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試代表基礎能力,筆試沒過代表本職學能不夠」
不少老師在推文中提到這個觀點,我想討論這點↑
另外我發現不同階段的老師,背景差異可能很大
加上教甄與學校生態不同,所以常常雞同鴨講
[名詞定義] 依教育部中等學校的師培規範
所謂「(教育)專業科目」指教育相關課程,也就是像教育心理學、班級經營等
所謂「(教學)專門科目」指搭配的本科系專業,如數學老師的專門科目就是數學
我是高中老師,而高中筆試多數是考「專門科目」(除少數有考教育)
而國中教甄筆試則可能「專門科目」與「專業科目」都有
而據我了解,國小教甄筆試幾乎都考「專業科目」
(畢竟國小教程並無專門科目,加上國小多數為級任老師任教該班多數課程)
(補充:也有特定專長師有考專門科目我知道,在此針對名額較多的一般師)
教甄的評分機制可能有
筆試、書面審查、口試、試教與實作這幾個大項
每個項目都有對應的意義或重要性,我想這沒問題
以高中教甄而論
我認同筆試某種程度可以對應教師的專門科目(本科專業)
筆試越高代表本科專業越強或越嫻熟
(當然筆試有侷限性,不同的題目給同一批老師考,順序不見得相同)
由於中等教程教檢只考教育專業,故高中教甄筆試有重要性我認同
畢竟要把關學科的專業知識
然而在筆試被刷掉就代表教師「本科專業(專門科目)不夠」嗎?
先來確認所謂專業「夠」或「不夠」的意思
意思是:「學識專業夠資格教這科」還是「學識專業夠進入複試名額」?
以高中教甄的生態來說,獨招占了很大的教甄缺額
要通過筆試進入口試/試教,必須擠進所有考生的前6~12 (取6.8.12等都看過)
而考生人數隨科目與地點和學校有所不同
以學科而言,通常獨招有可能是 80~200 取8名 (以下皆以8名來舉例)
依照「筆試被刷掉就代表本科專業不夠」的論點
若「不夠」是指學識專業「不夠資格教這科」
那麼每場考試,只有進入複試的8個老師才可能是本科專業夠格教書嗎?
再舉更極端的例子,不管參加人數多少,筆試就是篩出少少的8個
倘若全國的該科教師(含所有正式代理)都來參加這場教甄
那麼被刷掉的老師全都是本科專業不夠資格教這個科目嗎?
雖然說各個學校最適合的老師可能有差異
然而全國敬業、用心備課教學的該科老師應該不會只有8個
教甄筆試是「常模參照測驗」,要取得前8高分才能進入複試
若想讓筆試去衡量教師的本科專業是否足夠教這科
要採行的應該是「標準參照測驗」才是,雖然此標準的訂定是大哉問
然而「只有通過筆試才代表本科專業足夠教書」的論點,我想是很有問題的
若筆試的另個觀點
「筆試被刷掉代表學識專業不足以進入複試」
或「筆試通過,可能代表學識專業足夠進入複試名額」
那麼筆試的作用,恐怕還是要回到也有些老師提到的
筆試只是個「方便」「有效率」篩選應試老師的方法
畢竟現在多數科目每場教甄的報名人數那麼多
若要真的所有老師都要試教口試,可能會有許多窒礙難行之處 (時間/花費/人力)
綜整以上論述
個人認為筆試的內容雖然可以對應學科專業知識
但是現階段教甄的競爭型態
要擴大解釋,說筆試被刷就代表專業知識不夠格當老師,是很有問題的
我想並非得在筆試擠進前八名的老師才是夠格的
筆試前8名,僅代表專業知識可以在這場筆試排到前8高,能進複試
當然,高中階段與國中國小的教甄生態又不同
以國小為例,近年由於缺額相對多一些
加上有縣市聯招又有聯盟,同時間進行的筆試最終只能選一場
故實際上能通過筆試進入複試的老師人數/比例是相對高的
當能進入複試的老師人數,佔所有全臺灣應考老師的人數達一定比例時
「筆試被刷代表還不夠資格當這科(正式)老師」的論點
或許才比較有說服力一點!
例如同時間考試的縣市聯盟
最終能進入複試的老師佔應考總人數(非人次),如果達到七成(數字僅舉例)
那麼未能通過的那三成,或許就是學識或教育專業上還需要再努力
畢竟可能只要有用功讀書,通過筆試的難度沒有到那麼高
我想有許多老師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由於教甄筆試並不是「標準參照測驗」
當競爭越激烈能通過筆試的老師比例越低
(無論是缺額減少導致進入複試名額減少 或 應考老師越多)
那麼用筆試篩選就會偏離「篩選足夠專業當這科老師」的作用越遠
畢竟在這麼多人中並非只有少少的幾個,才是專業足夠專業當老師的
(或言,只有筆試衝到那麼高才叫夠格當這科的老師嗎?)
此時筆試的作用,就越來越只是為了篩出複試的8個人
雖然各個階段重視的不同 (本科專業or教育專業)
但我想只要換一下觀點都適用,差別只是筆試內容
到底是篩選本科學識專業(國高中)或教育專業而已
以上提供我個人觀點,僅就筆試的作用與意義作討論
當然複試錄取與適不適合當老師又是另回事,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