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但請板友一定要看,因為我就是看到哭才決定另外回文QAQ)
(愛鄰簡短心得在最後,看倌可快轉~打得很趕有錯字晚點才修)
原原po的經歷讓我想起很多,想起有不少類似的經歷。
從小我和妹妹和家人無所不談,小時候每天下課,吃晚飯時,我跟妹妹可以大聊特聊學校發生的事。
自從發現自己對女生心動後,自己還沒接受,所以沒對家人出櫃,但自己漸漸和家人築起一道牆,戴著面具生活,很怕被家人推開,所以我先把家人推得遠遠。莫媽勸裴媽面對那一段,我好喜歡。
我的家人看到同志的反應也和原原po的類似,家裡電視播同志訪談節目我會立刻轉台,心虛得像自己做錯事一樣。在家附近的圖書館借同志相關的書像小偷一樣,怕遇到認識的人或鄰居。
有一次只是說了一句愛女生沒甚麼大不了,我就在家裡站在原地被教訓了快十分鐘,只差沒寫悔過書。因此,大學我也故意選了較遠的學校QQ 現在我快30了,家人知道伴的存在,但永遠只稱她是我的「朋友」,對外也是,她只是我的…朋友或室友。愛鄰告訴我,要對家人有同理心,也要做好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改口的心理準備。
現在母親還是常嘆氣,說我不黏家很早就往外跑,可是我一直不敢坦白,因為守著這個秘密的我,是個不完整的人。我沒法像妹妹那樣繼續毫無保留的跟家人分享喜怒哀樂,妹妹失戀能跑回家哭,我失戀只能躲在學校裡。從小我能毫無保留跟父母分享心事,因此我不懂怎麼有保留地分享,漸漸,我就成了沒有感情生活的人。學姐那段話,真的戳到很多圈內人也中的痛,而圈外人很難理解。
愛鄰即使經過戲劇化處理,仍很寫實,但不煽情也不故意浪漫化,這是我最感激的地方。但我應該很難推薦我媽媽追劇(遠目),維持現狀就好了。
========終於到了(很嘮叨的)愛鄰心得========
感謝TLW板友的強力推坑,一開始覺得學姐太文藝太憂鬱(但很迷人),小羊鋼琴是真的彈奏令我一直追看(好奇怪的執著),真正追live是又欣告白,50集之後。有大家陪伴一起追live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起尖叫一起失血過多(咦),真的是很美好的風景。也把我在追瑤婷後的PTSD和偽裝夫婦最後兩集的不爽治好,滿好der ~
原原po母親心疼又欣和學姐二人,采靈勇進也在劇中欣賞又心疼學姐但又很矛盾的心情。這樣的安排我很欣賞,以下我想說些可能會被戰的話。
又欣和學姐各自被塑造成有天份、有教養的女生,這樣能讓她們的愛得到更多父母觀眾的同理心或不捨得,也能在出櫃前得到裴家和莫家的欣賞,這樣的策略是很符合台灣甚至大部分華人社會。我想像得到部分(我視為極端的)左派、左統(甚至是「左膠」)會這樣說:欣蔚二人代表的是形象正面、中產(有餘裕學樂器)、年青、健康、一對一、被西方收編(跑去巴黎)的女同志形象,擁抱資本主義和粉紅國族主義,愛鄰忽略社會上其他被打壓、基層、沒有健全身體、多p、用藥、皮綁愉虐、年老、移工、新住民等(下刪n字)同志。喜歡欣蔚就是壓迫社會上其他隱形的性小
眾,是擁護新同志正典化(不批判異性戀正典,反而渴望人被接受)。愛鄰雖然描寫單親家庭、同志、先有後婚等非典型關係,但「愛」是主軸,這沒有挑戰「愛」為本位的親密關係,應該把「愛」去中心化…
呃,以上是設計對白,但絕對是我認識的某些朋友會說的。到底,我們需要怎麼的同志再現?
的確,有人會說,當電視電影能描述同志也有殺人犯,這樣同志才能擺脫自傷自憐的狀態。可是!那些批判常忽略,異性戀正典和同性戀正典化懸殊的權力和地位,再者,晚上八點播放的電視影響力比我們想像來得大,呈現欣蔚的樣子不但能影響電腦/視前的同志(對家人的同理心),更是潛移默化影響父母或恐同的社會大眾。與其批判欣蔚和其他製作擁護某種形象的中產同志,為何不用同樣力量直接攻擊主流電視台往往呈現中產家庭、高富帥、白富美?不然,在現實政治的角度,這只是向弱者抽刃、甚至是扯後腿。(當然,弱者是相對的概念,我們永遠能馬拉松式列舉更
弱勢的個體或族群)。當電視台是追求獲利廣告收益、流行文化是兩刃刀時,欣蔚能寫好寫滿,意義的確非凡。雖然我訐譙某種(?)左派的思維,他們的顧慮值得反思,但這不阻我們喜歡欣蔚和愛鄰,甚至更鼓勵我們努走上街、用選票,爭取自己的權利。
再次感謝愛鄰,感謝欣蔚,感謝允雯和京恬,感謝三立的長官,感謝原原po yolk43大的心得,感謝TLW在坑底的眾板友和大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