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動機是希望提供一些不同背景的錄取文
不知道算不算是轉領域
如果以5年的時間刻度不算是轉領域,但以10年的時間刻度的確是轉了
無論如何,我想應該有人對這樣的經歷有興趣 :)
========== 領域 ==========
地球物理(Geophysics- Seismology) PhD
========== 錄取 ==========
MIT (Dr. Nori Nakata)
2/21 教授Skype後錄取
Princeton (Dr. Frederick Simon, Dr. Allan Rubin)
2/8 無面試
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UCSD) (Dr. Peter Shearer)
1/15 無面試
Uneversity of Texas- Austin (Dr. Adrien Arnulf)
1/15 教授Skype後錄取
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 (Dr. Yehuda Ben-Zion)
2/12 訪校後錄取
University of Alberta (MSc) (Dr. Mirko van der Baan)
12/17 錄取後教授電話面試1.5小時
同意指導
========== 被拒 ==========
UCSC 3/7(訪校面試後被拒)
Caltech 2/22
Stanford 2/22
Harvard 2/22
========= 無結果 ==========
Columbia
======== 教育背景 =========
BSc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MUN) (2015-)
Major: Earth Sciences
Double-minor: Mathematics, Physics
GPA: 4.0/4.0
Course Highlights:
ODE, PDE, Computational Physics, Real Analysis, Vector Calculus
BSc
台大 (2005-2009)
主修: 財金
成績: 74/100
GRE: V157, Q167, AWA 3.5
托福: 免(加拿大大學部畢業)
======== 研究經驗 =========
2016: 學校藥學實驗室免疫學研究;協助小白鼠腦出血實驗
一篇第四作者文章.....
2017: 利用沉積岩內的液體溶點與沸點估計海底盆地的地熱歷史
2018:
(1) 調查紐芬蘭河川的CO2流量,設備安裝與維護,製作研究團隊網站
(2) 用地球物理探勘方法調查17世紀沈船遺址,預估墳場剩餘空間
(3) 改良一個定位微型地震的演算法,定位冰島地熱區的微震
會在2019 EGU發表,預計暑假會publish
========== 經歷 ==========
2009從台大財金畢業後在台銀做了幾年催收
在催收四處跑法院和查封各種動產不動產的過程裡
發現自己比較喜歡戶外和實際動手的工作
於是賺到經濟獨立的錢後便辭職了
辭職後先去失業者職訓做了一陣子家具(最後做了一條獨木舟..)
然後到東海岸當了一陣子獨木舟教練
我很懷念在東海岸流浪的那段日子
但獨木舟教練是季節性的,
趁帶團的空檔一個人在便利商店裡搜尋地質研究助理或深山氣象站的工作
卻發現都需要地質大學部學歷,於是起了投資自己去念地質的動機
選擇紐芬蘭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我喜歡大海,我想看雪,想看大西洋
第二,生活在南方的小島,我對北方有一種嚮往
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
Alvah Simon 的 North, to the Night (北航,向永夜):
講述他在北極冰層結冰前駕駛小船前往北極,然後讓冰層把船困住
在北極永夜下過冬的經驗
Peter Nichols 的 A Voyage for Madman
講述20世紀中期一場經典的單人環球帆船賽
以及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法國航海家 Bernard Moitessier
在那場比賽中消失的故事
紐芬蘭是我能找到最合乎各方面需求的選擇了
結果證明這個大西洋北邊的大島一點也沒有讓我失望 :)
因為我英文頗差(國中才開始學ABC的年代)
正式開始全英語學習前我先去菲律賓做了幾個月潛導練習英文
另外在社群網站發廢文和與人辯論也是增進英文寫作的好方法
原本只是想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輕鬆打工讀書
結果事情卻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展
因為我沒什麼錢,想說如果掙不到錢就回國
所以課餘在各實驗室打工,不知不覺累積很多研究經驗
另外我到大二才發現獎學金還蠻好賺的
要領獎學金要修滿課,成績越高越好
於是本來只是念地球科學,最後變成雙副修...
對物理和數學產生興趣也是當初意想不到
自從高中畢業燒掉物理課本、在台大最後一年終於修過大一微積分後
本來以為可以從此跟物理和數學絕緣
所以真的覺得,
人生啊...就像棋盤,很難預料三步外會變成什麼超展開的局勢。
四年來沉浸在吸收知識和研究的快樂裡,對畢業後並沒有什麼計劃
雖然四年來因為獎學金沒有花到什麼錢(存款大概減少台幣25萬)
好像有本錢繼續念
但大概是商科出身,以為碩博士更花錢,所以一開始壓根沒考慮申請研究所
直到去年大三升大四暑假快開學時跟專題指導教授聊天
才知道美國PhD是領薪水的,
她覺得我有潛力,鼓勵我繼續研究
於是我就去考了GRE,申請了十間學校
從一月底至今結果陸續出來
我也有幸參加了USC、UCSD(SIO)、UT-Austin、UCSC、Princeton和MIT的open-house
了解這塊領域各個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我覺得參加open-house非常值得
雖然同時間我還在修課,還在寫論文準備參加研討會
過去兩個月來就是過著每周飛加州(從紐芬蘭要轉兩次機...)
在機場寫作業,回紐芬蘭就是上台報告和考期中考的日子
但這大概是一生唯一一次的機會,
讓我可以跟五十幾個研究者深度對談,
同時認識每個學校的不同文化
也讓我毫無懸念地決定最終選擇:MIT
我不太擔心進MIT跟不跟得上
因為我知道太多我認識更聰明的人都不曾申請MIT
我非常期待即將開始的PhD研究生活 :)
希望這些經驗不僅貢獻板上為數不多的地質/地球物理領域
也能提供徬徨的人對於職涯、對人生一些比較不同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