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度北市陽明第1次教甄國文科試題
共四大題,答題時間120分鐘
一、請設計一門「專題研究」課程,主題為「閱讀理解」,課程開設在高一上,共五週,
每週兩節,其課程目標為訓練學生能在高一下做出專題報告,並以跨科合作為特色。其中
須包含單元主題、課程綱要、學習活動、使用教材與評量方式。25%
二、根據《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各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議題教育」以
激發學生思考議題,培養素養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請根據下列選文,並挑選19項議
題中任一項融入課程,設計四堂國文課程。其中須包含設計理念、學習活動、時間分配、
評量方式與評量規準。25%
甲、
左思﹤詠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乙、
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丙、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
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三、下列為109學年度學測題目,請回答下列問題。25%
(一)如何引導學生判讀題目,請說明你的解題步驟。
(二)根據此文本,重新再設計一題單選,評量重點在讓學生能分析重點或細節,請依序
寫出題幹、選項、正答、與解題說明。
1-2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1-2題。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彷彿以為知、好、樂是三層
事,一層深一層;其實在文藝方面,第一難關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樂。知、好、
樂三種心理活動融為一體,就是欣賞,而欣賞所憑的就是趣味。許多人在文藝趣味上有欠
缺,大半由於在知上有欠缺。
有些人根本不知,當然不會觸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沒有感受,這是精神上
的殘廢,犯這種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有些人知得不正確,於是趣味低劣,缺
乏鑒別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惡劣作品療飢過癮,以為這就是欣賞文學。這是精神
上的中毒,可以使整個的精神受腐化。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難免窄狹,往往囿於某
一派別的傳統習尚,不能自拔。這是精神上的短視,「坐井觀天,誣天藐小」。
要診治這三種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劑是擴大眼界,加深知解。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
來,生長在平原,你說一個小山坡最高,你可以被原諒,但其實你錯了。「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見到的天下。要把山估計得準確,你必
須把世界名山都遊歷過,測量過。研究文學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複雜,
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改寫自朱光潛〈文學的趣味〉)
1.下列詞語,最能呼應上文所剖析「在知上有欠缺」的是:
(A)扣槃捫燭 (B)巧拙有素 (C)含糊其辭 (D)匪夷所思
2.下列文句,最適合說明上文主旨的是:
(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B)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C)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D)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四、先秦散文當中有不少呈現自我表達與溝通說服能力的篇章,請根據下列選文,回答問
題。25%
(一)請分析燭之武與觸龍分別如何說服秦穆公與趙太后。
(二)請從「論孟選讀」中,孟子勸齊宣王「以不忍之心推恩保民以王天下」這段敘述,
分析其說服的特色。
甲、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
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
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
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
,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乙、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太
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
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
:「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
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
解。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
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
:「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
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
,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
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
「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
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
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
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
,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
之重也,而況人臣乎。」(《戰國策˙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