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roduction
這篇文主要記錄在申請過程當中彌補成績的嘗試,以及面試和選校
的些許想法。如果這篇文能夠幫助覺得自己喜歡研究也大概明白吸
引自己的是研究的哪一環,但又擔心研究能力以外的條件會拖自己
後腿的人,那就太好了。
會特別寫的部分包括:申請學程的選擇、personal/research
statement 的取材、連絡有興趣的老師;語言檢定的部分不會特別去談。
## Field: Developmental Biology / Neurobiology
## Decision: NYU Biology
## Admission:
(All with scholarship and full tuition waiver)
-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UT Austin
- Developmental Biology,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U Mich Ann Arbor
-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UC Berkeley
- Biological Sciences, Columbia University
- Biology, New York University
- Neuroscience, 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
## Rejection:
- Biology, MIT
- David Rockefeller Graduate Program, 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Interview)
-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UNC Chapel Hill
- Watson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CSHL
-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U Penn
- Cell, Molecular,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Biophysics,
JHU (Declined interview)
## Education:
Doctor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Overall GPA: 3.43/4 (Converted)
Ranking: 112/136
## Publication (At the time of application):
- Manuscript under review at Nature Neuroscience (Minor author)
- Manuscript under review at PNAS (3rd author)
## Research Experience
研究助理 中研院分生所 (2015 - 2018)
交換學生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2013)
交換學生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13)
暑期研究 台大醫學院解剖所 (2008 - 2009)
## Test Score
GRE: V160/Q170/AWA 4.5
TOEFL: 113 (R30/L30/W30/S23)
## Award
- Best Paper Award (2017 International DBSRM Conference)
- 公費留考 (2016)
## Reference Letter
- 中研院分生所助研究員 (指導老師)
- 台大醫學院教授 (大學導師)
- 交通大學教授 (合作)
- JHU 教授 (交換學生指導老師)
## 準備與選校
求學期間,我並沒有考慮出國,而且對於不喜歡或私心認為上得不
好的課連應付都沒有誠意。如此任性的代價就是成為相當偏門的申
請者:自己的過往成績很難解讀成多有潛力的角色,但幸運地在當
助理這段期間得到很多空間去慢慢學會描繪出自己想要的研究,並
且著手進行。
### 事前連絡
兩年下來,我最希望在開始時就知道的事情是我認為對方想看的東
西和對方想看的東西是兩回事,還有同樣是發育生物,各校同名學
程之間的差異有時甚至比同一校的發育生物學程和系統生物學程的
差異還大。
所以對我來說選校的關鍵就是明白這個差異,然後跟自己想像中的
研究做比較,比方說整理一下自己比較喜歡的論文的樣板是怎樣,
通常出自哪個 program 之類的。明白這個差異在寫 statement 和
準備面試上都滿有幫助的,而最容易得到這個資訊的方式大概就是
與對方直接接觸。
我想大多數的老師在評估學生時,比較的基準都會是自家現有的學
生,所以接觸有兩大目的,一是檢查自己包裝自己的方式能不能引
起對方興趣;二是依對方的興趣程度來評估自己比起潛在申請者和
現役學生是強或弱,以便分配夢幻學校跟保底的比例。
由於偷懶的緣故,我寫信連絡的學校有 NYU, JHU, Columbia,
UC Berkeley 四校,回覆率是 8/9。由於研究經歷稍長,有興趣的
老師我大多會讀過他們近期的兩篇我有興趣的論文,然後拆成四段
寫信:
- 自介 (~2 行)
- 對方研究的摘要和針對有興趣的東西提計畫 (~4-5 行)
- 強調自己現有的技術能如何跟對方的研究結合 (~2 行)
- 詢問今年是否收學生、是否有興趣先談談 (~ 2 行)
我想這架構還滿常見的,要說有沒有起作用,大多數老師的回應只是
平淡到正面而已,有一位 NYU 的老師很興奮的聊起幾篇相關的論文跟
可能做的方向,不過等到面試時他已經忘記我了。
比起寫信,對我而言更有影響的是當面談,畢竟在申請時,我的資料會
是幾百人中的大眾臉之一;寫信時也會是幾十封信當中的不重要信件;
但當面談時對方不得不好好面對你。
從一開始對著講者瞎問「不知道能不能給要申請貴國研究所的學生一
些準備上的建議?」開始,我從第二年起開始試著多在所上的演講和研
討會中跟講者聊聊,後來養成的模式是簡單談一下自己現在的研究然後
就幾個可能的展望尋求對方的意見,後見之明來說,在能夠比較穩定的
在五到十分鐘簡介自己的東西之後碰到的兩位老師,都口頭給了面試邀
請 (Baylor / OHSU)。
在自力能控制的範圍之外,最有力的因子是推薦人,前文提到的寫給
UC Berkeley 的老師的信起初其實是被忽略了,但在現在的老師把我再
次推薦給對方之後得到面試的機會。
### Personal/Research Statement
我大約到了十月才開始重打 research statement 的草稿,方向上是總
結先前寫信或當面找潛在指導教授聊的結果,用反應最好的那個版本。
我認為研究生的核心能力有幾項:一是提出好問題然後用好的方法去回
答它,這方面由於我的過去研究經歷比較破碎也還沒有正式的發表,所
以厚著臉皮把壁報之類的都當成主要成果寫上去,盡量滿足一段經歷有
問出問題並有結論的結構;二是有獨立展望未來的能力,所以當時審閱
中的 manuscript 就拿來寫助理期間學習的東西與建立的技術來銜接研
究所的展望;三是很現實的經費與學術寫作,這部分恰好助理時寫的計
畫草稿最後有核准下來補上了這個空缺。
## Interview Invitation
這邊要先感謝老闆強烈建議我飛一趟,雖然 on-site interview 會造成
不小的財務壓力,但是 recruitment session 在面試之外通常會有
retreat,另外也會安排對所上的介紹,藉此能對 program 本身有更多
的了解和評估自己未來數年所做的研究大概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幸運的
要在多校間做選擇,也可以考慮面試時碰到的潛在同學的個性等等,選
擇的難度會稍微低一些。
## Skype Interview
- UT Austin: 直接安排一位領域跟我有點遠的老師面試三十分鐘,結構
是基本的談談你過去的研究,談談為什麼要念研究所,然後 program
裡有興趣的老師有誰。
- U Mich: 面試 * 3,一位領域無關的 admission committee member,
兩位相關領域。每個面試的老師都會介紹一下他自己的東西看你的反
應,時間也滿彈性的,這邊跟每個老師都聊了大概一個小時,畢竟大
家聊起自己的東西都會停不下來。
- UC Berkeley: Comparative biochem 是弱 committee 制,原則上 PI
可以自己決定要收誰,但獎學金也是由 PI 出,而且沒有 rotation 機
會。對方是我的領域的專家,聊了一個半小時當中,簡介完自己現有的
東西之後,開始談展望就開始被電得金光閃閃,不過還不到崩盤的程度。
談完隔週拿到口頭 offer,但對方不想浪費自己在 program 的名額,所
以希望我在二月中旬就做決定是否確定要接受,最後在寬限到二月底後,
考慮到雖然研究方向我很有興趣,但 PI 的支持度與實驗室的環境可能
更為重要所以還是想要 rotate,猶豫之後決定婉拒。
## On-site Interview
- Baylor DB: Program 相當的 molecular neuroscience。共五個面試官
,事前會問你想和誰談,但不一定會排給你,談的方式比較隨意一點,
給我一種他們是真的想知道你是怎樣的人而不只是你過去的研究,但過
去研究還是重要的,過去研究還有你對對方研究的了解會決定面試當中
有多乾。面試隔天是 retreat,演講時申請者都滿認真在發問的。我稍
後在選校時跟 program 討論有什麼方式可以多接觸生物資訊時,
program 的態度滿支持的,整體來說沒什麼好挑剔,花了超久才決定放
棄。
- Columbia Biological Sciences: 由於行程衝突,所以另約時間,
program 本身的老師還滿包羅萬象的,不過我直接感興趣的老師稍少一
些。三個面試官,每人四十五分鐘,一位全程都在聽我的東西,一位全
程都在說他自己的東西,一位比較平均但我們就超時了。
- NYU Biology: 第一天下午由三個老師介紹自己的研究,然後是踴躍的發
問環節;第二天五個面試加上 poster session,兩位面試官比較偏向講
自己的研究讓你提意見,另外三位以聽你的研究為主。面試時的印象是
program 的特長是發育生物,整合生物資訊的東西也還算積極,不過不
知道是不是因為學校的大學生比較多,整個氣氛比較浮動一點。雖然有
跟幾個面試官通過信自覺算互動不錯,不過印象沒有強到在面試時被認
出來。
- Rockefeller: 面試跟 social event 夾雜,program 特長是 neuroscience
偏 cognition 以及 immunology。因為大多數的 PI 屬於「覺得滿有趣
,但不是最有興趣」的程度,提想要的面試 PI 時有些痛苦,後來果不
其然在面試時感覺自己著重的方向和對方有小小的歧異,雖然自覺表現
的中規中矩,但炸掉也是不意外的事情。在所有的面試學校裡面 program
彈性是最大的,獎學金也是最大方的。由於和下一個面試卡到,所以錯
過了 city tour。
- OHSU: 其中一個面試官事前就先打電話來聊了半小時,感覺相當的慎重。
比較奇妙的點是把 city tour 擺在第一天,第二天才開始面試,五個面
試官都是互動式的跟你聊他的研究,也花滿多力氣聽你說在這個題目上
你有什麼想法。Poster session 跟 student talk 似乎是讓低年級的研
究生上去報,雖然感覺很誠實,但相對起來也就留下這個 program 的學
生好像比較生澀的感覺。Program 的長處是經典款的 neuroscience,發
育、離子通道跟突觸都做不少,新上任的 program director 們滿積極想
增大好球帶,也很積極的跟申請者互動,整體好感度滿高的,波特蘭是個
感覺很好的城市,可惜有興趣的題目比較少了點。
## 小結
最後在猶豫選校時糾結了許久,這種時候題目、學校的感覺、獎學金、排
名/名氣、地點等等因素在心裡的比重都和申請時看起來不太一樣,甚至有
種乾脆丟硬幣決定算了的感覺。爬了板上的文章和隨意的 google 查來查
去總也下不了決心,最後決定性的問題對我而言是「怎麼樣的研究環境,
是你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間,即使失敗了都能接受的?」當然這個問題在
申請前也問過自己,但或許當時在心裡用「上了之後再說」搪塞過去而沒
有真的做出決定吧。
在申請的過程當中,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來到適合的實驗室,老闆不
只給了我獨立的題目,還有很大的空間跟耐性去摸索,在 speaker 面前
也很積極的推銷我們,我想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環境我很快就會開始懷疑起
自己有多喜歡研究,也不會積極的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覺得有趣的
是什麼、還有把這些東西理成清楚的方向。當然,我想每個人申請研究所
時追求的事情都不盡相同,我的心得或許也近似於偏見,但如果能夠給人
起到一些參考或娛樂的作用的話,那就太好了。
## 致謝
感謝家人對於我九彎十八拐的生涯規劃一直都靜靜的支持;
感謝老師對我的耐性和寬容,還有每次跟 speaker 聊時幫我浮誇廣告;
感謝大學導師、合作的老師以及交換時的導師給我強大的推薦函和建議;
感謝所上老師 KCS 和 SHC 花時間陪我聊釐清方向;
感謝 YTT 學姐一手帶起幾乎所有我會的實驗、傾聽實驗還有在申請上的
各種爆炸還有給我很多建議;
感謝好友 Oliver 不斷丟 PhD position 給我、改 essay、還有提醒我
偷懶不申請的話靈魂會漸漸發霉;
感謝去年申請伙伴今年學長 HL 的 essay 支援還有接受告解(?);
感謝今年申請伙伴 KCP 忍受我把焦慮轉成說教四處亂倒;
感謝大學實驗室學長 YHH 幫改 essay 當地陪還有選校建議;
感謝大學實驗室學姐 YTH 的建議跟鼓勵;
感謝面試期間收留我的 Jimmy 大人,讓我免於在兩個面試間露宿街頭;
感謝 lab 的夥伴在實驗技術上的支持還有容忍我在申請卡關時的碎碎念;
感謝阿蒲的資訊分享;
感謝辛苦的 partner 對我的支持和陪伴。
還有,感謝曾經在板上發文讓大家在申請前後都有不斷爬文來化解焦
慮的機會的前輩和熱心回文給建議的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