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Vivian5566 (5566)》之銘言:
: 所謂愛別離苦,是指所親愛之人,以某種因緣互相離別,不得共處,由此產生極大苦楚。
: 如《大毗婆沙論》云:「諸可愛境,遠離身時,引生眾苦,故名愛別離苦。」這種現象在
: 世間上比比皆是,兩個相愛的人有時由於因緣窮盡,不得不勞燕分飛,其中一者若對此無
: 法接受,甚至會因絕望自殺,做出種種無知的行為來。
: 也許我還太年輕
: 煩惱不夠多
: 經歷的太少
: 才如此耿耿於懷吧
: 會長大的
試寫幾遍,長文都幾千字... Orz
簡單的說,我和朋友談過這個奇怪的問題。為何佛教是希望人放下
雜念的修心意識,有些經文卻是接近「逃離」的手段....結論是翻譯
的問題。因為中文世界長久以來都是封建思想,所以在翻譯的過程受
到價值觀的影響而傾向於遠離。而不是解決。
這段經文,或另一個很多人知道的佛說妙色王因緣經(因愛而生懼
....),都像在叫人逃離慾望以避免執念。但換以佛教另一個觀念,
知足常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知足,於是止於當下,要愛要恨,止於當下就好。緣份到了,人離
開了,愛就沒有了,恨也該結束了。如果那是我們用心追求的東西,
它填滿了我們,或者它是傷害我們而它結束了,那我們得到的應該是
平靜。
如果是感到空虛或更負面的情緒,仔細想想應該常有其它的問題,
或者我們看錯了問題。如果愛與恨的真實對象是針對自己,這個情緒
就會沒完沒了。
簡單的說還是面對問題,尋求根源,就可以面對執著。然後我們才
能知道要接受什麼,再談放下。
以前跟別人問坐禪的概念,也跟這個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