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結果]
Admission:
Ph.D. in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23
Ph.D. in Social Work,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1/31 (1/11 interview)
Ph.D. in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2/16 (2/04 interview)
Ph.D. in Social Policy, Brandeis University 2/18
Joint Ph.D. in Social Work and Sociolog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3/28 (2/23 waitlisted)
Ph.D. in Computational and Data Scienc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2/7
Ph.D. in Disability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3/8
(without funding)
Rejection:
Ph.D. in Social Welfare,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2/14
Ph.D. in Social Welfa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3/8
Decision:
Ph.D. in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學歷]
台大社工所碩士 (4.05/4.3)
台大財金系學士 (3.79/4.3)
英文檢定
TOEFL IBT101 (R:30 L:25 W:24 S:22)
[工作與研究經驗]
碩班時期:
碩一擔任系上老師的研究助理,發了一篇小型研討會論文
碩二到碩三分別接了政大老師與衛福部、家扶共同合作的案子,以及到國教院擔任兼任研
究助理做數據分析。
在研究所時期也當了兩次社統助教、一次社研法助教
研究所畢業後(工作大約一年半):
先在北大擔任北大人社標竿計畫的研究助理,主要協助進行次級資料分析,後轉至國教院
做研究助理,做教育行政資料分析。
同時也因緣際會參與政大老師的研究、UIC disability studies 研究團隊的研究,以及
台大老師的研究,主要都是協助處理量化研究資料、以及數據分析。
[實習經驗]
1. NTU-UIUC International Student Summer Practicum (1.5 month)
2. 新北市新店區職業重建服務中心 (一年)
[發表經驗]
1 篇 SSCI Journal 第一作者 under review (碩論改寫)
1 篇 專書章節 (第一作者)
1 篇 SSWR 第三作者*
1 篇 SRCD 第二作者*
國內小型研討會、工作坊與未發表技術報告數篇
*這兩篇會議論文是部分申請學校申請截止後才確定有被accepted
[推薦信]
國教院研究中心主任 *1
政大老師*1
UIC 研究團隊PI*1
[相關活動]
2022 SICSS Taiwan的參與者
111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身心障礙學生)
心得:
整個2022年是雞飛狗跳的一年,下半年同時有一份正職、三個額外的研究案、公費留考與
學校申請,每天都在追死線,建議大家還是要稍微安排一下申請的時程,看一下各個考試
、獎學金與學校申請的截止期限,提早做安排,才不會身心狀況出問題。
雖然從研究所時期就有出國念書的打算,但本來沒有預計要今年申請,在老師們的鼓勵下
,選擇今年試試水溫,沒想到結果比預期的還要好上許多,也感謝從研究所時期一直就在
默默關注的留學版前輩們留下的資訊,所以還是希望可以把自己的申請和選校經驗做個紀
錄並和大家分享。
[選校]
我的研究領域基本上有兩條路線,一是身心障礙研究,二是數據分析與量化方法的應用,
身心障礙研究在美國的社工系所屬於小眾領域,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就算有,也可能只有
1-2個老師在做(而且大部分都還是偏向Autism and IDD),所以實際上也沒有幾間學校可
以選。
WashU的DCDS很特別,是少數學校中Data science program 有特別設立social work &
public health track的program,所以當時也選擇申請看看,作為給自己另外一條生涯發
展方向的可能選擇。
選校的方法基本上就是打開U.S. News 的網站,依照排名一個一個點進學校看他們社工學
院(系)的老師組成,有沒有適合自己領域的老師,那些老師最近在做甚麼?以前做過甚麼
?學校有沒有相關的研究中心?這個研究中心是有一整個完整的團隊經營,還是一人lab
?整體的師資組成特性(偏政策?偏臨床?…)?
在注意faculty fit的時候,還要注意他們Ph.D. Program的申請限制、截止期限跟一些要
求(例如: UMich 就是經典的Joint program),我把這些資訊蒐集起來,做成一個Google
表單,然後有事沒事就去更新一下當消遣。
以下是自己有用到的資料蒐集方法:
1. 可以點開博班學生的資訊,有些學校的博班學生資訊會寫的滿清楚的,這樣就可以
知道,博班學生的數量、大概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如果有博班學長姐跟自己的研究領域很
合,請務必reach out,如果幸運的得到回應,就可以開始蒐集相關的資訊(例如:
potential advisor 最近的研究?指導風格?有沒有想收學生?學校整體的課程規劃?生
活?…),通常博班學生講的都滿實際的,而且這些資訊可以整理進statement,精準打擊
(如果要直接reach out to faculty 也可以,但比較常收到罐頭信)。
2. 創個Twitter帳號追蹤這些老師、學校(院系)的Twitter,不少老師會用Twitter分
享最近在做的研究、對於研究的一些思考、以及與其他學術人交流,學校也會用官方帳號
分享近期的活動和各種news,這樣不只可以更清楚知道老師的近期研究方向,更可以清楚
知道學校系所近期的研究和領域發展重點為何?身心障礙研究是不是學校/系所的發展重
點?
[申請資料]
1. SOP/Personal Statement
第一次寫SOP很容易覺得超卡,所以個人建議以最早的申請截止期限為準,提早至少3個月
開始準備,盡早寫完後,給越多人看越好,會越修越完整,SOP內容其他心得分享有很多
建議,就不再贅述,不過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點:
SOP裡寫到的東西盡量跟CV和推薦信相互呼應,例如:在SOP裡描述參加SICSS的經驗,在
CV的最後就可以放上參加證明。換言之,如果SOP裡寫的東西,在其他申請文件中沒有看
到相關的證據的話,會讓這份SOP的力道大幅下降。
另外,也可以把想找老師們的名字全部打在一起上網搜尋,基本上這種小眾領域的老師們
彼此都互相認識,或有合作發表,可以去看看他們合作的研究內容,藉以了解他們在意甚
麼?他們的論點是甚麼?然後把他們的觀點整理進自己的SOP,會更有說服力。
2. CV
大部分學校對SOP有字數或頁數限制,CV就不一定有,所以有一些特別的文件可以放在CV
後面(但還是要注意長度),例如:SOP裡提的研究或研究案的abstract、針對TA/RA也可以
用2-3行的文字簡短說明扮演的角色和執行的任務。
我的發表中有兩篇發表是後來才確定有被接受,所以是後來才寄信給學校更新資訊,會不
會收到罐頭回應就只能碰運氣了(只有一間有認真回應)。
3. 推薦信
因為發表的期刊文章不多,從我的CV裡面可能無法清楚的看出我的研究潛力和貢獻,所以
在選擇寫推薦信的老師時,我選擇直接請當時參與研究的研究案PI 和研究中心主任幫我
寫推薦信,藉由他們推薦信來佐證我在SOP裡提到的研究案、我的貢獻和研究發現。
[錄取後的選校策略]
1. Reach out to potential advisors, the program director, and current
students
這件事情無敵重要,透過跟這些老師、學生的對話和交流,可以知道目前的系上發展狀況
、老師的未來研究方向,生活水準,以及各種大大小小想到的事情,都可以透過這些交流
來更理解學校的運作、規定以及風氣,以及學校是不是足夠supportive,能夠為學生著想
,和他們是不是真心希望你去,有時候更可以推敲出學校收你的原因(通常跟他們接下來
幾年的發展有關,但這樣的錄取原因是不是自己想念Ph.D.的初衷,就要稍微考慮一下)。
2. 整體學校資源
博班一定不會只在系上修課,整體學校的學習資源、其他系所的師資、發展、以及跨校間
的合作也是重要的一環,例如Brandeis雖然學校小,但他們的social policy跟波士頓其
他強校有滿密切的合作關係。
3. Cohort
一屆有幾人?是我常問學校的問題,因為博班人數有時會影響系上的資源分配。
4. 想在哪裡生活
這點是自己在評估學校的重點,在選學校的時候很實際的問題就是氣候、交通、生活,尤
其對身體不是太好的人來說,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考量,也是需要問current students的
重要問題。如果選到一個不太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很有可能在博班的課業壓力下,還要
適應生活環境帶來的壓力,會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公費]
還是記錄下公費在整個申請中扮演的角色,和一些想法:
1. 有公費學校錄取意願比較高?
這件事情是個羅生門,但以自己的經驗來說,因為公費年底才放榜,很多學校早就截止申
請,進入審查程序了,所以寄信給學校更新這個資訊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回應,或是收到
罐頭信。換句話說,大部分的學校是在不知道我有公費的情況下寄來offer letter。個人
認為,公費對於學校端而言比較是一個qualification的認定,確認申請者確實有不錯的
學術/學業表現,而非在意錢的問題。(但這只是個人經驗,因為身旁確實有人因為有帶公
費,學校就不給錢,或少給錢)
2. 公費在選校時帶來的談判籌碼。
誠如前幾篇心得文說的,公費10年來沒漲過價(應該啦),所以如果學校願意給full
funding,公費的吸引力超低,但是公費在過程中有起到一些重要的作用:
1. 收到Umich 的 waitlist 通知:
寄信給他們的program director說明一次我的研究領域、他們的東西跟我想做的東西很
match之類的,並且跟他說明我有帶公費,金額為多少。他們很認真地再幫我評估了一次
,最後有稍微回覆為什麼他們沒有直接錄取的原因,這讓我更能掌握自己的申請狀況,以
及對方的program狀況,有這樣的互動,也可能是最後能夠成功收到錄取通知的原因。
2. 和學校談funding package:
有些學校會因為有公費直接把給的錢減少,但我有遇到學校願意坐下來和我談公費可以怎
麼用,例如:公立學校的funding通常綁的是RA/TA position + fellowship,利用幫他們
當廉價勞工來賺取生活費跟tuition remission,他們願意減少我的每週工時,雖然會減
少他們給的錢,但能讓我有更多自由時間自己運用,只是需要用公費負擔部分的學費和健
康保險費。以我的經驗來說,公費雖然有一堆缺點,但是可以讓我在funding的部分有更
多的選擇和談判空間,其實也不完全是弊大於利。
總結:
感謝一路上幫忙的老師、學長姐、同學和同事,今年能夠拿到這樣的申請結果真的很意外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後續想念Ph.D.的人勇於追夢。
申請過程就是一場配對遊戲,找到自己研究興趣和學校發展overlap的地方加以包裝,就
能增加配對成功的機率。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的學校,雖然無法預測未來發展,
但在蒐集足夠資訊後,就相信自己的選校直覺吧!
如果有問題,也歡迎站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