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是UMich大氣科學博士班四年級。最近看到一篇中國人講他讀理論物理博士的經驗
與教訓 (https://www.ptt.cc/bbs/Physics/M.1550466338.A.48C.html),還有板上的錄取文和選校文,就也想分享一下自己讀博士班的經驗和心得。這篇文章只講了讀博士班以及在學術界生存的辛苦,我自己幾個出國增廣見聞的經驗,還有給目前博士班學生和有考慮唸PhD的人的一些建議。當然,這些是我在UMich唸書以及在大氣科學領域的心得,不一定適用於其他領域或學校,有不同心得的話歡迎交流分享。
這篇文章很長(6000+字),請先有心理準備。對我的背景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我在2015的錄取文: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450304801.A.242.html。
唸PhD很辛苦,未來更辛苦
出國唸PhD以後,我切身體會到在學術界工作是很辛苦的。在學術界工作我指的是從事學
術研究工作來養活自己。
在美國做學術研究的人,不管是教授,scientist,或是postdoc,最重要的一件事我想是
寫研究計劃申請經費。有中計劃才有經費,有經費才能招人做事,有人做事才能發表
papers,有發表papers才能再寫其他計劃。研究不只是探索自己有興趣的問題,更重要的
是說服別人願意拿錢出來給你做研究,錢就那麼多,大家都要搶,所以競爭非常激烈,壓
力也很大。研究型大學在招人或是升等評鑑時,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是這個人拿到多少計劃
,因為那代表這個人的研究潛力如何,能不能吸引外面的funding。另一個原因是學校可
以從計劃經費中抽成,所以要是教授能從外面拿到很多錢,代表學校也能拿到不少錢,對
於學校來說是好事情。因為申請研究計劃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情,幾乎所有做學術研究的
人無不卯足全力寫計畫。目前美國的大氣和太空科學的計劃中獎率是10-30%左右,一位研
究者通常一年會提交5,6份計畫甚至更多,所以平均大概是一兩個月就交一份出去,是個
很重的工作負擔。
如果未來以當教授為目標的話,基本要求是要會做研究,以及能寫研究計畫申請經費,也
要會教學。此外,還要指導學生,管理研究團隊,可能要做一些行政工作,還會被政府或
民間機關找去當專家提供意見,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應該還有更多更多。這些工作預期都
要做好,是個很大的壓力。因此每個教授即使已拿到終身職還是超級忙碌,我老闆已拿到
終身職但他每天還是工作10幾小時,而且是常態。大部分人對學術界的印象就是工作工作
和工作沒有生活,事實上我想也是。
目前大氣跟太空科學博士畢業生多,職缺少,所以找工作競爭很激烈。我們系上一兩年前
招聘助理教授,有兩三百人申請,最後只有5個邀請來系上面試,其中有別的學校想跳槽
的資深教授,有在一流研究機構工作好幾年的科學家,有剛拿到博士但研究發表質量兼具
的人。看到他們的CV,看到要這麼優秀才拿到面試的機會,我跟我同學都有點絕望。
唸博士班,與及說是唸書,我覺得比較像職前訓練。做學術研究和在學術界生存最重要的
兩件事是寫papers跟寫proposals,所以最好在博士班就展現你有寫papers的能力,所以
要盡量發papers,還要展現你有申請經費的能力,所以要盡量申請獎學金,如果拿到一個
競爭激烈的獎學金像NASA或NSF,是個履歷上的大亮點。如果之後想走教職,有些教學經
驗最好,還有最好有一些領導經驗,顯示你是個好的領導人。
也因為學術界競爭這麼激烈,學術研究人員壓力很大,連帶著博士班學生壓力也很大。我
之前參加學校辦的工作坊,有博士生說他工作做到完全沒時間生活,比方說跟老婆週五出
去吃個晚餐都沒空; 也有博士生壓力大到每天都會哭。我自己稍微列了幾個博士班學生面
對的壓力:
1. 做研究沒有收工的時候。大氣科學未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且都很難處理,如果要以研
究為職業養活自己的話,就代表要一直面對這些困難的問題。唸博士班和做研究就像跑一
個不知終點在哪的馬拉松,不知道怎麼做才對,不知道這樣走是不是會到終點,只能往前
跑,這種不確定性當然也是樂趣所在,但也是壓力所在。
2. 唸PhD或之後當教授就像是當超人一樣,什麼都要會。對PhD而言,不光是大量的閱讀
,獨到的想法和使用工具處理問題,還要會畫漂亮清楚的圖形,還要會寫文章,還要會做
報告,要會social,對英語非母語人士而言,英文也要夠好,在學界工作的話還要會教書
。教授的話工作量更多更大。
3. 自我懷疑。唸博士班過程自我懷疑一定有的,而且我相信很多次。懷疑自己的工作有
何貢獻,真的對學界和社會有幫助嗎?做研究時間比較彈性,不用朝九晚五,但常常假日
和晚上還是在工作,這樣的生活是我要的嗎?我的學識和能力是個能獨當一面的研究者了
嗎?我能夠去教導學生了嗎?不想寫paper,不想寫proposal,不想做事,這樣的我以後
適合做研究工作嗎?族繁不及備載。
4. 執念。覺得都花這麼時間這麼多心力唸PhD了,就這麼放棄的話好像太可惜了。就像安
西教練說的,『現在放棄的話,比賽就結束了』。有時還有社會和家庭期待的壓力,不能
說放棄就放棄。
忘了那份報告說,1/2還是1/3的博士生有憂鬱的症狀,我們學校也很強調和重視學生的心
理健康。但是自己身上的壓力,只有自己能處理。跟朋友談,找心理諮商,吃藥都是很好
的處理方法,重點是要講出來。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你,但是你要說出來,別
人才知道怎麼幫。如果PhD真的唸不下去,我覺得就放棄吧,拿到一個博士學位不代表人
生就因此變得更好,同理,放棄博士班也不代表人生因此就一蹶不振。對我來說,生理和
心理的健康遠勝於一張博士學位的價值。
國外生活體驗
想出國唸書的人,我敢說每個人的動機之一都是想增廣自己的視野。難得有機會在別的國
家待幾年,所見所聞會跟觀光客完全不同,會看到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更多的一面。在求學
期間,會認識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在交流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視野,知道世
界上不同的人事物,也去學習其他人怎麼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另外,一個人在外,大小
瑣事都必須自己處理,特別是在一個陌生,語言不大通的國度,藉此訓練自己獨立生活。
來美國這幾年,我的確接觸到以前沒有碰過的人事物,眼界大開。比方說認識了不少新的
蔬菜,跟中國同學討論政治,參加學校,院,和系上的社交活動跟不同的人交流,看
NCAA football和籃球,感受到四季的分明,看到下雪,結冰,冰雹,身為一個唸大氣科學
的人,能夠親眼看到那些現象是很開心的。
我想特別分享我兩個經驗:一個是認識了一群很好的基督徒,另一個是跟一位美國老先生
練習中/英文。最後講一下我對國際觀的看法。
我之前在學校社團網站上看到一個新社團,他們說他們想要討論生命的重要問題(deep
life questions),我覺得很有趣就跑去參加他們的聚會。第一次聚會,我們就在討論『
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What’s the purpose of life?)』,之後還討論了道德,愛,錢,
追逐夢想,信心,原諒等議題。發起人是一個美國大學生,他是很虔誠的基督徒,討論過
程中他常常提供基督教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也在這團體認識了好幾個基督徒,他們人都
很好,所以之後我就常常去參加他們的查經或其他活動,跟他們相處的過程讓我對基督教
改觀。我本來不大喜歡基督教,部分是因為我無法同意聖經上的一些想法,太以人為本了
,部分是因為在台灣遇到好幾次太積極的傳教士,即使我一臉沒興趣還是一直纏著我講東
講西,就對基督教印象不大好。但我認識的這些基督徒,他們都很有友善,最棒的是,他
們不會強迫我相信任何東西,即使我不是基督徒但他們都很歡迎我參加他們的活動,像是
玩Frisbee(一種飛盤),看球賽,生營火,感恩節之類的。我還認識了一個跑去中國傳教
的美國女生,讓我覺得他們所相信的神是有某種力量的,所以讓他們會這麼友善的待人,
所以讓他們願意去一個陌生的國度傳教。我朋友跟我說教會的目的是聯繫人群,我也遇到
好幾個剛來這邊工作或唸書的人,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讓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可以認識
其他人,互相幫忙。對華人而言,人聚集起來是因為血緣或地緣,在這邊,基督教也扮演
了把人們聚集起來的角色。
我想出國唸書其中一個動機是加強自己的英文能力,特別是口說。我本來以為,置身於一
個英文的環境,多多說話,英文『自然而然』的就會進步,不過,那對我不適用。我用英
文跟別人說話,不管是對美國人或國際學生,目的是理解人家在說什麼,然後希望
別人理解我在說什麼。一般來說,別人不會特別糾正我的語句,頂多就是重複幾個字確定
他們有聽懂我的意思。簡言之,大家略懂略懂就好。這就是問題所在。即使我每天都在講
話,我還是不知道我錯的地方,我還是不知道我發音有沒有發錯,我還是不知道更常用的
表達方式。而且事實上,我平常說英文的時間也不多,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看paper,寫
作業,寫程式,老實說,一天說英文的時間可能還不到15分鐘吧。
因為想加強自己的英文口語能力和多認識美國文化,我藉由學校的平台找到一個中文/英
文的語言交換夥伴(conversation partner)。他是一個70歲左右的美國白人老先生,我們
一個禮拜大概見一次面,算算已經持續快三年了。跟老先生練習英文,他最常跟我說的是
『你要注意你的發音,要不然人家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大家懂你的意思,不過這種說
法比較常用』。他會糾正我哪裡犯錯,我記了下來以後別再犯(雖然還是常常犯),我才真
正覺得自己英文有在進步。每次練習發音我們兩個都很崩潰,有次他糾正我"ld"的發音,
像cold,sold,world...,我自己覺得我發對了,他說聽不出來"ld",我就崩潰了。他是『
從』的音發不好,他也很崩潰。不過就如同他跟我說的,『頭不痛的meeting就不是個好
meeting,meeting完頭很痛才代表有學到東西』。除了練習中/英文發音和文句,我們的
話題也包羅萬象,我們聊過密西根特產,美國槍枝問題,中文和英文髒話等等。他有陣子
在整修房子,我就學了很多油漆,泥漿,磁磚,木頭相關的字。他很認真學中文,在70
幾歲這樣的年紀還是這麼好學,我非常佩服。他去年還自己跑去中國一個月,去了好幾個
城市,找了一些朋友,真的很厲害。
常常聽到有人強調要有國際觀,不過到底什麼叫國際觀?理想上,國際觀是知道世界所有
地方所有人的歷史,還不能只是官方版的歷史,是盡可能客觀的歷史,然後對現今發生的
事和趨勢瞭如指掌,不過這實在是太難了。我覺得國際觀最基本的精神是,知道世界上每
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用同理心去對待每個人,然後要有開放的心態。我一直很喜歡剛來的
時候一堂介紹美國文化的演講,講者第一句話就說,今天所講的只是『普遍』來說的美國
文化,美國很大,每個人個性和成長背景都不同,要視他們為獨立個體來對待,我完全同
意這種說法。以前常聽到美國大學生多有想法,美國教育教他們要探索自己,部分是事實
,我遇過很有想法的大學生,也遇到在猶豫要不要唸碩士,煩惱和台灣大學生一樣的人。
中國人也是,有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也有讓共產黨做做看的人,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所以現在聽到美國人都怎樣怎樣,中國人都怎樣怎樣,伊斯蘭教都怎樣怎樣,基督教都
怎樣怎樣,我覺得沒什麼討論價值,因為部分人是,部分人不是,即使遇到100個說是的
美國人,也不代表剩下三億人想法跟他們一模一樣,我們都是以管窺天,不要把所見所聞
過度延伸了。
給現在及未來的博士生的建議
不管是目前的博士班學生或是考慮唸博班的人,如果未來要以學術研究來養活自己的話,
寫papers和寫proposals是逃也逃不了的。對我們這些英文非母語人士來說,英文寫作有
很多讓人討厭的地方,像是想不到該用什麼字,不知道文法對不對,不知道寫出來的英文
讀起來會不會很彆扭等等。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我在上學術英文寫作的時候,老師一直強
調,文章的架構是最重要的。架構包含怎麼排列你想說的東西,怎麼寫的清楚,目的是盡
量不要讓讀者感到困惑,去猜你想說什麼。用字遣詞和文法當然很重要,但是那是等架構
完成後才需要考慮的東西。假設一篇文章有10句話,每句話的用字和文法都無懈可擊,但
是如果那10句話沒有好好安排,讓讀者看完滿臉問號,就不是一篇好的文章。英文文章的
架構和如何寫出一篇清楚的文章是必須學習的,不管是對英文非母語人士或是母語人士。
我強烈建議多修幾門英文寫作課,還有善用學校的寫作資源,比方說UMich有writing
clinic跟學生一對一討論文章。
如果問我來美國唸PhD這幾年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會說:時間很重要。有太多事情
想做,想做研究,想唸paper,想練英文,想交朋友,想出去玩,想睡覺,但是我一天只
有24小時,不可能每件事都做,所以如果可以在某些事情上少花點時間,就可以多花點時
間在別的事情上。我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氣候模式的資料,要寫程式去畫圖和分析,很花時
間,畫了幾十張圖可能真正用上的只有幾張,還有調色階或是排圖,是很繁瑣的工作但又
不得不做。如果能節省一些畫圖和資料分析的時間,就可以有多點時間做別的事。因此,
我自己寫了很多支小程式,讓我在畫圖, 分析, 看結果時更快更有效率。
之前問過幾個博士朋友,他們會給正準備開始唸PhD或是考慮要不要唸PhD的人什麼建議。
有人說老闆要慎選,有人說多花點時間在研究少點時間在修課,有人說唸PhD很難,一定
比想像的更難。如果要我給一個建議,我會說:想清楚你出國的動機,以及保持彈性。動
機有很多種,像是想拿到學位,想要移民,想要追求學術,想要體驗國外求學跟生活,都
可以。動機最大的用途是在很崩潰快沉下去的時候,至少還有一根稻草可以抓一下。保持
彈性是指當事情跟你的預期不同時,不要太難過,要去找去接受其他出路。比方說一個人
立志當一流大學教授,他很努力也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但就是錯過各種機緣和運氣所以遲
遲無法找到教職。這時他可以繼續努力找教職,但也可以試著轉換一下跑道。一定得完成
什麼事情的心態,我覺得有時不用這麼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