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觀點:張繼科壓許昕拿另一張奧運單打門票?
就像不少人支持劉詩雯一樣,支持許昕上單打的球迷也不在少數,如果不是更多的話。
在擊敗張繼科衛冕亞洲杯之後,許昕的支援率直線上升,大有舍我其 誰之勢。相當多的
媒體也推波助瀾,內容且不說,標題就可見一斑,什麼許昕已經跨入奧運單打比賽的大門
,許昕奧運單打資格唾手可得啦,還有稍微中立點的,什麼亞洲杯給國乒出難題啦,等
等等等。
不過,在柯南看來,正如決策層會選擇丁甯而不是劉詩雯一樣,他們同樣會選擇張繼
科而不是許昕,而且一點都不難。
在展開討論之前,柯南必須再強調下那個不言而喻的前提:我們必須分清2個層面的
問題,應然和實然。奧運名單的猜測也好,分析也罷,對錯必須以決策層的決定為准,因
為這終究是個實然問題。至於球迷認為應該如何如何,這是應然問題,是另一個層面的問
題。應然絕不=實然。
既然如此,儘量從決策層的角度出發進行奧運名單的討論,才能得出相對準確的結論
。如果讀者諸君不能在這點上與我們達成共識,柯南建議這些朋友不用再往下看了,否則
除了引發無謂的口水戰沒有任何實際價值。雞同鴨講,誰也不爽。雞自然痛苦,鴨又何嘗
不是如此。
不過,我們又不是決策層肚裡的蛔蟲,怎麼能知道他們的想法,又如何能站在他們的
角度思考呢?這個問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口為心聲,現在資訊如此發達,分析
下決策層以及當事人的言論,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當然,有人可能會陷入心理學上的預
設偏好陷阱和選擇性無視陷阱,這就沒辦法了。滅山中賊易,滅心中賊難!
個人觀點,世乒賽後的央視風雲會節目,以及劉國梁,張繼科和許昕的近期採訪是最
值得參考的資訊。柯南建議大家拋開個人的預設立場,把這些資訊仔仔細細看一遍。
其實,許昕的最新採訪已經相當說明問題了。亞洲杯衛冕後,當被問到奧運單打資格
問題的時候,許昕是這麼回答的:“不要因為一個報名讓自己的信心受到打擊。都是代表
中國隊去打,為榮譽而戰、為國家而戰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說自己參加奧運單打的夢想沒
實現,最後團體也沒發揮好,這樣其實是得不償失的。”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和分析,說破大天,依舊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橫看成嶺側成
峰嘛。那我們就像上篇比較丁甯和劉詩雯一樣,從決策層最注重的幾個因素來對比下張繼
科和許昕的優劣吧。
大賽成績。張繼科5個大滿貫賽事冠軍,裡約奧運週期的2次世乒賽一冠一季,世界盃
一冠。許昕1個世界盃冠軍,2次世乒賽一個前四,一個前八。張繼科優勢很大,1:0。
奧運經驗。張繼科倫敦奧運單打團體雙冠。許昕只拿到過一次P卡。張繼科優勢更大
,2:0。
外戰。張繼寇里約運週期輸球合計9場,2016年慘敗給奧恰。許昕這個奧運週期輸球
合計3場,前不久亞洲預選賽輸給莊智淵。許昕有一定優勢,扳回一城。張繼科2:1領先
。
大賽的爆發力和心理素質。張繼科是公認的大賽之王,冷血硬漢。許昕雖外號大蟒,
這方面與張繼科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張繼科領先,3:1。
近期狀態。張繼科這幾年狀態不穩,近期有企穩回升之勢。許昕狀態還算平穩,但缺
乏亮點,近期更有點小幅回落的感覺。許昕稍佔優勢。
綜上,看上去似乎張繼科總比分3:2勉強領先,但他在最重要的大賽成績,奧運經驗
上優勢相當明顯,如果加上權重的話,張繼科對許昕的實際優勢應該大的多。
再仔細分析下張繼科最讓人詬病的外戰輸球。其實真正有參考意義的是輸給奧恰的2
場,其餘張無忌,陳建安,高木和卓之類要麼根本不參加單打,要麼實力構不成真正威脅
。
不可否認,輸給奧恰確實是個大問題,而且從場面看,張繼科的確比較下風,而奧恰
的信心只會越來越足,這也是張繼科最大的軟肋。不過,我相信憑中國隊強大的科研能力
和集體智慧,50多天的封閉訓練一定能在相當程度上解決“奧恰難題”。再說了,不還有
分區嗎,萬一抽籤避開了呢?:)退一萬步說,真的狹路相逢,張繼科就一定會輸?
回過頭來說許昕。直板獨苗是許昕的最大優勢。奧運的單打賽場上將不再出現中國直
板選手的身影,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心痛的遺憾。然而,形勢比人強,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殘缺,何嘗不是一種美,即使是淒美。
好在,許昕的另外2個優勢,左手和雙打並沒有浪費,正好可以在團體中派上用場。
柯南以前就說過,許昕很可能會成為一顆比王皓還大還壯的“國乒群膽”,雖然他的本意
更想成為孤膽+群膽的許大膽。
最後柯南想特別指出的是,奧運名單與決策層的利益最息息相關,同時,決策層對運
動員的瞭解要遠遠超出我們廣大球迷。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是,他們的名單必定是最
有利於完成奧運奪金任務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結果如何,會不會失手,那是客觀問
題,主觀上是不可能存在像某 些球迷猜測的那樣有所謂私心的。稍微懂點經濟學的朋友
都會知道,理性人假設是最符合人性也是通過無數次實踐檢驗的定理,該信得信呐。
(文章來源:柯南話乒乓)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6-05-02/doc-ifxrtztc31375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