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義名詞:
發力:從開始用力、揮拍,到擊球整個過程。
集中:擊球時的用力。
※ 引述《cobal (孤獨的靈魂舞月光)》之銘言:
: 標題: [問題] 手帶腰?腰帶手?
: 時間: Fri Oct 24 13:50:24 2014
:
[恕刪]
:
: 畢竟腿的發力才是最主要力的來源,而力量也是從下盤迅速的往上傳遞
身體的每個部位都是發力來源,並不是力量都來自於腿。
想像一下用全身的力量去推一面牆,不管用大力小力,
全身的每個部位一定都是承受一樣的出力,
這是牛頓第3運動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時發生。
或者換個方式來說,腳把力量傳遞上來的,同時,手也必須把反作用力往下傳。
因此,當用手推出5kg的力量時,全身必要的部位一定都是同時5kg出力,
因此不存在一級一級由下到上傳遞的過程。
舉個實際的例子:收小臂。
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收小臂不當的時候,小臂旋轉的軸不是"手肘",而是小臂中間。
也就是手肘會下沈,這個就是因為肩膀沒出力,沒撐住收小臂時傳來的反作用力。
如果這個時候,肩膀用力,就會發現,手肘不沈了,但是整個肩膀會下沈。
這是因為背部沒有用力撐住。
再來,如果背部用力,就會變成臀部發虛。
臀部用力了,就變成膝蓋沒力,往前頂,撐不起來。
膝蓋用力了,就變成腳踝壓下去...............
反過來說,從腳踝開始到肩膀,都適當出力,就可以讓手肘像穩穩的放在桌上一樣頂住。
這時候收小臂的力量就可以100%傳到拍子上。
腿腰的問題是雖然力量大,但是結構複雜,容易失控以錯誤的方式出力。
導致發力失敗,無法頂住反作用力,造成實際輸出減弱。
因此才會說是發力的源頭,但是,指的並不是力量都從腿腰來。
:
: 不管是手帶腰或是腰帶手,下盤都要先蹲然後發力,接著才輪到上半身
不是,全身要一起發力。
由下盤先啟動,只會把發力結構弄壞。甚至把腰弄傷。
更會把發力過程拖長,還原變慢。
如果把發力的過程分成10段來檢視,其中一個合理的例子是:
啟動 擊球
時間 1 2 3 4 5 6 7 8 9 10
力量 5% 10% 20% 25% 30% 30% 30% 30% 50% 80%(集中)
這裡的力量是指每個部位同時使用的力量,用力大小皆相等。
使用 % 的意思是大概表示用力的變化,並非每個部位各用各的5%。
因此,假如整個發力約0.5秒,那就是每個部位都要持續出力0.5秒。
出力大小,每個部位都一致,並不是擊球瞬間才一致。
如果每個部位都只有在一瞬間用力,才會有所謂的順序。這樣效果是很差的。
所以如果"帶"的意思是提早用力,或者是較大的出力,
手帶腰、腰帶手分別表示兩種不理想的協調。
更可以衍生到其他部位:
手帶腰:下游(靠近拍子)比上游(靠近腿腰)早用力,或出更多力。
腰帶手:上游(靠近腿腰)比下游(靠近拍子)早用力,或出更多力。
當腰帶手的時候,肩膀會被拉開,導致拖到身體後面。
代價是擊球時用力集中的程度會下降。
同時腰部轉動過大,還原變慢。
(因為手跑到肩膀後面了,不足的位移量,得多轉腰來彌補)
當手帶腰的時候,肩膀會因為反作用力,反而往後退。
外觀上的現象就是腰部會震、晃動一下。
代價是往上游的協調會因為震動而破壞掉,揮拍速度也會下降。
擊球時會幾乎無法摩擦。
兩者相比,比賽上,如果真的要選擇的話,還是腰帶手為佳。
腰帶手所造成的影響,會明顯的限制在某個部位,有機會靠肌力撐回來。
對於球質的影響也較小。
手帶腰的時候,反作用力即使只有一瞬間,造成的影響,
可能往回破壞很多部位的協調(震動),幾乎沒有補救的辦法。
會導致都變成空球。
練習上,腰帶手,擊球結果會穩定,容易靠持續練習修正。
手帶腰造成的震動、晃動,每次都不一樣,練習也不會改善。
再來,上游提早用力的類型,有時候也可以視為合理發力。
像波爾、奧恰,還有早期的本格森,都是以大臂帶小臂的型態發力。
身體到大臂的力量,會暫時變成手肘的位能(手肘被拉直)
手肘夠強,就可以把這個儲存的力量再放出來。
:
: 不過即然力量是從下半身往上半身在傳遞,那麼在下盤發力後要
:
: 1.跳過腰先由手發力再去帶腰會比較好
:
: 2.還是有個連貫性從腿->腰->手(腰與手的發力時間差不到0.1秒)
:
: 3.或 腿->(腰手同步) 的傳遞會比較好呢?
:
: 以下開放大家理性討論囉...
:
假如下盤已經先發力了,則要看先發力的大小。
如果先發的力量不大,可以用 3. 努力一點,加力接續下盤的力量。
如果先發的力量太大,得用 2. 腰部先卸掉一點力量,讓手可以跟上。
完全不考慮 1......下盤都已經發力了,腰部如果不動,力量會整個散掉。
因此,列出發力時的一些基本原則:
發力的過程應該
1. 由輕到重
2. 由緩到急
3. 無論在發力的哪個瞬間檢視,所有部位出力應相等
簡單的比喻就像飛機起飛,需要跑道(迎球距離)加速,
而不是一開始就催下去,飛機會摔下來的。
由原則3可以推出一個衍生的原則4:
每個瞬間出力大小,要以力量最弱的環節為準。
這很合理,不然力量最弱的部位,協調會跑掉。
可能是腰帶手的型式,也可能是手帶腰的型式。
再列一次剛才的發力例子。
啟動 擊球
時間 1 2 3 4 5 6 7 8 9 10
力量 5% 10% 20% 25% 30% 30% 30% 30% 50% 80%(集中)
這個5%就是為了遷就力量最弱的地方,一般來說,就是肩膀。
肩膀本來就是移動最大的部位,再加上力量弱、質量輕,力矩大,
因此在啟動時,體感上會出現只有肩膀感覺有出力、並且移動的現象。
即使其他部位都有出相等的力量,但是會幾乎毫無感覺。
但是只要是穩穩的撐住,就必然有發出相對應的力量,以抵消反作用力。
這應該就是Skypiper所說的手帶腰。
實際上這只是正確發力下最理想的"現象",不是方法,並非必要。
而這個現象要以 "手帶腰"來命名,很容易混淆。
也因此skypiper以"引導"來形容它?確實啟動是要遷就肩膀的力量是沒錯....
如果今天手上抓的是鉛球,相當於手的質量變大,
第1移動點會容易跑到腰部,而不在肩膀。
另一個狀況,如果是被擠到,或者是不動大臂的型式發力,
則會因為力矩變小,最弱點會立刻跑到手肘去,這個時候應該可以用超過 5% 的力量,
以手肘能負擔的程度為原則。
最後,
啟動 擊球
時間 1 2 3 4 5 6 7 8 9 10
力量 5% 10% 20% 25% 30% 30% 30% 30% 50% 80%(集中)
擊球前的出力,不應超過30%。
在持續正確的協調下,力量會源源不絕累積在拍上,形成穩定的高擺速。
力量應該要留著集中擊球。
如果發現使用30%力量,卻揮不動球拍,甚至球拍覺得很重。
要嘛就是肌力比小學生弱,要嘛就是協調的某個環節出力不當。
: 推 skypiper: 我不同意腿是力主要來源 10/24 14:33
: → skypiper: 我認為很多部位的力同等重要 10/24 14:33
同意 skypiper
: 推 skypiper: 而且你對於力量傳遞的敘述 我不全同意耶 10/24 14:35
: 推 skypiper: 做動作 跟 發力 完全是兩回事 10/24 14:37
: → skypiper: 不動時 你可以很用力。動作時 也可以很鬆馳 10/24 14:38
: 推 skypiper: 手先啟動不等於手先發力 10/24 14:39
: → skypiper: 發力要在擊到球的瞬間同時 10/24 14:40
感覺你這裡說的發力,已經是 "集中" 了。
事實上,拍子開始移動,就開始發力了。
: → pusipusibaby: 簡單來說 你一追球手先伸出去身體就是死的 10/25 06:51
: → pusipusibaby: 然後在準備好後揮拍那一瞬間 腰馬的力量比手有用應 10/25 06:52
: → pusipusibaby: 該是沒啥爭議 10/25 06:52
腰馬跟手的力量應該同等重要。
整個發力路徑當中,只要有一個環節不夠力,力量就會再該處散掉。
(像避震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