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泳池溺水事件發生?簡介浮力控制與水感培養的方法
張景泓 08 Sep, 2022
近期屏東發生一起孩童溺水意外。一名女性游泳教練到游泳池教課,其三歲的女兒就在水
深半公尺的兒童池畔戲水,豈料上課上到一半,兒童池畔的學員家長竟發現教練的女兒漂
浮在水中靜止不動。
其他家長連忙通知救生員將孩子救起,而後施行心肺復施術後緊急送醫,但最後仍宣告不
治,教練自責不已當場崩潰痛哭。
只要有水,就有可能發生溺水意外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在踩得到底、又有救生員的游泳池怎麼會溺水?事實上,只要有水的
地方,不管水的深淺,都有可能使人發生溺水情況。
我過去在飯店游泳池當救生員的時候,便不只一位同事曾跟我分享上班期間遇到的溺水狀
況,皆為成人在踩得到底的游泳池發生。
其中一位前同事告訴我,一名阿嬤在飯店水深120公分的游泳池戲水。當時阿嬤頭在水裡
臉朝下,沒有戴蛙鏡。其中一手拿著太陽眼鏡,另一手則往前揮進水裡,但頭一直沒有抬
起來。直到阿嬤抱住一位從旁邊經過的小朋友往下壓,同事才警覺阿嬤溺水了。過程中阿
嬤沒有任何呼救,就好像自己在練游泳一樣。
如果我們對於水域環境、水的浮力掌握不熟悉,即便是大人也有可能在踩得到底的地方發
生意外。我就不只一次聽到救生員朋友跟我分享,有大人在他執業的水上樂園玩滑水道,
結果最後卻沒有辦法在60公分深的水裡站起來,不斷兩手亂揮。
浮力控制與重心轉移,是游泳必學的基礎
過去我待過的游泳池,也曾發生過小朋友在20公分的戲水池溺水的意外。因為小朋友穿著
泳圈,結果不小心重心不穩翻倒,卻無法靠自己的能力脫離泳圈。剛好救生員又被溜滑梯
等遊樂設施擋住了視線,家長也沒看到小朋友跌倒,導致差點發生憾事。
年紀小的孩童,真的不能輕易讓他們離開視線範圍!因為小朋友對水的掌握度,也就是「
對水的浮力、阻力的感受」很有限,所以有時一個重心不穩,很有可能就會往前翻或往後
跌倒,卻又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平衡站起來。
因此,剛開始教小朋友學游泳時,最好多練習在水中行走與漂浮,感受水的水阻、浮力與
重心的變化,學習如何在水中維持平衡與穩定的漂浮。對水越熟悉,水感就會越好;在水
裡感受自在且舒適,就越不會因為緊張而慌亂。
與水接觸的感受,也就是「身體對水的感知度」,與後天學習有關。有水感的人學習各種
在水裡使用到的游泳與自救技巧時,學習速度皆能快速上手。水感的養成主要跟從小是否
有與水相處的經驗有關。只要多親近水、泡在水裡、或是體驗學習嬰幼兒游泳,都對日後
學習游泳技巧有相當大的幫助。
即便不會游泳,也能運用韻律呼吸脫困
游泳是一種靠著自身肢體動作在水中前進的運動,透過浮力與速度使我們能在水面上游泳
。也就是說,當我們浮力越大、速度越快,就越不容易下沉。
學習游泳技巧可以讓人長距離在水裡移動,而不會沉入水中。如果我們能夠越輕鬆的游泳
,就越有助於提升續航力,讓我們在泳池、溪邊、海邊都能自在戲水。
不過,因為並非所有人都擅長游泳,甚至很多人有怕水的情況,對於學習游泳產生一定的
心理門檻。因此,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韻律呼吸加上水母漂」的結合律動方式,幫助自
己在踩不到底又沒有蛙鏡的情況,能夠維持正常呼吸換氣。
以下為具體的自救步驟:
頭入水裡時鼻子吐一點氣,雙手高舉掌心朝下,眼睛直視前方。
因為水母漂的原理,此時身體只要有氣,人就會慢慢上浮。
等人上浮、頭接近水面時,手順勢往下壓水讓頭出水面換氣。
重複上述1-3步驟,找機會大聲呼救。
如果你剛好只是跌落比較深的游泳池,多數人都可以在「手向上舉起高度」的游泳池做韻
律呼吸跳(160公分高的人大概可以在水深200公分的地方做到)。透過上下律動的方式,
讓自己斜跳回岸邊達到自救。
泳池雖有救生員,很多家長也會給學齡前的小朋友戴上游泳圈戲水,但這些都不能完全保
證孩童的安全。因為輕忽環境風險、過度依賴安全裝備,反而可能失去警覺心而造成孩童
的危險。
藉由從小培養孩童的水感,學會自在的在水裡漂浮、換氣、並且在水裡能夠運用浮力自由
的移動,都是在戲水環境中保護自己的基本技巧,藉此避免溺水發生。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1058/659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