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丁松 削球奇兵男隊打翻身仗他是關鍵

作者: nittakutsp (言葉之庭)   2019-10-04 13:59:08
丁松 削球奇兵男隊打翻身仗他是關鍵先生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9-10-02/doc-iicezueu9656130.shtml
2019年10月02日10:05 新浪體育綜合
丁松,三次獲得世界冠軍。以變幻莫測的削球進攻打法著稱,並將削球反攻打法發展為“
攻削結合”,是第43屆世乒賽上中國隊擊敗瑞典隊獲得男團冠軍的奇兵和功臣。
  “我對這一片很熟悉。”走進位於製造局路的紅雙喜大樓,丁松說。上海打浦橋,丁
鬆的童年就從這裡開始——肇嘉浜路小學、區體校、市體校、市隊、國家隊……從一個熱
愛乒乓的少年,到世界冠軍,經歷過消沉,也擁有過輝煌。當年,他以出眾的發球和發球
搶攻、變幻無常的旋轉變化、神出鬼沒的削中反攻令眾多高手落馬,是乒壇的“怪球王”
“魔術師”。今日的丁松雖已磨去了年少時的棱角,身份亦變成了上海交通大學乒乓球隊
教練,但骨子裡的個性依然在,“外人看我是個很低調的人,其實我的內心一直很驕傲”

 痛苦大於快樂
  他曾經一戰成名,打敗歐洲名將,也曾經被國家隊退回上海,一度想退出乒壇。在球
隊裡,他曾有個外號“孤獨松”。在隊友眼裡,他是個沉默寡言的人,總是獨往獨來。
  父親病休在家,母親一人工作撫養兄妹兩人,造就了丁松早熟而倔強的個性。打球是
母親為他選擇的一條路,好在也是他興趣所在。“我小時,其實羽毛球打得挺好的。我還
記得,小學時的體育老師是美術老師兼的。那時候,一放學,在弄堂裡架起一塊板,就開
始打乒乓。後來,我還去找過肇嘉浜路小學,已經沒有了。”但那麼多年後,總結自己的
乒乓人生,丁松說,“對我來說,打球階段,乒乓帶給我的痛苦大於快樂。”
  丁松學球的年代,削球早已經不是主流打法。進了徐匯區少體校後,三年級,啟蒙教
練曹馥琴覺得他“球性好”,一錘定音地讓丁松改打削球。爾後,進入市隊,整個中國乒
壇正是以江嘉良、陳龍燦等近台直拍快攻一統乒壇之時,丁松這樣攻守兼備的選手並未引
起人們太多注意。1986年,丁松折桂全國少年男子單打,獲得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冠
軍,同年底,他進入國家青年隊參加在無錫進行的冬訓。在精英薈萃的國家隊,丁松之前
取得的成績又變得無足輕重。有一次,在出國比賽的前夜,已打點好行裝的丁松接到了換
人的通知。現實第一次讓丁松直面作為削球手的殘酷。
  常常睡不著
  幸好,同為上海人的名將、名教練陸元盛對這個弟子頗為偏愛,他知道這個“悶葫蘆
”的內心世界和他的脾氣,別看丁鬆平時很少說什麼,心裡實際明明白白。同是削球手,
陸元盛對丁松寄予了厚望。1991年,陸元盛被調往國家隊,臨行前,他對丁松說:“你和
我一起走吧,我相信,你會打下屬於你的一片天地。”
  不久,國家隊出訪歐洲。出師不利,丁松敗給了名不見經傳的南斯拉夫人,嚴峻無情
的現實,讓丁松感到難堪、羞辱、愧疚。回國後,丁松變得更加沉默,除了訓練,就是悶
在宿舍裡。運動員大抵分“心大的”和“睡不著的”兩類,丁鬆自言是後一種,“每天和
輸贏打交道不是那麼舒服的一件事,因為特別想要贏,所以常常睡不著” 。
  不負重託的奇兵
  在丁鬆的職業生涯中,卡爾松顯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名字。事實上,1995年第43屆天
津世乒賽一役之前,丁松早在國內的一場邀請賽里和卡爾鬆有過交手,“我記得是在無錫
體育館裡,我代表上海隊出戰,團體賽輸了,個人贏了他”。一晃七八年過去了,兩人再
無交戰記錄。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中國男隊的低谷。1989年、1993年兩屆男團決
賽輸給瑞典,1991年男團甚至只得了第7名。天津世乒賽之前,中國男隊立下了“誓奪斯
韋思林杯”的誓言。在決賽前的10場比賽中,中國隊虛虛實實,反複試陣,王濤、馬文革
、丁松、劉國樑、孔令輝五名隊員都打過各個位置。面對決賽對手瑞典隊,教練組反复研
究權衡,在決賽前兩小時才定下最後的出場名單。男團決賽,中國隊與瑞典隊總比分戰至
1比1時,丁鬆上場了。但最後事實證明,丁松是一位不負重託的奇兵。
  “乒乓精神?最簡單的可能就是一句:堅持就是勝利。”正如丁鬆自己的球拍,底板
一直就是紅雙喜的不變。
  天津世乒賽,丁松也曾自忖1994年曾經輸給佩爾森,也無望打敗瓦爾德內爾,卡爾鬆
或是自己唯一能去死磕一下的對手。丁松右手橫握球拍,正面反膠,反面正膠,削出的球
時轉時不轉,而且,他將傳統削球打法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度——削攻結合,常常是削著削
著,突然起板進攻。極不適應的卡爾松完全落了下風,丁松2比0拿下對手,為中國隊以3
比2獲得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
  “大家大都只記得我和卡爾鬆的那場比賽,可我自己覺得打贏佩爾森的那場更精彩。
”就在那屆世乒賽的單打比賽中,丁松連勝名將佩爾森、塞弗殺入半決賽,惜敗於當屆冠
軍孔令輝而獲得季軍。憑藉該屆賽事的神奇表現,丁鬆成為繼20世紀60年代削球世界冠軍
王志良、“削球機器”張燮林和80年代的陸元盛、陳新華之後,中國又一位世界知名的削
球手,被歐洲媒體譽為“魔術師”“怪球王”“冷面殺手”。
  王之對決
  總是一臉冷峻,少有笑容的丁松,人如其球。他手感好,變化多,攻勢強,風格怪異
,將削球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削中反攻的獨特打法曾令世界一流好手無計可施。但成亦蕭
何,敗亦蕭何,這種打法成就了丁松,但也從另一個角度束縛了他。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
會,丁松曾有望成為中國男隊第三單打選手。但由於名額限制以及難以配對雙打,蔡振華
最終捨棄了丁松,而選擇劉國樑參加奧運會。
  1997年,首屆CCTV乒乓球擂台賽,丁松接連戰胜張勇、秦志戩、閻森、馮喆等進入決
賽。8進4戰勝馬文革,半決賽戰勝熊柯,決賽,他與王濤展開的王之對決,同樣是留在很
多球迷記憶中的經典。丁松贏了,更重要的是,他證明了自己,證明了作為一個削球手可
以達到的高度。原國家隊運動員、奧地利乒乓球名將陳衛星曾評價那個階段的丁松:1995
年前後的丁松,他攻球的感覺、攻削的轉換以及前三板的水平,沒有誰能達到他的境界。
  1997年5月曼徹斯特世乒賽,丁松繼續入選中國國家隊主力陣容,或出於對手對他的
打法逐漸熟悉的考慮,決賽未能上場。男單比賽,丁松負于多次相遇均未能取勝的薩姆索
諾夫,止步八強。
 不可割捨
  1998年,丁松從國家隊退役,去德國參加俱樂部賽。在球場上,丁鬆又遇到了卡爾松
、佩爾森,互有輸贏,但彼此間更多了一份高手間惺惺相惜的感情。
  歐洲平和的生活讓丁鬆的心逐漸放鬆下來,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開始接
受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受到挫折也沒問題。
2003年,丁松返回中國,征戰乒超聯賽,在陝西俱樂部期間,戰勝了四川隊的外援、韓國
著名削球手朱世赫。“老削球王”戰勝了“新削球王”,朱世赫說:“丁松是我的偶像,
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2007年丁松宣布退役。
儘管說著“痛苦大於快樂”,乒乓畢竟早已成為丁鬆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這些年,
上海教委“挑戰丁松”的比賽辦了好幾年,紅雙喜每年都給予支持。球場上,丁松認死理
地削、卡爾松沒完沒了地拉球的那一幕,彷彿已定格成了電影中的經典,“做人和打球一
樣,沒有保留,但這就是我”
本文選自《小球大乾坤》
作者: wwman (記憶拼圖)   2019-10-04 19:24:00
小削球王 如今也變成老削球王 這文隔太久了 多了幾分滄桑感
作者: CourantTseng (Courant)   2019-10-04 22:37:00
但是永遠記得93年第一次看到削中反攻打法那種震撼!!
作者: ysclue (ysc)   2019-10-04 23:21:00
有人知道陳衞星的長顆是那一塊3Q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