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好久沒發文章了
沒想到回歸來發文居然會是這種狀況
來表達想法:
1.暫停的時機
2.得分戰術
首先暫停的時機,
在賽末點的時候叫暫停或者領先的時候叫暫停,我認為並沒有什麼錯。
中國隊也很常在領先的時候叫暫停、久拿不下的時候叫暫停,
並不是落後的時候或者被追趕的時候才要叫暫停,
有時候當你有一個很好的偷襲想法,在賽末點叫暫停會有一個很好的效果。
而那是當已經差臨門一腳,
要趕快跟選手溝通一個好得分手段時,特別適合叫暫停。
所以我並不認為在賽末點叫暫停有什麼錯。
不過重點是,你有沒有一個很好的偷襲想法、搏殺策略?
還是你叫了暫停只是為了穩穩拿下分數?
用什麼心態來叫這個暫停?
那選手回到場上就會是那個心態!
尤其暫停完的第一分是對手發球,
單打比賽接發球方通常是比較劣勢,
那你一定是有一個很好的策略才會叫個暫停讓選手上去能在接發的時候得分吧?
不然通常己方發球前會更適合叫暫停。
OK
我們來看暫停完的戰術是什麼.....
看林昀儒接發的出手,那就是
奧恰發軟的轉不轉的時候,就擺短(或搓長,總之就是不擰)。
奧恰發側上下旋時,再用擰的。
從第六局的暫停完回來、一直到比賽結束,
這個接發戰術都一樣。
但是在暫停前,林昀儒的接發幾乎都以擰球為主,
即使是發軟的轉不轉也成功擰球上手後銜接得分許多次,
就是在暫停完之後開始,接那個軟球一直擺一直搓。
這有什麼問題?
1.擺短搓長一直不是林昀儒的特長,關鍵分關鍵局卻使用非特長技戰術?
2.擺短完的銜接和擰球完的銜接,完全不一樣。
無論是節奏/線路/發力/重心,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打得順手且步步進逼的階段,突然讓己方球員做這種改變,
他在場上調節得來?
整場比賽擺短完後的套路銜接等等,又拿過幾分?概率高嗎?
冒著節奏亂掉的風險採取這種概率不高的戰術,
目的是什麼?
到了尾局,很明顯亂掉的節奏花了半局才慢慢找回來,但已經來不及。
3.用擺短搓長等控制手段來接那個軟球,能想得到的最大原因是,
因為那個球軟又沒旋轉可借,擰過去有可能質量不高,
而被奧恰打成連續或反壓。
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策略,用擺短放回去把問題還給對方。
可是暫停完選手試過幾球之後,
總該知道這方法還不如擰球銜接套路吧?
擰球也不用要求高質量,只要速度夠,落點能讓奧恰沒法發力,
基本上主動權還是高比例在林昀儒這邊。
然而第六局打完之後,戰術卻還是用這種穩定心態模式讓選手上場打,
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低階錯誤。
以上個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