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善泳者溺」的迷思:你不該只學游泳?

作者: sony577 (雙姓:《姓名權》平等!)   2022-07-12 19:31:34
「善泳者溺」的迷思:為什麼你不該只學游泳?
張景泓 12 Jul, 2022
近日發生一起溺水事故:一名18歲男子跟朋友到花蓮秀林鄉三棧南溪跳水,從岩壁上跳下
後就不見蹤影,朋友隨即通報消防救人,但男子被找到時已經明顯溺斃身亡。戲水地點三
棧南溪深潭,水深達四到五公尺,有花蓮最高的跳水點,吸引不少民眾來體驗跳水。
我以前還在花蓮的戶外活動公司當業者時,也常常帶團出入這條發生意外的熱門路線。據
新聞影片描述,溺水男子曾向朋友表示自己很會游泳,也曾經來這裡玩水過,但很不幸的
意外還是發生了。
根據我在海邊救生的經驗,多數被救上岸的溺者也都表示自己「會游泳」,不過依然發生
了溺水意外。而網路上也常常流傳著一句話——善泳者溺。
這句話,真的有其道理嗎?
會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
在台灣,游泳能力早已被列為學校的畢業門檻之一。但這樣的制度施行之後,是否就代表
所有從學校畢業的人,都屬於會游泳的人?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台灣的游泳門檻過低,導致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會游泳」;台灣的家長也以為送孩子去上
游泳課,就等於有能力在開放水域戲水。這樣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
事實上,多數人上完游泳課後都具備基本的游泳能力,只是必須滿足穿著泳裝、戴蛙鏡、
在腳能夠觸地的有泳池等等條件才能成立。也就是說,台灣的游泳課並沒有讓孩子具備在
開放水域游泳的經驗和能力,因此在溪流、海邊等開放水域發生狀況時根本無所適從,平
常學到的技巧也派不上用場。
相對的,真正有能力在開放水域游泳的人,因為瞭解自己無法全然的因應大自然的突發狀
況,都會做好相應的安全準備。即便真的不幸遇上意外,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自救求援

台灣的游泳教育一直讓民眾誤會自己具備游泳能力,而民眾在面對環境風險時又沒有能力
判斷,以為在開放水域的游泳方式與游泳池相同,自然意外就容易發生。
溺者救援任務,比你想像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根據我在海邊多年的救生經驗,從發現有人溺水到執行救援任務,整個救援過程大概會包
含以下環節:
發生溺水。
發現溺水者。
發現者呼叫求援。(現場有救援者,或打電話通知警消人員)
救援者(警消人員)抵達現場。
找尋溺者位置。
發現溺者位置。
思考救援策略
執行救援任務。
溺者成功獲救。
我們會發現,救援行動其實是由一連串的行為組成,而救援者需要時間準備與反應,所有
環節都有可能產生變數,比如說:
抵達現場後,發現環境或器材因素導致無法執行救援任務。
如果救援行動順利,溺者可能可以在短時間內獲救;但如果有哪一個環節不順利,拉長了
救援時間,那結果可能就是無法挽回溺者的生命。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一切順利,現場也有專業人士可以馬上執行救援任務,溺者也必須在
無法觸底的環境撐上兩三分鐘,才有足夠的時間等待獲救。但一般民眾是否具備這樣的能
力嗎?對此,我感到擔憂。
紮實的游泳基本功,才是幫助你化險為夷的關鍵
有些教學單位會舉辦水中自救體驗班,讓孩童穿著救生衣模擬意外落水、穿著一般衣物進
行游泳動作,或請岸上的同學扔浮具或拋繩協助救援。
不過,游泳池的模擬溺水體驗是在無風、無浪、無流的平靜水域進行,穿著救生衣做水母
漂或仰漂也不會有「做不到」的情況,無法真實感受溺水意外發生時的無助感。
真正發生溺水意外時,溺者首先能夠克服心中無比的恐懼,冷靜判斷現場情勢,並做出對
應的自救技巧,才能撐上足夠長的時間等待救援。
這些流暢的應對方式,需要自身紮實的游泳能力作為底氣,相信自己能夠做到的自信,以
及面對險峻環境的勇氣。
但上述的能力並不容易辦到,如同許多學生能夠輕鬆應對學校考試,遇到升學考試卻容易
臨場失常。同樣的遇上溺水意外時,你可能只能發揮原有實力的50%,卻期待自己能100%
獲救,那結果真的只能憑運氣。
結語:基本能力與冷靜態度不可或缺
我們不能把生命交給運氣。考試可以隔年重考、面試可以換家公司重新面試,但你的性命
只有一條,需要自己緊緊抓住。
做好準備、練習基本功、提升游泳能力與自救技巧,才能在遇上意外時冷靜應對,讓自己
平安歸來。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058/6455422
作者: ericstron (旅遊真好)   2022-07-12 22:42:00
游泳課應該加入水中自救,穿衣服褲子游泳不戴蛙鏡,立泳也應該要學,不專業跳水請按住鼻子。
作者: marathons ( 豆娘 囊鼠 蜂鳥 )   2022-07-13 00:18:00
教母在多板被水桶,到處流竄洗文貼簽名檔宣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