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最常被拿來說嘴的就是這個目的論,目的論常見的解釋
就是某人希望達成某個好目的或壞目的,所以故意將遇到的人事物往好或壞的方向
來解釋。
有別於結果論是指某人先受到遇到的人事物影響,導致結果好或壞的說法。
目的論主張人都是先有某個目的,再去將現實遇到的人事物依著這個目的來解釋。
其實這樣解釋會有個BUG,
就是如果按照以上的說法,現實中任何人事物都能按自己意思隨意解釋的話,
那就表示現實中遇到的任何人事物,就通通都是主觀的沒有客觀的成分存在。
但是顯然現實中的人事物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客觀成分存在的,
既然有客觀成分存在,
那麼即使我先有目的,也無法透過按自己意思主觀隨意解釋來自圓其說。
舉個例子:
當初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出版後不久,就發生了某女作家被誘姦自殺的新聞
而當時在書版
針對目的論可不可以用來處理該女作家的案例,有過一番爭論。
我就此認為不行,因為被誘姦本身已經對該女作家造成名叫CPTSD的大腦損傷,
CPTSD這個大腦損傷很明顯就是客觀的傷害,
既然有客觀傷害,怎麼能夠說透過希望目的是好的這樣的目的論,主觀來解釋誘姦??
所以顯然目的論並不是這樣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