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KB5566 (= =)》之銘言:
: 網路通訊分有7層,通常關注其中5層: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資料連結層、物理層。
: 剩下2層通常合併到應用層。所以剩下5層要說明:
: 應用層關注的是兩台主機(計算機)的兩個程式之間的通訊。例如某個瀏覽器對到
: 某個伺服器的程式。瀏覽器發送訊息給伺服器程式,該程式又發送回應給瀏覽器,
: 這兩個程式之間傳送請求、回應的通訊流程、就是兩個應用層在互動,
: 而這通訊動作通常是使用http當作協定,因此可以說http是應用層最普遍的通訊協定。
兩台主機內的兩個程式(兩個應用層)之間的通訊,所使用的通訊協定,
不只有http,還有SMTP、POP3等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5層其實是存在於一臺臺的主機之中,每台主機都有這5層,
由一般程式(例如瀏覽器)所屬的應用層開始,層層往下連通到物理層,本機端的物理層
再連到主機之外的傳輸線路,經由這個傳輸線路到達遠端主機,然後再從
遠端主機的物理層開始,層層往上直到遠端主機的程式,也就是遠端主機的應用層。
任何訊息都是經由本機端5層一路往下、傳輸線路、到了遠端又從5層一路往上來傳遞。
而且本機端的應用層,對應到遠端的應用層、本機端的傳輸層,對應到遠端的傳輸層....
也就是每一層在所屬的主機中,都有上下層來互動;且每一層在遠端也都有對應的層。
也就是說每一層都有橫向、縱向的互動。
例如上面所提的,兩臺不同主機之間的兩個應用層,是以橫向方式互動。
互動的協議即為HTTP。
這就是OSI7層網路模型描繪出來的網路傳輸過程。
: 傳輸層關注的是兩台主機彼此之間的通訊品質與效能。這層認為如果可以的話,
: 網路通訊應該品質效能都要最佳,但實務上兩者必須取捨,通訊重視效能就會犧牲品質、
: 通訊重視品質就會影響效能。所以特別重視效能的網路通訊(例如影音串流)會希望通訊
: 是前者;特別重視品質的通訊(例如傳遞加密訊息)就會希望通訊是後者。
: 因此,針對前者需要,有了UDP這個通訊協定、針對後者需要,有了TCP通訊協定。
: 這就是傳輸層內兩種不同的傳輸協定。
本機端傳輸層會將來自應用層的訊息,包裝/封裝成一個個的segment,
然後到了遠端傳輸層,接收到一個個的segment,會將其拆裝成給應用層的訊息。
也就是說在兩造傳輸層的橫向通訊,是以segment為單位來傳輸的。
該層著名的橫向通訊協議即為TCP、UDP。
: 網路層關注的是兩台主機之間通訊時,兩造之間是否知道對方在哪裡。
: 要做到讓這兩台主機即使隔著網際網路,還能知道彼此位置,就需要網路層通訊協定,
: 這個協定就叫IP。透過給網際網路上這兩台主機各自的IP,這兩臺主機就能辨識彼此,
: 進而通訊。同時這兩台主機之間,隔著許多的路由器,也需要用IP來知道傳輸目標。
本機端網路層會將一個個的segment,包裝成封包,
然後到了遠端網路層,接收到一個個的封包,會將其拆裝成給傳輸層的segment。
也就是說在兩造網路層的橫向通訊,是以封包為單位來傳輸的。
該層著名的橫向通訊協議即為IP。
: 資料連結層關注的是兩台主機之間的網路,這網路內點對點的通訊。
: 點對點的通訊通常以MAC來辨識彼此、用Ethernet、WIFI規範通訊方式,
: 因此Ethernet、WIFI就是該層的傳輸協定。當然IP也可以做為點對點之間的辨識方式,
: 但是比起IP這種用於網際網路、長途的辨識方式,點對點往往是彼此相鄰,用更簡便的
: MAC辨識會更好。
本機端資料連結層會將一個個的封包,包裝成fragment(訊框),
然後到了遠端資料連結層,接收到一個個的訊框,會將其拆裝成給網路層的封包。
也就是說在兩造資料連結層的橫向通訊,是以訊框為單位來傳輸的。
該層著名的橫向通訊協議即為WIFI。
: 物理層是規範整個網路內的機器與線路,物理上該如何傳遞網路訊號。
: 例如0是低電位、1是高電位這樣。這層的通訊協定有IEEE802.X。
本機端物理層就是將一個個的訊框,轉換成對應的位元流(0101......),接著就送到
本機之外的傳輸線路了。然後經由線路,再到遠端的物理層,該物理層接收到的就是
01011010的位元流。
也就是說在兩造物理層的橫向通訊,是以0101為單位來傳輸的。
該層的橫向通訊協議即為IEEE802.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