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貢獻一些資訊關於推文中提到LSE的部份,
LSE針對臺灣的學士畢業生申請曾公佈一個 elite national universities 名單,
大概就是四大四中政(北)師陽明私醫(好像還有臺科大)等,
反正都是在臺灣喊得出來名字的學校,
先講結論,LSE的確是有執行這個policy (僅審名單上之學校學士畢業生的申請),
執行方法很簡單,你在遞件頁面透過點選預設的下拉選單添增母校資訊,
application 在 submit後就自動跑進不同的pools中,
所以在LSE遇到的臺灣學生十之八九是來自臺大、清交政(再略少點)、中字輩(又再略少);
因為上句中這些在list裡的學校是一個 pool,
好了,癥結來了,如推文中所提,既然在這政策下怎麼還會有私大生?
(這裡的私大集合不包含私醫)
基本上這族群在LSE臺灣學生組成中向來是非常小眾,
我那一屆大概只有三個 (三個都是待會下文中提到的情況),
嚴格來說,私大生 應該稱為 私校學士畢業生,
這個稱謂的改變藏有一個這族群極少(或極不願)向外人道的隱情是,
進LSE前他們已有先拿了一個(有時甚至是一個以上)國立碩或國外他校的碩士,
如果加上上行這些條件,application在送出後會跑進另一個pool,
這個pool被審件的機會會比私大學士申請者的pool稍高,
(priority最高的pool自然是elite national uni bachelor applicant那一個)
這除了會改變pool外,還有個很重要的魔鬼細節,
通常學校會有policy規定若前個學位是由受認可的英語國家之機構所頒授,
可以waive掉托福雅斯等考試,GPA的衡量標準可能也會改變,
因此我聽過某個同學說他先念了國立碩又念了國外3rd tier學校的碩士,
就是為了能夠 maneuver那套規則進LSE (且似乎是家人很堅持,銀彈備很夠給他用),
這個按鄉民的定義,就是標準的洗學歷,
他們當然曉得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 (其實也很容易觀察得到他們頗重的自卑感),
為了讓求學經歷看起來自然,
一般他們不會主動透露進LSE前的這一段過程,
若彼此有加 Linkedin或 臉書,會稍微有機會看到中間這段不見的資訊。
而這個族群實際上挺容易察覺的,
上課表現感受得到他們struggle得很厲害,
struggle的點通常是頗基礎的essay reasoning與讀取整合paper資訊的能力,
當然那些四大四中政北陽明私醫等的學士畢業生在LSE也定有求學上的struggle,
不過struggle的點會很明顯和前者的不同。
總之,LSE的確有這個policy,也真的有在運作,
而推文提到的私大學士畢業生,
現實中大多是用 additional qualifications (上文提到的國立碩或國外他校碩士)
的身份遞件,讓自己流入另一個pool中。
※ 引述《avisgood (台南屎王)》之銘言:
如題
小弟我因為指考考不好,目前將要讀高雄大學
有想要轉考
那如果我將來申請國外的EE, CS研究所,校名是否有影響,是不是要台清交成才能申請上好的學校,還是只要GPA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