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球技進入到中等,難免想多了解一下球拍的參數與球線的特性、
磅數的選擇,讓自己的拍子能夠打得更順手;
尤其前一陣子常常出現力道收不住,打出界的現象,
所以也來看看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最相關的因素有兩件:
球拍的硬度、穿線的磅數。網路上看了相當多的文章,
結論是拍框偏硬的,power大;拍框軟,power小。
至於穿線磅數輕的,power大;磅數高,power小。
雖然這是實際經驗可以得到的結果,但是起初我總是想不太明白,
磅數拉高應該算是”硬”吧?那為何拍框愈硬power愈大,
但線穿得愈硬卻是顛倒地結果呢?
剛好手邊有本高中物理課本,終於讓我找到答案了。
記得愛迪達曾經有一款跑鞋,鞋墊長得很像保麗龍,
該技術強調一顆球掉落之後,可以回彈到比正常地面高很多的地方。
我們說這種碰撞較接近「彈性碰撞」,以下用情況A來稱呼。
至於掉到一般硬地上,回彈的高度就很低,稱為「非彈性碰撞」,簡稱情況B。
但早期還有另外一家鞋墊的技術,是強調雞蛋掉落在上面會零反彈、不破裂,
跟黏住一樣,稱為「完全非彈性碰撞」,就叫情況C吧。
基本上穿線磅數的高低會決定你是A與B之間的哪種。
磅數低,愈接近A;磅數高到極致,也只接近B,不會有C的情況發生。
線的種類也有關,像是羊腸線就偏A,硬線則偏B屬性。
然而拍框硬度卻是在B與C之間徘徊,不是說拍框不會回彈,
而是回彈太慢、球早就離開了。所以硬框就接近B,軟框則接近C,
有人描述打球時”球太黏”、”不出球”,大概就是太偏C了。
照這樣的結論,力氣過小的人(連過網都有困難的),
就選擇硬框、穿低磅又強調彈性的球線,一下子就能打過去;
阿如果是我的症頭,力量容易失控,那可考慮軟框、硬線、高磅的組合。
不過啦,通常大家不屬於這兩個極端,所以求中庸的話,
軟框可配彈性線、中低磅;硬框配咬球線、中高磅,
只是個人覺得硬框加高磅感覺頗震,如果拍身沒有做一些避震科技的話,
會比較不蘇胡。
(拿硬框與軟框的揮拍幅度有差,也要參考自己的習性來選擇)
只是,上述的高磅與低磅是在拍框的建議磅數之內來描述的,
如果低磅低過頭了,或是家裡一放幾十年沒換過線那種,
球線感覺”鬆鬆的”,相信會類似足球被射門的網子一樣,
直接偏向情況C啊….
不信邪的我今天將兩支球拍分別降低與升高磅數,看看是否如預期般?
果然,高磅打起來順好多,不用再擔心自己粗手粗腳了!
而低磅那支GG,我用很輕很輕的力量碰一下而已,有時還是會出界…
唉,浪費了四百塊,不過有實驗有真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