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E EME / Columbia MA Econ, 2019 Fall
(代朋友po文)
Introduction:
有鑒於這兩個 Program ptt 上資訊不多,而且受惠於版上眾多前輩的分享,自己申請完也來回饋一下。我雖然是財金系畢業的,但完全 0 業界經驗,從大三下開始大致就決定要走 Academic,因此對於勵志前往業界的人我的經驗大概無法帶來什麼實質的幫助,還請見諒。
Admission:
LSE MSc in Econometric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EME)
Cambridge Mphil in Economic Research (downgraded to Advanced Diploma in Economics)
Columbia MA in Economics (Interview)
Duke MA in Economics
NYU MA in Economics
Wisconsin-Madison MA in Economics
Rejection:
Oxford MPhil in Economics
Decision:
LSE EME
Background:
NTU BBA in Finance (2014 - 2019)
Double Major in Mathematics
GPA: [Overall] 4.03/4.3 [Finance] 4.13/4.3 [Mathematics] 3.85/4.3
Academia Sinica Summer School of Mathematical Finance
Research Experience:
Part-time RA @ NTU Finance (Sep 2017-Jan 2019)
Publications:
None
Test Scores:
TOEFL: 113 (R 30/L 30/S 26/ W 27) (Nov 2018)
GRE: V 160/Q 170/ AWA 3.5 (Oct 2018)
Honors & Awards:
NTU Presidential Awards *2 (Spring 2015, Spring 2018)
Relevant Courses: (以經濟研究相關為主)
NTU Finance -
All Required courses, Game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to Marketing and Finance, Finance Theory, Quantitative Analysis, Security Market Microstructure
NTU Economics -
Microeconomics II, Macroeconomics I & II Microeconomic Theory I,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NTU Math -
All required courses (含數學系 Calculus、Linear Algebra、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等...), Real Analysis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NTU Finance *1 (RA Professor)
NTU Economics *1 (Microeconomic theory Instructor)
NTU Mathematics *1 (Intro to Mathematical Analysis Instructor)
CV & SoP:
無論你是相信 SoP 很重要,還是覺得 Committee 根本不會看它的人,認真準備都是非常必要的。原因在於他能讓你回頭審視你的整個求學過程,檢查它只是走馬看花,還是受到很有條理的安排,進而讓你對以後該怎麼處理自己的選課、活動、找實習等更有想法。強烈建議大家即使要找代辦,SoP 還是要自己寫過一次,不誇張的說,整個申請過程讓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寫 SoP 了。
寫這兩份文件的幾個要領如下(仍建議自己 Google 過):
1. Be as specific as possible.
盡量給出數字和真實內容(ex: Apply blabla algorithm to numerically solve blabla equation ),而不是空泛的描述(ex: Summarizing Research Relevant Papers, Providing Academic Assistance etc.)
2. Don't try to use fancy words and sentences.
據某老師說法通常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我們不是 Native Speaker,很容易在句型和單字的使用上弄巧成拙。更何況審核教授根本沒什麼時間管你的寫作技巧,如果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讓他了解你想表達的意思就 GG 惹。
3. Use Active instead of passive sentences.
就是要展現出積極度,避免如 I was asked to 的句子,你可能覺得這彷彿抬高了你的身價,但從 Committee 的角度他們大概只覺得你很消極在面對學習。
講是這麼講,但我的幾乎全部都違反得一塌糊塗就是了......SoP 更是從頭被熟識的老師罵了 6,7 次,大概就是我在文字表達上有障礙吧。要在敘述有內容的人生經驗及講出讓人想讀下去的故事之間找到微妙平衡真的只有 1,2 個月不停思考修改後才能做到。因此,如果一開始寫的不堪入目千萬別灰心,多找各種朋友家人老師看過給你建議才是正解。
不免俗地提供一下 SoP 架構:
1. 第一段破題。簡述自己喜歡經濟學、有興趣的研究方向、目標及為何這個 program 能幫忙達成我的目標。
2. 求學歷程,主要用途就是要很 smooth 的導向為何我選擇經濟就讀這件事。
3. 提及修某老師的課並幫他做 RA 的經驗,並就此立定志向追求經濟研究。
4. 在訂定目標後修個體經濟理論,並遇到老師願意讓我加入他與研究生的 seminar。
5. 在訂定目標後認真把雙主修修完以補足自己的論證、coding 等各項能力,並提及有到中研院參加過金融數學的暑期課程的事。
6. 稍微針對學校提及自己對哪些教授的研究有興趣,並願意主動參加什麼 School or department specific 的活動。(Optional)
7. 提到自己有教學相關的工作經驗,對於教學很有熱忱,而在研究型大學工作可以將這點和學術研究做結合。
8. 總結,以一些廢話收尾。
另外補充一點,雖然很多人都會推薦客製化 SoP 給各個學校,但按照某位老師的建議這樣似乎是沒有必要的。我自己的看法是,除非你能夠讓學校看出你的這份 SoP 完全就是為了它而寫(而不是寫好樣板再針對學校塗改,ex: 上面的架構),不然這樣的加分效果不大。如果準備時間不太夠(寫一篇完全不一樣又有質量的 SoP 真的很燒腦...),建議就分領域寫(ex: econ & finance & management 不同 SoP),稍微再把 your school 改成校名就好。
選校&經碩申請:
在美國,很多讀經濟、財金 PhD 的學生會跳過經碩直接攻博,但這點對很多台灣學生有困難。幾個比較大的原因可能是,台灣學校的成績在國外公信力有限、Committee 對於 Recommendation 的可信度可能也存疑,最後是比較少人提及的,台灣學生似乎很少在大學時就有經過潤飾後的 term paper or writing sample。Publication 對於經濟、財金 PhD 申請沒有絕對必要,但完全沒有寫作和初步的研究經驗可能還是很致命(如 Oxford 要求要有 Writing Sample)。
個人建議在出國攻博前,要先用一~兩年的時間試試國外的水溫,同時把這個經驗當作 Signal 來使用。 這裡推薦一下有志於申請 PhD 的人,可以利用一些交換資源(校級、院級 and 教育部人文社會跨國培育計畫等...)到國外名校爭(ㄙㄡ)取(ㄍㄨㄚ)有 Signalling 效果的 LoR 和修課成績(相比出國唸一兩年碩士真的省很多錢)。另外也可以在校內遇到需要寫較 Hard core 報告時認真寫,多和老師討論修飾,這樣申請時才能搬的上檯面。
對於我所申請的學校我也是爬 ptt、一畝三分地、寄托和 ejmr 等網站了解的,老實說投這幾間的原因只是因為有人推薦過吧...(很不負責任)真心推薦大家多多爬文或聯絡有就讀 or 申請經驗的人(版上 ccvc、redsa12、pdeking 等大大的文真的爬了不下 10 遍)。結果公佈後,我主要考慮 LSE EME 和 Columbia MA 。(也是網路上資訊較少的 program,希望有就讀過的學長姐能多介紹一點。)
Columbia 是一年半的 Program, 因為比較年輕所以 Placement 樣本數還不太多。課程上應該是相當扎實,只是 Instructor 可能是 Lecturer,找 LoR 上也許會比較吃虧。因為一年半,學習時間比較充裕,並比較有時間寫出還算不錯的 Research Paper 和申請 RA (又在美國,申請上”或許”比較方便)。但選課制度上有待改進,像是 Master 不能選 PhD 的課及選修只有 6 選 3( Interviewer 是向我保證課程跟 PhD 扎實程度相差無幾)。另外 Program 比較年輕,Signal 效果”可能”還沒那麼好,但若志在業界,感覺地點和校名都是個大加分。
關於 LSE 的 Econ, Finance 領域 Program 大家可以看前述諸位大大的詳細介紹。EME 的取向是為大學讀理工,但未來想從是經濟、金融研究 or 較 quant 的金融工作的學生所開的。聽在 LSE 讀過的老師所說,EME 最重要的三門必修 Adv. Micro, Adv. Macro 和 Econometrics Analysis 在數學上的難度超過 LSE 的 MRes/PhD track,且班級小,給 Distinction 的比例較高,跟老師也能建立起比較好的關係。往年的 Placement
似乎還不錯,但小道消息說最近中國學生在申請上遇到一些不好的事。(謎之音:不知道台灣算不算中國學生?)。選修課很多,學業相關規定上應該和 pdeking. redsa12 大大之前的超詳細介紹差不多,就不再贅述了。
心得(個人經歷居多,慎入):
準備申請過程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要回顧自己的歷程並把自己塑造成某些個性的組合,然後無所不用其極的去 confirm 這個組合(regardless of authenticity)。
但我的求學歷程沒有 SoP
寫的那麼有規劃,就只是一連串的巧合所組成的。大一大二修財金必修覺得有點無趣,很多理論的部分不甚扎實。(題外話:個人覺得台大管院目前急於想培養優秀業界人才,但必修課程仍以偏簡單的學術為主,而紮實的業界選修課程尚不充裕。在財金系的經驗也成為我沒申請學術型財碩,未來也暫時不想讀財博的一個理由)。講是這樣講,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想追求比較刺激的課,大二下轉去修了古媽和老毛的個總經,並在大三開始雙主修數學。也就因為很單純的覺得「欸還蠻好玩的誒。」和老師建議就這樣一路修了很多雜七雜八的課(商賽、財務理論、實分析、個
論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更別提一些以後可能用不到的選修課)。運氣真的不錯,修的可能或多或少都對於讀經濟有些幫助,並感恩遇到財金某陳姓老師和 Hendrik 在整個過程中願意給我支持和肯定,讓我能對自己說,也許自己還蠻適合做經濟 or 財務研究的。
仔細回想,真的覺得一切靠賽。我一直記得剛開始雙數學時不知天高地厚的去聽林惠雯老師的 honor 代數懷疑人生的感覺,直接回去代導,最後一學期又基於好奇去修了 honor 幾何(感恩忠潤手下留情),跟申請混在一起焦頭爛額,直接拉低了一波 GPA。大四上也不知道在想什麼分導、實分析和個論全部塞同一學期,整個修課策略亂來。CV 更不版上眾前輩有很多研究、實習和交換經驗(如本屆財金系最優秀der Sleeper4real
大大)。我大多都是且戰且走,這學期結束再考慮下個學期的事(可憐了學測申請時的中遠程計畫惹)。原本打算直接申博,天真地以為自己現在就能上 Top 5,被 Hendrik 勸退後才決定去唸國外碩當 Signal(可憐父母 der 錢包惹),等明年畢業或 gap 當 RA 時再努力看看。如果真的要賦予求學歷程意義的話,我推薦大家可以去聽聽 Steve Jobs connecting the dots 的故事,只能希望以後也繼續賽下去(即使我的經濟學之路連開始都還不算開始)。
心得結束前好像該寫些很勵志的話,這裡就 Quote 大二修東亞現代史時士傑老師說過的話:「如果把大學當作職業培訓所的話就太可惜了」。大學有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匯集,整個四年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大多不是在必修課發生的,我也絕對相信那些現在看來還沒有用處的東西在某個時間點會突然影響我的人生(真的是很模糊又很天真的說法)。因此,在選擇要學或做什麼時若能稍微抽離「工作會不會用到」或「履歷會不會比較好看」的思維也許會給自己帶來很不一樣的衝擊。
要感謝的人太多惹,在這就只感謝金主爸媽、家人們、女友要忍受我一直發神經準備考試 and 各種資料,和幫忙寫推薦信的老師們。也在這預祝未來申請的人們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