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奧運不是夢】乒乓孖寶——李靜、高禮澤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sports/20160619/55247820
香港蘋果 6/19/2016
12年前,香港運動員李靜和高禮澤在雅典奧運為香港奪得歷史上第二面奧運獎牌,
被稱為「乒乓孖寶」的他們如何回看當年的奧運之旅?他們成為教練後,有何感受?
回想2004年雅典奧運,高禮澤感受最深的時刻,是準決賽的最後一局。
當時「乒乓孖寶」對戰俄羅斯組合馬斯洛夫和施梅洛夫,
「孖寶」總局數以三比二領先,來到第六局,也以八比六壓住對手,
只差三分即可殺入決賽,晉級就表示他們將坐亞望冠,意義當然重大。
高禮澤仍清楚記得當時情況,說著自己也彷彿瞬間回到當年賽場;
他形容,李靜連續打出兩次精彩的反手(即所謂的橫打)得分,
最終順利拿下第六局,取得決賽入場券,
阿澤說當時差點高興得流下男兒淚,只因有拍檔李靜的安慰才可控制情緒。
能成為隊友是否大概總帶著愛就不得而知,不過要稱得上「孖寶」,
當然要合作無間──在高禮澤口中,隊友李靜近乎完美。
雖然兩人性格不同,甚至可說相反,但正正因為一動一靜,才能在場上互補不足。
「我們的配合,可說是天衣無縫。」高禮澤這樣形容。
阿澤自言比較內向,拍檔就較有激情。
比賽中,當李靜比較急躁時,他可以平服對方的心情;
相反,當他自己比較慢熱時,李靜便提醒他要盡快入局。
除了個性上互補不足,李靜補充,他們合作無間的關鍵,在於「信任」,
有任何問題也會坦誠溝通,找出雙方也接受兼且可行的方法。
退役多年,雖然李靜和高禮澤已不再是運動員,但仍盡力培訓後輩,
分別擔任香港乒乓球女子隊及青年隊的教練,希望後輩能夠青出於藍。
兩人性格不同,教授的方針也略有分野。
李靜較為嚴格,希望把自己的堅毅精神傳授給隊員,
而高禮澤則認為最重要是有耐性,若學員未明白,不怕長氣多教幾次。
由運動員轉變成教練,角色有何不同?
李靜坦言做運動員相對輕鬆,只需要專注於自己,
有教練、體育學院、醫療等團隊支援,就如同主角一樣。
而當教練就要為運動員制定計劃、教授技術、做各式各樣後勤工作,
甚至生活上的事情也要與參與其中;
難度在於很多事情只能邊教邊學,希望可以越做越好。
高禮澤在教練路途上同樣面對挑戰,為隊員制定不同訓練計劃,
他說自己的要求可能比較高,初時當學員跟不上進度,自己就會比較著急,
為何自己做到,他們做不到呢?幸好隨著執教經驗累積,漸漸有更深了解。
現在則較著重溝通,講解時會更有耐性。不過也時常被學生「激親」。
他說有些年輕運動員會想著,學會馬龍、張繼科等球星的「絕招」,就足夠了。
阿澤就經常向他們解釋,即使張繼科在你面前,甚至拿著你的手去打,
你也不可能立即學會,因為你只有明白當中原理,
再加以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才能掌握相關技術。
阿澤寄語後輩,必須更勤力、對自己要求更高,少走捷徑,才有機會成功。
沒錯,技術都是千鎚百煉而成的,獎牌背後,付出了多少汗水,應該也難以說清。
昔日的「孖寶」轉換了身份,做教練實在也不簡單。
希望他們帶領更多年輕一代向世界進發,
但願未來的奧運頒獎台上,能看到更多香港代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