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lesbian 看板 #1Ocq1qXZ ]
作者: esasin (玫瑰色) 看板: lesbian
標題: [舊文] 《因為愛你》與台灣:1950年代的性叛逆
時間: Wed Feb 8 23:59:44 2017
紀大偉老師近日出版《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在搜尋相關資料時看到去年電影"Carol"上映期間紀老師的這篇文章,提供不一樣的視角理解這部電影,以及50年代以後台灣社會看待同性戀的歷史脈絡。
紀大偉 《因為愛你》與台灣:1950年代的性叛逆
自由時報副刊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65273
天后凱特.布蘭琪主演的女同志電影《因為愛你》(CAROL)廣獲好評。一般認為,這部
電影是美國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女同志電影之一,布蘭琪的演出也達到演藝生涯的巔峰,超
越她在《藍色茉莉》的表現。中外文媒體早就津津樂道《因為愛你》的導演、音樂、美術
以及原著小說(1952年初版,台灣已有中譯版上市),我在這裡不重複別人說過的消息,
改而分享另一個想法:《因為愛你》和台灣享有共同的命運。《因為愛你》故事發生在
1950年代的美國;當今台灣對於同性戀的認知,主要也是由1950年代的美國催生。
「輸不起」的全球警察
卡蘿.艾爾德一方面深愛自己的親生女兒,另一方面愛上年輕的女攝影師。因為她跟女攝
影師的同性戀愛被當時社會認定為「道德敗壞」,所以她被剝奪養育親生女兒的權利。法
律人士斥責她,精神科醫生診療她。卡蘿在片中的主要敵手,與其說是某個特定的壞人,
還不如說是當時美國的主流風氣:同時獵殺共產黨和同性戀的肅殺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世界的霸主,卻也因此變成「輸不起」的全球警察。
1950年代,美國忙著扛起反共大業。1950年代初,韓戰發生,南韓(被美國支持)和北韓
(被蘇俄、中共力挺)發生拉鋸戰,從此朝鮮半島南北分裂至今。美國曾經想要放棄從中
國敗逃到台灣的蔣介石政權,一直到了韓戰爆發之後,美國才改變心意,藉著支持蔣介石
政權,來維持反共陣營的布局。美國派出著名的第七艦隊守衛台灣海峽,從此蔣家父子就
放心在台灣進行高壓統治幾十年。
1950年代,在二二八之後,蔣家政權只要打出反共的口號,只要祭出共諜的罪名,就可以
理直氣壯剝奪台灣民眾的自由與尊嚴。在同一時間,美國民眾也深受美國反共政策毒害。
美國政客麥卡錫宣稱「同性戀者容易變成共諜」,提出「同性戀者私生活隱祕,因而容易
遭受共產黨勒索,進而叛國投共」之說。從此,美國一方面翦除國內同情共產黨的各界人
士(包含不少好萊塢的左派良心人士),另一方面掃蕩同性戀者。活在這種時代的卡蘿,
當然要送去看精神科醫生,要被法律人士譴責──她幾乎等於共諜,可能叛國呢。
重現性壓抑的美國
台灣早在20世紀上半葉(也就是日本統治時期)就已經零零星星接觸到「同性愛」(從歐
洲語文翻譯而來的日文詞彙)和「同性戀」(從日文翻譯而來的中文詞彙)等等概念。但
是一直要到1950年代,在美國確定援助蔣政權之後,關於同性戀的(偽)知識才開始以「
前所未見」的頻率、規模、恐嚇口吻,席捲台灣民眾。台灣各大報紙從1950年代開始刊載
「同性戀新聞」:一方面,來自美國的外電一再揭露美國公務員涉嫌同性戀而被開除、拘
禁、治療的消息;另一方面,台灣本地的新聞似乎要呼應美國似的,也經常披露島內民眾
涉及同性戀情殺的祕辛。我說「前所未見」,是因為在1950年代之前,日本時期的報刊並
沒有向台灣民眾頻繁報導同性戀生態、沒有將同性戀視為國家的威脅、沒有將同性戀送去
看醫生。我們目前對於同性戀的理解和誤解,主要來自冷戰時期的美國,而不是更早的日
本帝國。一直到現在,許多父母一發現小孩疑似同性戀,就想要找精神科醫生──這是
1950年代美國的遺風。
1950年代的台灣長得怎樣?就是《因為愛你》這部電影描述的模樣。各國資深影評人都將
《因為愛你》跟藝術片《遠離天堂》(影后茱莉安.摩爾主演,她演男同志的人妻)相提
並論:兩者都是男同志導演陶德.海恩斯的傑作、都走復古風(「retro」,都重現了性
壓抑的美國)、都包含同性戀情節、都鋪陳了絕望的愛。我發現這兩部片在美術的表現卻
形成強烈對比:《遠離天堂》大量採用過度鮮豔的色彩(飽和度高),然而《因為愛你》
卻非常刻意選用過度灰暗的色調(飽和度低)。我猜測,《因為愛你》的用色就是要暗示
當時環境的(性)苦悶。但是,卡蘿這樣的角色卻能夠堅持「性的叛逆」(偏偏要在恐同
的社會氛圍中堅持同性戀)。在一片幽暗的世界,只有凱特.布蘭琪的華服是火焰色的風
景。在冰原燒成一片的熱情才特別讓人心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