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udn.com/ccpou/108513080
[先嗇宮]
三重南部移民多,宮廟多,宮廟所帶來的噪音與髒亂也造成了社會問題,不過,宗教文化
與鄉土文物在庶民生活中具有的文化意義,依然值得重視。其中二重先嗇宮已超過260年
歷史,是三重最值得珍惜的古蹟。如果有外地朋友來三重,非常推薦至先嗇宮一遊。
[先嗇宮正門]
[先嗇宮正殿]
臺灣許多地方的古蹟,重修之後古味盡失。難得的是,主祀神農大帝的先嗇宮,經過幾次
重修改建,前殿保持盎然古意,足以讓人細細品賞。
[先嗇宮廟頂]
[先嗇宮剪黏]
尤其先嗇宮於日本時代重修改建時,廟兩側雕刻採極為罕見的「對場作」,由漳州派陳應
彬、黃龜理製作虎邊,另由泉州派吳海桐、王款製作龍邊,兩派工藝大師相互競技,美不
勝收,成為臺灣廟宇對場作的代表。
[先嗇宮九龍壁]
[先嗇宮紀念碑,由本省籍書法大家曹容撰書并篆額,十分珍貴]
[先嗇宮後藥草園]
先嗇宮對於本身建築及相關文獻的整理,十分用心,諸如手邊有一大冊《三重先嗇宮建築
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由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編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和先嗇宮共
同贊助出版,內容豐贍,包括三重歷史、先嗇宮沿革、神農大帝信仰淵源、先嗇宮建築格
局、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木雕、石雕、彩繪、泥塑、剪黏與交趾陶)、先嗇宮楹聯、神
明及文物等,深入考證,圖文並茂,為三重地區留下了寶貴史料,由此亦可看出主事者的
遠見。
[《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封面]
[《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內頁]
[《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內頁]
[《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內頁]
[《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封底]
例假日,到廣闊的大臺北都會公園一遊,無妨順道登上辰光橋,跨過二重疏洪道左岸堤防
,經興德路左轉五谷王北街前行,至三重古蹟先嗇宮參拜。
又,先嗇宮旁和捷運先嗇宮站2號出口,均設有u-bike站,交通挺方便。
【附錄】
先嗇考
二重先嗇宮是新北市三重區難得一見的古蹟,臺北捷運新莊線於二重所設站名即為「先嗇
宮」。唯「先嗇」一詞,其義為何?一般皆不求甚解。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北縣三重市工商業快速發展,當時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的大拜
拜,當晚三重的聯外橋樑都得實施交通管制,否則車輛一旦進入市區必然動彈不得,可謂
盛況空前,聞名全台,與五月十三日台北大稻埕大拜拜、五月一日新莊大拜拜齊名。不過
,三重市外來人口甚多,對於大拜拜所祭拜的神明為何?往往弄不清楚。
其實,新店溪大漢溪在二重埔,合流成為淡水河,三重地區以前多從事農業,遍地田疇,
北望蘆洲,西眺丹鳳,此地大拜拜是為了慶祝神農大帝誕辰,而奉祀主神神農大帝的「先
嗇宮」,是三重庶民的宗教信仰中心,先嗇宮位於二重埔,始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西元
1754年),迄今已超過二百六十年以上的歷史,是三重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經內政部核定
為三級古蹟。因為先嗇宮奉祀教民種五穀的神農氏,所以一般民眾都稱呼先嗇宮為「五穀
王廟」。
至於廟宇的正名何以為「先嗇」呢?清代名士劉育英所撰書先嗇宮正門楹聯云:「先帝明
農。開發羣蒙知樹藝。 嗇夫奉幣。告成百穀薦馨香。」明確說明神農大帝的事功,以及
農民的愛戴崇祀。上下聯首字「先嗇」,源自古代「蜡祭」。「蜡」讀ㄓㄚˋ,又讀ㄔㄚ
ˋ,《說文》謂「蜡」之本義為「蠅乳肉中」,乳者,生子也,蠅於腐肉中生子是為「蛆
」,後則引申為年終合祭百神的一種大祭,一般亦稱「八蜡」,就是祭祀八種神明之意,
「先嗇」即其一。
「嗇」通「禾嗇」,收穀也,嗇夫就是農夫,而最「先」的農夫,當非「神農氏」莫屬。這正是奉祀神農大
帝的「先嗇宮」命名之由來。也因此神農大帝的造像,不管其臉是紅色、黑色或翠綠色,
除了光著上身,腰圍樹葉,右手必定持握一把金黃色成熟的稻穗。
所以說,「先嗇」之名其來有自,對此進一步認識之後,再遇上先嗇神農大帝誕辰拜拜時
,就覺得更加可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