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這裡是充滿愛與閃光的偷可板

作者: XXXXHAY (四叉稻草)   2018-07-02 23:38:16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賈德戴蒙,1998
讀後心得
一個人類群體的發展受相當多的因素影響
宏觀來說可大致分為四類:與敵、友邦的關係、政策適宜性、人民習性與環境性質
若將人類群體發展的時序往前推至現代科技尚未形成之時
或是個別人類群體發展的初期階段
四個發展因素的優先性便會凸顯出來:
‧環境性質影響物質資源的生產條件和人類生活時序,塑造該地人民習性
‧人民習性揉合為社會組織的結構性,進而影響社會組織決策的邏輯和機制
‧多個社會性的人類群體接觸並交互作用,因彼此差異而產生敵我之分
由此而論,環境性質是影響人類群體發展的根本性因子
良好的生存環境包括:
‧宜居宜耕的氣候
‧寬廣的可耕地
‧多樣性高的生態圈
‧可馴化且適合圈養的生物
‧條件相似而適合族群擴張遷徙的區域
‧與外界其他群體交流的機會
人類聚落的發展由採集狩獵演變為農耕社會是演化上的必然
由人力捕獲轉變為人力輔助自然力培育
更高的熱量生產效率和更低程度的熱量浪費
使人類能有額外時間利用於研發先進技術和囤積資本
這一切仰賴生物馴化的多樣性和容易性
生活空間的大小也決定了農產與人類共生的比例
其次
環境條件相似的平行傳播,給予人類聚落擴張的機會並產生基本的領地概念
當領地概念與可分配的生產過剩資本出現在人類群體時
原始的社會結構便形成了
人類開始進行專業化分工,多角化發展生存技能
並且由分配資本得當和技術精進的個人或團體擔任領導者
指揮整個群體的生產
當人類群體發展至此,意識到外在尚有更多的群體時,便開始有了貿易、合作與侵略
上述便是上一次冰河時期到西元後十五世紀的概況
歐亞大陸西側的人類顯然得天獨厚的擁有極度適合發展的環境性質
全境無極端氣候區,深入大陸內部的平原加上西風與暖流
人類的生存空間在此擁有無論是緯度或經度的最大化
當地原生物種因彼此資源分配具明顯差異而極易馴化
外來物種平行移入至此因氣候適宜也皆有適應良好的亞種
歐陸西南部地中海北岸促進航海技術的研發,使得鄰近陸塊更為易達
貿易促進技術和文化傳播的結果,便形成比新世界更具競爭力的人類群體
同時期的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洲並沒有那麼幸運
彷彿板塊在五千萬年前與現在配置大致相同時
便拋棄了未來陸地上這群人的競爭機會一樣
非洲就算擁有培育生命的優良條件
也因為過度競爭的生態系和地域,讓人類僅能形成遊離破碎的群體
在未來的數萬年未能組織可與歐洲匹敵,完備強大的人類社會
美洲除了發展軸為南北向,擴張性不足之外
移入美洲的人類有嚴重的基因瓶頸效應
即使在尤加敦半島、祕魯和墨西哥山地有規模龐大的人類社會
依然不敵舊世界的科技發展與疾病適應性
澳洲更是如此,環境條件相較前者更為貧乏
當今社會發展的根本依然是自然環境
人類終究是生物,社會的成型必然無法與此脫鉤
在都市化迅速的今天
無論是領導群體的決策者,或是身為社會基本構成的人們
都應以更為環境優先的角度,慎思自然資源的利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