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女子的畫像:
最美的愛情在銘記,最難的愛情屬遺忘
窺視與凝視
故事是這樣開始被回憶的。
畫家依約乘船前往小島,在風浪中謹慎扶著木箱,他的謀生工具。在那謹慎之中隱約顯現
的位階差距,說明乘客和賣力搖槳的船伕們不屬於同一個世界。謀生工具轉眼落海那一刻
,卻使乘客驟然落於下風,無人有意伸出援手。既然是可以自行營生的女畫家,理當不需
要男人幫忙。性別與階級的反差突而顯出;性別本身就是一種階級。
拚命抓回木箱後緊緊蜷縮的身體,是不敵天候冷冽的自然反應,也是自我保護的肢體語言
。要在多數女性只能接受被決定、被安排的時代裡選擇與眾不同,除了能力,還需要獨立
,以及有時比男性更加「男性」的思維與視角。這一身氣息和承襲自父親的「專業」,決
定了畫家第一幅作品的樣貌。
初始,畫家懷抱秘密,以同情的姿態接近被畫者。那是畫家企圖自我證明之心,雖同情亦
僅願做旁觀之心。面對夫人關切是否能不負所託,一句自信滿滿「你們會去的」,換作男
畫家來說,也毫無突兀感。彼時,畫家對那素未謀面的小姐連同情都未萌發。插曲來自與
被畫者初次見面前,女僕道出另一位小姐的悲劇,或許才讓畫家開始意識到畫中主角即將
面臨的命運。只不過,完成畫作印證自身能力(既不能失了父親的面子,也要做到前一位
男畫家所不能),仍是畫家最初的關切。
於是Marianne三番兩次試著寬慰Héloïse對婚姻未知的憂慮與憤怒,卻始終未能提供真
正的理解與安慰。如此看來Marianne對於Héloïse同為女性的處境,豈不有些冷漠無情
?亦非全然如此。那份隔閡,來自畫家對描繪客體進行觀察的刻意為之,也是出於心虛而
下意識保持距離。在主動表明身分與相伴目的之前,Marianne曾向Sophie抱怨Héloïse
總是走在前方、不太搭理人,難以觀察其容顏。其實Marianne何嘗不是有意維持著距離,
以免被Héloïse識破?太過靠近有被看穿的風險,人在偽裝時難免不自覺有所防護;與
描繪對象日漸熟悉,內心罪惡感隨之積累,如若不避免涉入,任務可能隨時瓦解。
Marianne原先對Héloïse隱密地窺視,大可用「我是來負責完成肖像畫」的理由自我說服
,將自己受Héloïse吸引賦予虛假的名義;同時對於自身引來Héloïse好感一無所悉。
只是,該瓦解的終將不堪一擊。Héloïse至情至性告白:我感受到你所說的自由,卻也感
覺到你不在。這是第一記敲打。夫人明白Marianne想讓Héloïse先看見自己的肖像畫,從
女兒不時提起這位畫家可以得知,他提供了很受喜愛的陪伴。這是第二下重擊。Héloïse
熾熱的眼神他沒有發覺;Héloïse真摯的自剖他可以故作充耳不聞;來自旁觀者如實的反
映,卻讓Marianne的偽裝搖搖欲墜。有時感情是這樣的,當局者無論如何蒙蔽不察或閃躲
迴避,或許尚可抑制星星之火;一旦被他人指認,經常再難阻卻燎原之勢。
注視與凝視
安於修道院生活,Héloïse對於姊姊的歉意不明所以——如何能預料等待在家中由其承
繼的命運與習以為常的平等竟是天差地遠?幾乎來不及難過與怨懟,Héloïse所能感受
及表達者除憤怒無他。對於母親的安排,Héloïse僅有的抗衡武器不過是拒絕被描摹。
破落宅邸之中,姊姊已然亡故,女僕Sophie相處數週稱不上知心,母親則是要將自己送往
未知命運的那一雙手。Héloïse的哀傷、憤怒和孤單有誰能瞭解與分憂?也許母親終究
是不忍,雖然奪去自由,至少費心找來Marianne陪伴,總算能步出令人窒息的空蕩大宅,
至少有人可以說話、談心。此人沉默寡言,卻似乎對於外面的世界知之甚詳。帶來的書本
、音樂,以及陪伴,皆是Héloïse在修道院時喜愛的生活成份,且更多采而新奇。
修道院生活雖受侷限,卻得以相當程度減少男性、父權的干擾,提供女子自我與靈性的養
成,是在世俗生活中女性遙不可企的空間。Héloïse的情感體會與表達不受規訓和壓抑
,他待Marianne以真情實意,表白心跡毫不忸捏。初次見面就關切自己是不是想死以求解
脫、見面第三天直問姊姊是否自我了斷,這些開門見山讓Marianne看起來格外率真,也使
得Héloïse期待並認為Marianne應是能夠懂他的那個人。正因如此,每當Marianne送上
不著邊際的安慰,Héloïse或微慍或受挫,都出於對Marianne期盼甚深卻失望所致。
Héloïse是毫不遲疑表達感受與情感之人,對Marianne的好感與喜愛自始至終未曾掩藏
。獨自前往彌撒返家後的愉悅,與其說來自音樂或難得的自由,都未如一進門正巧看見讓
自己同時感受到自由與孤單的心上人來得精準。
二人面對感情最明顯的差異體現莫過於,Marianne嘗試重現L'estate第三樂章的旋律時,
並非像第一晚那樣掀開布幔敲下音符,而是特意(或無意識間)將手伸入布面下彈奏。他
對Héloïse釋放的吸引在潛意識裡運行,音符是Marianne所認識的外在世界,亦是
Marianne內心的熱情:夏,熱情而躁動,不似表面那樣冷淡而矜持。Héloïse將布逕自
掀起並肩而坐:把夏的美妙帶到我耳中、眼前吧!除去那一方布巾,沒有遮蔽、無需隱藏
,猶如我注視你的眼神,不打算、也不需要掩飾。這一幕正是二人在確立彼此情感前的互
動寫照。
相視與凝視
正因為雙方原先對彼此的「觀看」如此不同,第一幅畫作那令Héloïse惱怒、Marianne
羞愧的凝視,是以繪畫技法為名,包裝在男性與父權凝視下的觀看:一幅即將被用於尋求
婚配的肖像畫,女人本身的靈魂不重要、情感不重要,畫家與被畫者的關係更不重要。
即將揭露真相早已使Marianne罪疚不安,最終在Héloïse連番批判後,防線潰守。
Héloïse對畫的質疑,是對Marianne的挑釁,也是挑逗。Héloïse不是畫家,但他瞭解
自己,並且清楚感知二人間超越畫家與被畫者的互動。他挑戰Marianne對作畫的滿腔自豪
,更挑弄Marianne對感情的猶疑閃躲。
「這幅畫和我有距離,我可以理解;但是和你也有距離,我就覺得悲哀。」
這是我眼中的你?這就是你對我的感覺?在你我之間流轉的情意,就這樣被你全然隱去?
Marianne務實而Héloïse浪漫。在愛情面前,浪漫的人或許總多了點勇氣。拜Héloïse
的勇敢所賜,Marianne終於不甘示弱親手毀畫。Héloïse看到第一幅畫的結局,嘴角露
出幾乎難以被發覺的笑意。愛情要有兩顆「心」方能寫就,對方終於允諾上場,無論結果
如何,都要交手一回。
你要為我完成這幅畫,把你眼中的我,和那不會稍縱即逝的情感留在畫中。為了使
Marianne看見真實的自己,為了由Marianne的雙手為情感留下證據,Héloïse早先對於
被安排婚配的排斥此時已拋諸腦後。畢竟,對母親而言有何差別?對人生註定要被分配至
一無所知婚姻中的自己而言更無差別。去了第二位畫家,還會有下一人前來。如果這幅畫
有著必須被完成且達成使命的設定,能否透過Marianne之眼、在其筆下再現,至關重要。
縱是被畫成了就要進入婚姻,Héloïse也想進入畫中,讓心上人描繪出眼中的自己。
即使將第一幅畫抹去,Marianne在進行第二幅肖像畫前期,依然遲疑於是否敞開內心,不
敢回應Héloïse的情感呼喚。直到悄悄描繪著沈睡中的美麗臉龐,面對Héloïse轉醒後
的回望,Marianne終於報以初次顯露愛意的笑容。那一刻起,畫與被畫、看與被看,才終
於產生互為主體的動力。Héloïse主動藉由姿態的改變,來回應Marianne的觀看。那是
更直白的邀請與引誘,當下Marianne也欣然接受,同時又透過繪畫駐足於觀看的主動位置
中。眼神流轉,凝視再不同於以往。
他們觀看著彼此,在對方眼中看見愛情;也一起讀著別人的愛情故事。
Marianne與Héloïse,Orpheus與Eurydice,故事線之間有平行、也有迥異之處。
Marianne或手秉燭光探尋陌生宅邸,或懷抱好奇與緊張感亦步亦趨隨在Héloïse身後,
或沉浸於愛情旖旎而足下輕盈,或深知難以割捨只得快步奪門......一次次向下,如闖入
冥府尋找愛人蹤跡的Orpheus。在日光、潮騷與海風映照吹拂之處,Marianne與Héloïse
交換思想、情感,談人生、談閱歷、談繪畫、談藝術、談情且說愛,幸福而短暫的時光和
Orpheus與Eurydice在人間曇花一現的美滿幾無二致。前來取畫的男子可比冥界差使,
Marianne倏忽撞見,轉瞬蒼白而乏力。
Eurydice不幸被毒蛇咬傷致亡,在神話中是被動的待救者;Héloïse不幸生在父權漫天
蓋地的18世紀,卻是自身意志與情感的主宰者。Marianne雖過著尚稱獨立的生涯,面對愛
人受婚配決定的命運,卻無力如Orpheus一樣撼之以情理,將Héloïse自桎梏中解放。
Marianne原先主張Orpheus回頭是詩人的抉擇,Héloïse詮釋卻道也許是Eurydice主動喚
Orpheus轉過身;Marianne聞之表情旋即蒙上一層憂慮。他怎會不明白,若投身與
Héloïse的情感,神話將不再只是神話,而會是戀情精確的預言。只是他早已被
Héloïse的凝視捕捉。篝火的另一端,Héloïse眼中燃燒的愛意比焰火更恣意、更熱烈
。終於,Marianne向仆跌於地的Héloïse伸出手,他不再停留於遠處凝望Héloïse。自
此,那一雙手不再只是畫家的手,更是情人之手。當他們攜手走過危崖直抵岩洞,這份情
感讓Héloïse的自由有了答案:自由是隨心之所欲,自由是有你相伴。Héloïse不必效
仿姊姊用死亡換取自由,他已在愛中擁有自由。
本片最為人樂道的創作特色之一在 "Female Gaze"。最終完成的作品,無論Marianne的畫
作或Céline Sciamma的電影,之所以呈現動人的美,在於創作者的進與出。創作者包括
畫家、導演,也包括被畫者以及觀眾。
畫家要看進被畫者的靈魂,前提是卸除自身心防。筆尖傾瀉而出的讚美、頌嘆,不僅僅因
為被畫者本身的美麗,也來自畫者的觀看,映照出被描繪者的質地。在觀看中持續不歇地
交換看與被看、凝視與受凝視,主客來回異位。第二幅畫創作過程中,觀看是雙向的、互
為主體的。動人的愛情不正是如此?
Héloïse一瞬明白,是Eurydice要Orpheus轉頭。Héloïse也知道自己的命運,最後一
次彼此凝視,他要Marianne好好記住自己的容顏,記得生命中這不過短短十餘日。從這一
聲呼喚起,往前延伸至無盡的歲月中,Héloïse都在做著Eurydice的選擇、都在實踐
Marianne那晚在耳畔的叮嚀:要記住。
於是Héloïse不再抗拒被描繪。他渴求被看見。
即使無法在相同的空間,即使執筆之人不再是Marianne,Héloïse如同當時渴望著被戀
人的雙眸注視。P.28 是密碼,直啟Marianne心扉,也直啟觀看觀看之人──觀影者對愛
戀的記憶。Héloïse召喚戀人Marianne來到畫前,昭示此情不移:「我依照約定,記得
你的形影,記得我眼中的你。」Héloïse亦召喚所有戀人的觀看,觀看自身內心那長駐
的身影。
自相識相戀至分離,Héloïse給出兩個Marianne難以言喻的問題,都關乎經驗(而非知
識、技法):其一是韋瓦第的夏(及交響樂)聽起來是什麼樣?再者,愛是什麼感覺?本
片最終,戀人凝視所見,二者融合為一。Héloïse揉雜思念和幸福的笑顏與淚水,向
Marianne揭示他的領會。Héloïse教會Marianne重新開啟女性的觀看視角:不是只有描
摹男性才稱得上重要作品;Héloïse教會Marianne對感覺真誠的重要,真正的勇敢是敢
於去愛、去渴求、甚至敢於失去;在音樂廳中被遠遠注視的一刻,Héloïse更教會哀傷
的Marianne無需後悔,而是要牢記。如同Marianne最後一夜與Héloïse相約、亦是自我
提醒,努力在心中留下愛的感受與記憶。回頭,是應許戀人的呼喚;回憶,是銘記愛與戀
人的模樣,以及在愛戀中的自己。
那日,當Héloïse踏入米蘭不知名的宅院,等待於該處者不僅是他自己,更是昔日在島
上與戀人相互凝望的女子。使Héloïse在思念中哀喜交加、讓Marianne不再哀傷的,或
許正是那一幅二人共同完成的畫作。戀人的目光始終都在,終其一生回望且相伴左右。
你,永駐於我的凝視之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c1bg6Om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