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今年最後一封申請的通知信,長達半年的碩士申請終於告了一個段落。以下
為這次申請做個紀錄,也希望能回饋給留學板,幫助未來想來美國念書的學弟妹們。
[Application Result]
[Program]
M.S. / M.Eng. in EE / ECE / CS, Fall 2019
- ECE: Optimization in Signal Processing & Control / Machine Learning
- CS: Software Engineering / Machine Learning
[Admissions]
- UCSD MS ECE (Intelligent Systems, Robotics, and Control)
- UCLA MS EE (Signals & Systems)
- GaTech MS ECE
- CMU MS ECE-SV
- Columbia MS CS
[Rejections]
- Stanford MS ICME
- UCB Meng EECS
- Umich MS ECE (Signal & Im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 UIUC MS ECE
- UIUC Professional MCS
- USC MS CS (General/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Decision]
UCSD MS ECE
[Background]
[Education]
- B.S. in EE, NCTU 2014-2018
- GPA: 4.01/4.3 (9/86)
- 跨域專長:資訊工程 (交大跨域學程)
[Test Scores]
- TOEFL: 109 (R30, L30, S21, W28)
- GRE: 323 (V154, Q169) AWA 3.5
[Honors]
- ACM-ICPC Asia Regional Contest (Daejeon 9th, Chung-Li 8th) + 其他國內賽小獎
- CAD Contest at ICCAD 國內賽, 特優*1 + 佳作*1
- 國內論文競賽, 特優*1
- 書卷獎*2
[Publication]
- 1st author ICASSP 2018
[Work Experience]
- Summer Intern RA, IIS, Academia Sinica, 2018
- Google Summer of Code 2018 with Webpack
- Radar Algorithm Design Intern, Wistron NeWeb Corporation, 2017
- Part-Time Full Stack Web Developer, NCTU EE, 2015–2018
[Teaching Experience]
- TA for Linear Algebra, NCTU EE, 2018
- 高中生程式課講師, NCTU EE, 2016–2018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系學會幹部, NCTU EE
[Recommendation]
- 馮智豪 教授 (修課+專題指導)
- 桑梓賢 教授 (修課+專案主管)
- 劉庭祿 教授 (專題指導)
[申請準備]
[時程安排]
大四上
2017/08–2017/11: 半實習半讀
2017/10: 論文投稿
2017/11: TOEFL 一戰
大四下
2018/01: 開始 NUS 交換學生
2018/03: 申請 Google Summer of Code & 中研院暑期實習
畢業後
2018/05: 結束 NUS 交換, 開始 Google Summer of Code
2018/06: GSoC + Mason GRE 晚上平日班
2018/07–2018/8: GSoC + 中研院暑期實習 + 準備GRE
研一上
2018/09–2019/01: 交大電子所研究 + 修課 + 助教 + 中研院專題
2018/09: 開始交大電子所碩一, 考完 GRE, 開始準備 TOEFL
2018/10: TOEFL 二戰
2018/11: TOEFL 三戰, 開始準備 CV, SoP
2018/12: 陸續送出申請,同時持續修改CV, SoP
2019/01: CV, SoP定稿, 送出所有學校申請
2019/02: 交大電子所休學 + 入伍(四個月)
以上的時間表算是負面示範,雖然很早就有心想要出國念書,但心態上一直都放任自己去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建議大家決定好要出國後就全心全力為申請做準備,各種事情多開真
的會讓人心力憔悴,多出來的經歷雖然能放在履歷上,但對申請並不一定會有幫助,還是
努力把 GPA 衝高、SoP 寫好、GRE/TOEFL 考高比較有實質上的幫助。
[修課/GPA]
相信GPA之於申請的重要性不必贅述,不過除了成績之外還得留意修過的課程是否與申請
的 Program 呼應。我的修課方向比較偏向 Signal Processing,而其他與工作和專題相
關的課題,如 ML、Control 、Software Engineering 等等,幾乎都是靠網路課程、課本
和論文自修,直到寫 SoP 的時候才發現很難提出具體的證明來表達自己具備這些領域基
礎知識以進行未來更進階的學習與研究。雖然我相信我的專題指導老師有在推薦信當中提
及我所具備的技能,但相信這點還是讓我在申請上吃了不少虧。
值得一提的是我有一門系必修主課(Major)大二的時候 Withdraw、大三重修以60分低空飛
過,我在 SoP 裡面沒有做任何說明解釋,就結果而言應該是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GRE]
我在結束 Mason 平日班的課程之後有持續準備兩個月,每天靠著實習通勤兩小時的時間
背單字。至於準備方法就跟 GRE 版上的大家差不多,就不多加贅述了。
[TOEFL]
托福的部分就準備得比較隨興,沒有特別去補習或者買參考書來看。因為我對於 TPO 上
沒有任何幫助的聽力閱讀內容比較反感,所以用比較旁門左道的方式來準備:
閱讀
推薦大家可以從每日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或文章著手。對於 EECS 領域的同學們特別推
薦訂閱 Medium 及 Hacker News,前者可以每天按照使用者的興趣推薦很多淺顯易懂的的
技術文章,後者則是可以發現科技人會感興趣的新聞話題及一些在 Github 上有趣的小玩
意。
聽力
除了 TPO 練題之外,還有一個練聽力的方法就是聽 Podcast。除了訂閱像 BBC, CNN 這些
新聞媒體的頻道之外,也可以找到一些每日更新、十分鐘左右的專題頻道。我個人特別喜
歡 curiosity 及 Techmeme Ride Home 的頻道,前者提供自然科學類的內容,討論一些
新的學術發現或科普話題,感覺跟 TOEFL 聽力會出現的內容有些相似。後者則是科技新
聞頻道,但除了新聞本身的內容之外,主持人也會對這些新聞發表一些看法及評論,比起
像 TechCrunch 這類的科技新聞頻道多了一些深度。
寫作
托福的寫作是可以靠模板的。我的練習方法是先隨便找幾篇別人寫的還不錯的範文,整理
成自己的模板,之後就是不斷地練 TPO 來熟悉模板的用法及思考速度。打字速度的話平
常有在寫程式、寫技術文件、寫論文的話應該不成問題。
口說
我的專題指導教授是個美國人,在開會報告、閒聊的時候都是全程用英文溝通,所以每週
都有免費跟 native speaker 練習英文對話的機會。不過也因為如此養成了一些壞習慣,
表達的時候變得比較隨便、只要意思能傳達到就好,不太會去注意口說句子的結構、時態
,甚至還有口吃、講太快之類的問題,所以分數沒有很高。
[SoP]
從我的經歷可以看出來,我大學時期有一半的時間在做訊號處理、機器學習相關的專題研
究,而另一半的時間花在寫網頁上面,零碎的時間則拿去準備程式競賽。這些經歷在申請
上幾乎是互斥的:申請 ECE 時對方不會在乎你網頁寫得多好,而申請 CS 時訊號處理方
面的經歷則幾乎沒有用處,因此在 SoP 中就變得要捨棄某些經歷以控制字數,並讓主題
聚焦在特定的經歷以帶出未來想要學習的方向。
然而因為自己放不下過去的努力,導致自己的 SoP講古的成分居多,對於未來想要做甚麼
、特定領域的議題和技術有甚麼看法沒有太深的著墨,是我 SoP 上的一大敗筆。
[Recommendation]
願意幫我寫推薦信的三位教授都沒有要求我先擬好草稿,所以我也不清楚他們寫了甚麼。
相信教授們應該有幫我說好話吧,大家心照不宣,大概啦。
我的專題指導教授開的課程是我四年中修課第二低分的,據他所說好像有把這件事寫進推
薦信,恩…
[致謝]
感謝在各種專題和競賽罩我的同學朋友們 (特別感謝多次 Carry 我的孫氏)
感謝大一的時候提拔我參加競賽的黃俊達教授
感謝願意幫我寫推薦信的劉庭祿教授及桑梓賢教授
感謝 Carrson 三年半的指導,讓我從一個數學廢物成長到現在能以數學領域為目標繼續
研究所的學習
很慶幸自己能在這五年間完成自己立下的所有大學成就,也很慶幸自己在最後能成為留洋
的一員。再一次感謝一路上陪伴我的同學、朋友、教授,以及支持我的的家人及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