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24世界盃馬龍半決賽決賽Part.2

作者: skypiper ( 天空笛)   2024-04-25 16:45:04
世界盃半決賽決賽,馬龍在技戰術上的選擇,
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重要項目是發球。
對王楚欽時,第一局中局之後全程使用逆旋轉發球。
對林高遠時,追分的四局全程使用反手發球。
這兩種發球在過去馬龍的國際賽事、
包括中國國內正式比賽當中都很少用,
大部分的情況僅是馬龍在相對不利的情況下,
會拿出使用來作為變化的配菜,
幾乎沒有將這兩種發球作為整場比賽主力的情況,
理論上這樣的發球套路並非馬龍特長,
但這次馬龍竟然將這兩種發球作為比賽主軸,
並且贏下了相對來說不利
(王楚欽近期連贏馬龍好幾次,林高遠場上3-0領先馬龍)
的比賽奪得冠軍。
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思考以及學習的環節,
所以這次討論技戰術的時候我把他放在第一個主題。
為什麼用逆側旋?為什麼用反手發?
常見的想法會是因為對手不熟悉,或者出奇招,
但會用這種說法就代表沒有真的理解,
不然你想,王楚欽林高遠什麼等級?
什麼場面、什麼發球沒看過?
都已經到那個水準了,
僅僅只是換個發球並不能真的贏下比賽,
而且馬龍以前打王楚欽也是有使用過逆側旋以及勾手。
馬龍發的逆側旋沒有樊振東好,
反手發球也不見得比奧洽質量高,
那為什麼馬龍這兩場發球段能夠這麼奏效?
我覺得這是可以一步一步來聊,
我們也把他學習起來。
那麼來進入主題吧!
不熟悉、不適應這個簡單的原因不能說沒有,
但我覺得這並不是需要討論的重點。
我們想想馬龍發反手發球和逆側旋的目的是什麼?
最大方向的答案會是
「讓對手擰,但擰過來之後在自己的掌控中」
第一步是要讓對手擰,
所以發過去的球會讓對手覺得擰球是首選,
那麼這個球就要發出旋轉、發出質量,
如果發得太低軟沒質量的球、或是特別低平死沉的球,
對手可能會選擇擺短。
而高質量的側旋轉通常使用擰球會更加有利。
因此在場上要讓對手擰但擰過來自己好打,有兩個方式:
1.讓對手擰不出質量
2.增加對手的移位困難
那麼為什麼選擇逆側旋、反手發這種側旋旋轉方向,
而不是使用正側旋的旋轉方向呢?
我來分享了一下使用逆側旋、反手發給左手的效果:
1.發正手短同樣的落點,
正側旋比較容易出台,
因此逆側旋可以發得更偏,
而且逆側旋即使微微出台了正手拉也會很難合上力。
2.這種側旋轉方向,使擰球相對需要發更大的力。
3.因為以上兩點,所以擰球時要往正手移位更多些。
先看結論,我們看看林高遠接發擰球時的站位:
正側旋
https://imgur.com/pABKWer
第一局1:1馬龍發正側旋,林高遠移位擰球,
可以從畫面上看到其實擊球的點非常的正手位,
林高遠的位置大約是身體不到一半超出桌邊。
逆側旋
https://imgur.com/mR6nTLO
舉例第一局9:9這球馬龍發逆側旋,林高遠移位擰球,
可以很明顯看到這兩個擰球擊球點很接近,
但是林高遠接逆側旋這球,整個人都超出桌邊外了。
林高遠這兩分都拿下了,
可是接逆旋轉如果要能夠打出威脅,
就必須要比正側旋站得更靠正手、更外面,
這使得移位的幅度更大、
後續銜接相對腳步上移位難度加大。
如果為了後續銜接,
而移位不足,那麼擰球的質量就會相對不足。
發球能牽制對手腳步移位和重心,
馬龍在後續銜接的目的便容易完成。
那麼為什麼左手接右手或是右手接左手的發球,
逆側旋相對於要更大幅度地移位呢?
首先必須說明,同樣的來球對每個人所需的移位幅度不同,
要看每個人的技戰術體系而定,
比如馬龍擰球,
不管擰什麼來球,整個人通常都不會超出桌邊。
https://imgur.com/a/k02Zbey
每一個人擰球所需的移位幅度不同,
但是同一個人去擰,逆側會需要較多移位。
這時就會有人有疑問啦,
正側旋會比較拐出去,逆側旋會拐進來,
拐出去的不是比較遠嗎?
怎麼拐進來的反而要移位比較多去擰球呢?
當然假設發在桌子上的落點是同一點的話,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37685831713966
如圖,假設正逆側的落點都是紅點,
正側旋(綠色)因為拐出去了,會相對比較遠,
逆側旋因為拐回來了,所以會比較近一點。
可是就因為逆側旋會拐進來,
那麼桌子上的落點我們可以發得更開也不會出台,
又或者微微出台但是因為軌跡是拐進來,
使得從桌子的外側正手拉很難合上力。
那我們看下面這個狀況: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37685811713968
假設擰球的擊球點在A點,
逆側旋觸到桌子上的落點C可以比較靠外側,
那麼不管你要提早擊球(如擺短快劈長)還是要晚一點擊球,
接逆側都要在比較靠外側的位置,
相對來說正側旋落桌點B
你可以不站過去早點接、
也可以站過去等球拐了再晚一點接。
尤其要是正側旋發得角度開一點,
很容易冒出台讓對手正手拉,
而且正側旋軌跡會很容易正手拉對上合力點。
另外一個就是擰球的摩擦方向VS來球旋轉方向,
是同方向還是反方向,
來球旋轉與擰球摩擦方向相反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37685865047296
如果是旋轉反方向就可以利用對衝的反作用力加質量。
來球旋轉與擰球摩擦方向相同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37685885047294
旋轉同方向則會讓擰球的力量消減,
也就是擰球需要更多的速度力量才會加在球上。
擰球即使要擰純上旋,仍然還是會帶一點側旋,
左手接逆側旋,
使用擰球會使發力方向和旋轉方向同方向,
如果對手發得旋轉強的情況下,
左手擰球就需要更多由左往右的力量。
(當然右手接左手逆側旋也是,方向相反。)
如果擰球沒做確實,那麼發球方後續銜接就會好打。
這就是為什麼馬龍半決賽打王楚欽從一開始就使用逆側旋,
隔天決賽馬龍打林高遠,
第一局也有使用逆側旋,
但林高遠接逆側旋擰得很好,
一開始就往外站得很確實然後完整發力。
我會認為是王楚欽一時沒想到馬龍整場都做這個戰術,
而林高遠則是看到這個狀況之後有事先賽前準備,
所以林高遠對於這顆逆側旋出手非常果斷,
且後續銜接也很迅速確實。
但是當馬龍換湯不換藥,利用同樣的原理(側旋轉方向),
也試驗了勾手和反手發球,
林高遠接馬龍的反手發球在旋轉判斷不佳使出手有些猶疑,
於是打王楚欽那場類似的效果就出來了。
針對馬龍使用較不熟悉的逆旋轉、勾手、反手發球,
初步的原理就是上面說的這些,
所以這次馬龍打兩位左手的基本戰略是一樣的,
利用發球控制,
讓對方擰起來之後自己佔據主動相持。
只是細節上以及後續銜接方式上兩場做了些不同調整。
至於馬龍為什麼選擇這個戰術、以及如何應對馬龍這個戰術?
再繼續聊~~~
作者: kbook (kbook)   2024-04-25 20:50:00
推~~
作者: noChance (消失的機會)   2024-04-25 20:58:00
作者: guitargod (信馬神得永生)   2024-04-26 00:09:00
作者: wwman (記憶拼圖)   2024-04-26 00:45:00
謝謝sky大 我也再想桌球界怎麼會沒人對馬龍 右打左的奇特的戰術 想說桌球熱好者就應該非常好奇才是~謝謝熱血寫出這麼詳盡的分析 跟造福桌球學習者~~感恩~~
作者: brightwish (密碼同帳號)   2024-04-26 02:59:00
根本亂講, 擰球順著旋轉才好發力,逆旋轉發大力容易飛道理就和拉球的時候 來球下旋可以拉出更轉上旋一樣和林高遠打那場 逆旋轉主要是調動腳步的效果 而且發的根本沒那麼轉 才讓林擰不出質量如果是下旋發球,發的轉又低的確有逼迫對手為了過網擰不出質量的效果, 但靠側旋發轉只會讓擰球更舒服而已克制擰球是靠發低, 旋轉方向不是主因再來對林發球這麼有效,真正的原因是林接球手法太單一幾乎都傻傻的往馬龍反手擰 沒有擺沒有晃沒有變線才讓馬龍這麼舒服 同一招打到結尾
作者: CourantTseng (Courant)   2024-04-26 07:39:00
其實應該就是平常的發球,同隊的人已經太熟悉了,如果有那種熟球到不行的隊友,就知道我在講甚麼了
作者: magicdio (My Little Angles)   2024-04-26 08:29:00
這種全世界只有馬龍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麼意義,其他國家選手不會傻到學馬龍。林高遠就算了,習慣性被翻盤王楚欽起碼還是各國緊盯的選手這招真的有效日本韓國德國台灣我們就看看下次誰會用這對付王楚欽吧 XD
作者: bons2 (就是現在)   2024-04-26 19:30:00
我覺得反手發球的效果在於落點的隱蔽性,且更好控制落點勾手的優勢是遮擋的隱蔽性,但反手發則是落點隱蔽性你可以很明顯看到林高遠接反手發判斷上就是慢了一點就是慢了那一點才沒有辦法很果斷的發力馬龍在觸球前一刻,林根本不知道是在左邊右邊,是長是短
作者: skypiper ( 天空笛)   2024-04-26 22:53:00
是第六局 打錯
作者: CKTetris (CKTetris)   2024-04-27 16:08:00
不是阿 左手接右手逆側明明是可以借旋轉的吧 除非你的擰球是用抹的欸不對 真的是比較難擰的
作者: ninalovejay (蒟蒻小花)   2024-05-02 19:23: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