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大家好!我是在本板潛水高達四年的深海魚
自從被同學推薦TLW當作英文教材而跌入坑底後,我就成為本板的忠實觀眾
奈何批踢踢的操作技巧實在太高深,我的文筆也不足以好好發些心得跟大家打招呼,就選
擇默默爬文啃眾位板友的觀影討論。
而我今天終於鼓起勇氣來發文,實在是因為Carol真的太美了!
根本深水炸彈的強度將我炸出水面!
所以真的很想跟大家討論心得,畢竟每個人在看電影當下會著重的地方不盡相同,可能有
很多細節是我疏忽掉而想跟大家請益的,我也好奇不同觀點下所解讀出多元的意境與隱喻
。
以下是我的分項觀影心得(有點長)
希望有共鳴或是不同觀點的板友能夠一起來交流!
--------------------------------
一、兩位主角相戀地如此順遂
我之所以說順遂,不是認為她們的愛情沒有阻礙,而是認為她們會相愛是如此理所當然。
從行為及台詞所塑造出的角色性格,讓兩位主角對彼此來說異常地閃亮而迷人,她們會相
愛絕不是意外。
Therese是個渴望自主的人,她上班不戴聖誕帽,甚至跟客人老實說自己不喜歡洋娃娃,
可以看出她是個坦白而忠於自我的人。當Richard提議去歐洲時她沒有任何反應,被問是
否想結婚時也回答不知道,甚至說出自己連午餐要吃什麼都不知道,這不像是沒有主見而
是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毫不在意。之所以說她並非沒有主見是因為她對待Carol就是執
著而積極的,每次的邀約都欣然答應,也將努力存的錢拿來旅行,並對Richard說著她從
未像此刻如此清醒,她從未如此清醒地意識到她著迷於某個人。
Therese第一次見到Carol是被她的高貴優雅所吸引的,這樣的貴婦在百貨公司似乎很常見
,但1950s會在櫃姐前下意識地拿起菸來抽的貴婦應該就只有她一個了吧,而這時Therese
放鬆地笑了並跟她聊起來。我想那當下就是著迷的開始,Carol的美麗自信且無所拘束似
乎可以作為Therese嚮往女性自主的投射,自此逐漸被吸引而陷入愛情。
而Carol在初見時發現Therese的視線後主動靠近,而後留下手套、午餐邀約、午餐時裝作
不著痕跡地引誘,都可以看出她對自身魅力的自信及主動,從午餐那幕也能輕易看出她對
同性愛情的熟悉自如。然而至此我認為都只是Carol感覺到Therese對她感興趣而想進一步
接觸試個水溫而已,實質上被吸引的開始應該是在她提出到自己家玩的邀約時,Therese
爽快地答應了。在那個戰後初期的年代,雖然經濟繁榮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及互動卻
還是極為壓抑的,更何況Carol與Therese之間有著社會階級及年齡的距離,但Therese就
像直白承認自己對Carol很感興趣一般爽快地答應要去對方家,也難怪Carol會認為
Therese神奇地像憑空出現的女孩。
我認為兩位女主角在生活背景、社會階級、年齡的種種差異,都是讓這兩人對彼此好奇而
不斷靠近的重要原因,但這段感情能有美好結局的決定性要素是她們對於這段感情的坦然
而無所畏懼。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女主角在不同的場景都說出了同一句台詞"我不害怕"
,當Therese問Carol跟她在一起覺得安全嗎?Carol回答"我不害怕",我不害怕跟妳在
一起。所以Carol在聽證會上不否認錄音內容,甚至對丈夫喊出"我們不是醜惡的人"。
當報社朋友問Therese是不是因為親了她而讓她有所介意時,Therese直截地說"我不害怕
",對於感情我不會害怕。所以在Carol對她提出住在一起的復合邀約後,即便她曾故作
冷漠又猶豫不決,還是在派對中想起初見Carol的心動而鼓起勇氣再次投入這段愛情。
二、講述愛情的藝術
其實我對於電影藝術並不熟悉更不專業,但導演Todd Hayness將抽象的愛情具體化的功力
實在是讓我驚豔不已。開場的長鏡頭中,流暢的運鏡帶出的雖是人來人往的紐約街景,但
這裡的配樂opening給我一種流沙似的吸入感,又如漩渦般地要將情感吸入直至飽滿而溢
出,這個開場好像直白地宣告這是一個愛情故事,我覺得漩渦就如同fall in love的墜入
感。
而在兩位主角開車進隧道時也有愛情具現的效果,我覺得這裡可能是採用Therese的
視角,周遭影像模糊、心上人的動作慢速撥放、她的聲音也鑽入心中低回,有種初戀般墜
入不真實卻濃烈的夢幻。
另外不得不談的是攝影上大量採用窗戶、玻璃、水滴、光暈,水滴及光暈映在窗上的模糊
效果,很容易連結到愛情朦朧而美麗的印象。而鏡內視線穿透玻璃等介質的凝視就好像隱
喻了兩位主角跨越所有距離也想接近對方的渴望,尤其在Carol去聽證會前在車上看見
Therese過馬路的場景,Carol被越載越遠然而視線卻是不斷追逐著Therese,我在這裡感
受到的心痛其實不亞於Therese對著電話喊出兩句"I miss you."那一幕。
三、開頭與結尾的呼應:與Brief Encounter(1945)
1945年有一部英國片叫做Brief Encounter,中譯片名為"相見恨晚",導演David Lean
在開頭結尾採用的前後呼應手法可視為經典,而我有幸在高中時先看過這部電影才能在觀
看Carol時多接收到一份額外的感動。Carol的開頭結尾場景呼應與Brief Encounter如出
一轍,對話被打斷及主角離席前的搭肩更是明確而美麗的致敬,然而兩部片處理的視角轉
換卻對我作用出極為不同的效果。
Brief Encounter一樣是以第三人打斷兩位主角作為切入點,男女主角緊張的眼神及女主
在男方匆匆離席後的心神不寧引發觀眾的好奇心,隨後整部片便透過女主自傳式的口白倒
敘出男女主原來是婚外情的發展過程。直至片尾重複開頭的場景時一樣採用女主獨白出婚
外情被撞見的不安、永別飯局被打斷的無措、陪笑時不由自主的分心、追出餐廳而未果的
遺憾。這樣的敘事方式使得前後呼應成為一種懸疑解密的手法,我觀影當下想著"難怪是
這種神情,原來當下她的內心情感這麼複雜""啊,忍住不哭跟抑制自己追出去該是多麼
努力才能辦到呢?"
而Carol前後呼應的方式對我來說則達到了突顯兩位主角變化的效果。開場被第三人打斷
時,鏡頭著重於Therese的侷促,她的眼神在與第三人對話的同時不斷飄向Carol,就像試
圖終止對話轉回關注Carol卻無從下手,當Carol提出要離席時更追問了"妳確定嗎?"
Therese想繼續與Carol談話的渴望對比Carol從容地離開,蠻符合電影前半段由Carol優雅
而自信地引導Therese亦步亦趨陷入愛情陷入慾望所展現的互動關係。
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Carol因為女兒受制於夫家的壓迫顯得越發單薄脆弱,在旅行時不
告而別後更對Therese多了沉重的愧疚。Therese則是在Carol與朋友的鼓勵下,可能也像
失戀後的重生儀式般,投入了報社的攝影,工作中的她顯得自信而專注,完全不見在百貨
專櫃只是混口飯吃的心不在焉。當片尾重現兩人飯局時,鏡頭轉而著重於Carol對Therese
委婉請求的低姿態,想想她如當初詢問是否一起旅行時問出的"Would you? "卻收到截
然不同的回絕後,她故作從容地說那就這樣了,卻在短暫的沉默及互相凝視後脫口說了"
I love you."就我看來這是非常卑微的姿態,說出我愛妳的當下就像毫無保留地任由對
方處置你的心意,所以在視角轉變之下,片頭片尾雖是相同場景卻像兩個角色相互地位的
交換。
有了這樣的對比後再去看第三人打斷後的變化,我幾乎在當下就確定這部電影一定是
happy ending,因為Therese刻意武裝的冷漠被意外打破顯現出內心真實的侷促,而Carol
的從容也只是有了外人在場而被迫轉為高貴優雅地退場。當Carol的手觸碰Therese的肩時
,就像許下"我會等妳"的承諾,就如同她在旅行分別留下的信中想請求對方等待卻沒寫
出的心意,而Therese在那瞬間閉起雙眼感受久違的接觸及溫度,也表現出了細膩而強烈
的依戀,所以這兩位怎麼可能就這樣分別呢?即便Therese在派對跟同事要酒或是跟狂撥
瀏海的女士眉來眼去時,我也只有一點點點點地動搖過信心而已哈哈
--------------------------------
呼!一股腦地寫了一大堆,希望各位沒有看得太吃力。
雖然好像沒成功表達出這部電影的魅力有多強,但我真的推薦這部片要到電影院看看,配
樂很美,攝影很美,兩位女主角更是美到翻過來又翻過去
但是我強烈建議不要坐太前面,因為演員的出色演技大多在各處小細節上,手部動作、視
線轉移、眼神變化都是瞬息萬變的,離螢幕太近根本來不及轉移視線觀察到全部細節。但
也不要坐最後一排,因為Cate跟Rooney當然是要越大越好!
強烈建議二,當有Carol丈夫出現的場景時要做好音量變大或是些微出戲的心理準備,因
為該演員詮釋的方式偏向誇張,讓我聯想到舞台劇的演出方式。
多話的觀影心得到此,感謝有耐心看完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