趨勢 (電商已經算超前了)
AI 則是稍落後些
2. 薪資跟發展
推文跟討論有人提到數字, 不過這邊為了討論方便可以直接用簡化的算法
原則上在灣區要維持台北或新竹同水平的生活品質那麼對應薪水算法大約是
把台灣年薪減個 0 之後單位換成美金
也就是 100 萬台幣年收相當於灣區 10 萬美金左右的年薪收入水平
由於不同區開銷花費不一樣, 如果換成西雅圖那麼美金收入這邊的比例可以再減些
同理如果台灣工作是在高雄那麼台幣比例這邊能再調低
以剛畢業的 FLAG 新人平均來說大概能拿到年薪 15 萬以上 (先不討論 range 太大情況)
與台 G 跟 MTK 的剛畢業新人相對收入水平其實是差不太多的 (用上面算法對應台幣的話)
但美國的很多大公司薪資結構上有所謂 refresher 機制
(每年除了合約上年薪額外給的綁約股票或獎金分 4 年兌現, 可累加)
某種程度上相當於保障了前幾年薪資的成長
在 CS 產業長久待個幾年下來美國薪資的爬升曲線大多比台灣來的快
以這點來看不得不說台 G 薪資在 IC 業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因為考量物價跟稅的話 美國 Intel 或 Q 的 senior 工程師
未必能到台 G 的 33 職等相對收入水平
但在台灣的高薪公司容易遇到的另個問題是跳槽的選項較為有限
一旦內部升等不順 比較難在國內找到太多其它不減薪且領域相近的 peer company
3. 工作氣氛
在矽谷加班並不少見, 但在大部分公司加班不是必要條件
如果是要達到 meet 考績而非拼盡快升等的話
大部分公司並不需要超過每週 40 小時的工作時
當然也不排除有特例像是 Netflix 等以壓力大給薪高著名的地方
整體而言大部分地方加班風氣並不是強制性的
除了加班之外的其它工作氣氛各公司不同部門有比較多細節差異
如果有其他人願意分享的話希望不吝補充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