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考題] 111文華高中國文考題

作者: sigridhsu (sigrid)   2022-05-03 23:26:05
從書中找到第四題,資料三曾昭旭的文字,僅憑印象找到段落。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文選.序〉中,曾提出他選文的兩項標準:「事出於沉
思」與「義歸乎翰藻」。換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一篇精彩動人的文學作品,一定
是一方面出自於真誠的創作衝動,一方面又曾經過藝術手法的成熟處理。簡言之:好
作品的兩大指標就是真誠與精美。
但什麽是真誠的創作衝動呢?(什麼才是沉思而非浮思呢?)這立刻關聯到作者對自我生
命的存在省察。他必須能穿透生命浮面的假象(如感官的短暫刺激),過濾情緒流盪的雜
質(如順勢而下的過度興奮或憂懼),而碰觸到人性深處的躍動:這樣他才能了解並掌握
人性的普遍真實,他的作品也才可能感動各種不同(雖表象不同而底層相通)的人,而這
即屬於生命存在與體驗的課題。
其次,再談到什麼是藝術手法的成熟處理,這首先要確定是否成熟(或成功)處理的唯一
標準(或訴求),乃是在於這作品(或語言)能否準確而充分地將作者的沉思(亦即生命
存在感)表現出來,並傳達给讀者。在此最要警惕的是不能買還珠,錯把文辭的精美雕琢
看作主體而忘了它所要表現傳達的生命訊息。於是,處理手法是否配稱為「藝術」便很重
要了。要言之,何謂藝術手法,一定具有一種弔詭辯證的性質,以引導讀者、暗示讀者,
要在作品的語言引導中適時放下對語言引導的執著,去領略到語言所無法充分傳達的生命
存在訊息。所謂餘音裊裊,意在言外,生命存在的真切體驗與感動就在讀者自己身上,作
品頂多只是扮演了引領者、提示者、啟發者的角色罷了!
而這兩點有關文學藝術的奥義或者妙義,就在莊子書中有最準確圓熟的捕捉,與最淋漓盡
致的詮表。說莊子是中國生命美學之母是一點也不為過的。因此,也就難怪中國歷代的詩
人藝術家,幾乎沒有人不喜歡莊子了。所以,就讓我們翻開《莊子》,好好去搜尋這兩項
妙義的蹤跡吧!
※ 引述《smilepapa (跳跳)》之銘言:
: 時間太趕來不及背題背完整,
: 希望大家合力完成
: ㄧ、名詞解釋 10%
: 1.辟人之士
: 2.拔葵去織
: 3.唐傳奇
: 4.四端
: 5.新月派
: 二、簡答 10%
: 1. 司馬遷史傳散文的特色
: 2.先秦寓言的特色
: 三、根據三民版1-5冊選文,(有附上五冊全部的篇目),設計三份學習單,要求兩冊

: 學年為一組選文,幫,助學生完成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以高三完成自傳為目標。30%
: 四、命題(從三則資料中任選,出一題單選、一題多選、一題混合,必須有答案跟詳解

: 非選題要有評分標準)20%
: 資料一:莊子人間世
: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

: 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

: 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

: 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

: 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

: 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

: 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

: 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

: 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

: 其夢。弟子曰:「趣取无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

: 己者詬厲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 資料二:莊子逍遙遊
: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

: ,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狸狌

: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今夫犛牛,其大

: 垂天之雲。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

: 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

: 苦哉!」
: 資料三:曾昭旭「論莊子文學的兩大奧妙—生命存在與語言辯證」
: 曾昭旭對莊子的評析。文章開頭先提昭明文選的選錄標準,進而提到文章動人的
: 指標為真誠、美學(?),並一一分析何謂真誠,何謂美學,真誠就是關於人性的普遍

: 實,美學就是「弔詭辯證」,能讓讀者思考生命。最後提到對莊子的評價。
: 五、賞析瘂弦「赫魯雪夫」,並說明瘂弦在台灣詩壇的地位。10%
: 六、請以「未來教師」為題作文一篇,文長不限,需抄題。(引導文字大意是說,教師

: 教育變革之下,必須跟以往傳統方式有所區隔,在這樣的趨勢下,教師應該怎麼調整自

: 的心態)。20%
作者: nainhasfish   2022-05-04 02:18:00
謝謝!
作者: paww (吼)   2022-05-04 09:12:00
感謝分享!
作者: naiadeve (sayyeah)   2022-05-04 12:32:00
謝謝分享
作者: smilepapa (跳跳)   2022-05-04 17:16:00
謝謝!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