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Tainan 看板 #1UgjFXxs ]
作者: reesion (阿湯哥) 看板: Tainan
標題: [遊記][新市] 南科考古館|融合古代文明與現代
時間: Thu Apr 30 21:34:23 2020
遊記名稱:南科考古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圖文版網誌:https://www.tainanlohas.cc/2020/04/NMP-Archaeology.html
地址: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電話:06-5050905
營業時間:9:00 - 17:00
公休:週一
門票:50 ~ 80
建議停留:1~2小時
推薦景點:蔦松家、常設展、密室展示、特展、兒童館
座標(度分秒):23°06'01.1"N 120°17'01.6"E
https://i.imgur.com/kM3Llty.jpg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2019/10/19正式開幕!南科考古隊耗費20年
,挖掘800多萬件文物,不少成員都已經白髮蒼蒼,終於見證這座能完整述說「台灣5千年
歷史故事」的考古博物館誕生。
台南科學園區從1995年迄今,南科及周邊地區所發現之遺址多達82處,其中位於南科園區
的遺址共計28處,樹谷園區的遺址共計14處,其餘散佈在特定區及鄰近地區共計40處。遺
址埋存之史前文化,最早距今約5000年,最晚則約300多年前,涵蓋時間範圍長達4500年
https://i.imgur.com/4lxJlxd.jpg
入口側面的地下樓梯間,現代人與原始人的雕塑品,剛好象徵著南科考古館,融合了古代
文明與現代科技的印象
https://i.imgur.com/Ihry6ET.jpg
南科考古館整體外觀看似一石塊剖一刀,一玻璃管從中間穿過,隱涵剖析、穿梭、交織、
下探、滲透的概念;建築量體中,隱含著交錯19°角的軸線關係,一象徵過去的方位、一
象徵現代都市的經緯關係,交織的軸線存在於外牆的分割縫隙中,也存在於博物館展示動
線,帶著時空交錯的趣味性
https://i.imgur.com/ImgTenj.jpg
南科考古館的中間,藉由玻璃方管象徵時空隧道,穿梭整座建築的剖面
https://i.imgur.com/0mp6PaA.jpg
玻璃方管將遊客從地面送至至建物至高點,映入眼簾的是高速而過的高鐵,提醒遊客現在
的時空,而穿過的建築高度象徵穿梭過去時空5000年
https://i.imgur.com/WLjMSLx.jpg
建築外牆切割的縫隙,將參訪的情境滲透些許時間軸的變化,暗示南科遺址與博物館的關
係,而夜間則由建築量體的照明向外綻放,成為高鐵上旅客行經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的一個
印證
https://i.imgur.com/4zLLsfq.jpg
入口前的幾何方塊屋,空間視覺感極為濃厚,令許多人在此駐足拍照
https://i.imgur.com/y5jQRT8.jpg
「棚屋」造型意象涼亭,涼亭造型參考臺灣早期製糖的「棚屋」意象(亦稱蔗廍,糖函),
本構造物考量耐候需求,採金屬RC構造
「棚屋」為早期製糖的臨時建物,是榨糖石車之掩體,內以牛隻拉動石車以榨糖,製糖期
結束即拆除。棚屋構造以竹子為主,覆以茅草或稻草, 甘蔗葉鋪設構成,外觀呈圓錐形,
棚外設有爐灶及煮糖鍋、鼎等器具
https://i.imgur.com/FxyGtWv.jpg
公共藝術:蔦松家(The NiaoSung Family)蔦松文化人面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是博物
館典藏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展現蔦松文化人在立體捏塑上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尤其五官造
型的立體感以及表情神韻的搭配,非常具體地掌握了陶偶製作者巧思的意境,在捏塑技術
表現上,最為明顯的是鼻樑與眉弓的特徵,以及眼窩和鼻子的位置。
李明道先生以蔦松文化人面陶偶為博物館公共藝術操刀,創造「The Niao sung family蔦
松家」,負有逗趣的巧思。將千年前的原始陶偶穿上高科技超現實外衣,穿越到今天的時
空,以不同時空的藝術語法寫成一個新的完整句。這個全新的作品將繼續航向未來的宇宙
成為明日的古物,說出人類文明演繹接力前進的概念。
https://i.imgur.com/kFCFTJ0.jpg
南科考古館一樓大廳,上方有掛著本期特展:動物交響曲的看板
側面有多媒體導覽機
大廳內有內部的環境基本介紹以及長椅供人休息
票價,全票 NT. 80、團體票 NT. 60、優惠票 NT. 50(2020/4/30前台南市民免費)
https://i.imgur.com/T3jedqw.jpg
我們來的當天是台南市民免費,出示身分證後就可以拿票了
進入展場的入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坐電梯直達。
在門外迎接我們的是竹船模型。本艘船屬裝置藝術,設計與製作概念係出自享和三年癸亥
漂流臺灣チョプラン島之記內容。
該書紀錄日本人文助於享和三年(約西元 1803年)因船難,漂流至臺灣東部的チョプラン(
約今東部秀姑巒溪出海口出處),定居於阿美族聚落,見聞阿美族的竹船,後回至日本,
再口述給畫師所繪出的竹船樣態。
該內容敘述竹船長約四尋餘,寬約七尺左,右、後方、側邊皆以剖竹編造,風帆則是以竹
編成,船尾處架設床板作為調理飯食之處,可搭乘兩、三 人從事漁業。
參觀動線入口有個公仔,應該是台灣第一狗的卡通版吉祥物
https://i.imgur.com/FK5kA93.jpg
進入展場前的走廊,有種深不見底的空間感
在走廊的上頭有數盞投影燈,分別投影出各種動物的骨骼化石,第一個是牛
鹿
犬
乳豬
貝
鋸鰩,魚的吻部延長,成為一個扁平的吻突,兩側有齒狀突起,非常像鋸鯊目的鯊魚,但
不同的地方是鋸鰩身體扁平,鰓孔腹位(在身體的下方),鋸吻上沒有肉質觸鬚。
鯊魚
第二條路就是由一樓的通道走到底,進入南科考古館的「時光隧道」,引導遊客進入建築
至高點,再進入展示區
https://i.imgur.com/o5mDdSO.jpg
最底處有座網美牆,可以在此拍照打卡
由一樓到三樓的樓梯兩邊都有化石的仿製品,像這個就是牛稠子文化的甕棺
德氏水牛
整個空間以時光回溯與考古工作下探的概念,設計建築展示的動線。由高至低、由今至古
,循著向下探索的精神
不論從哪個路徑,最後都會到玻璃方管的最高點,在此可以看到高鐵疾駛而過
https://i.imgur.com/GVhgrjL.jpg
兩旁為南科附近的歷史照片
以及附近的歷史工事照片
在此待了一下子後,高鐵果然開了過來,還好站長的鏡頭隨時都有開著,很幸運地拍到了
https://i.imgur.com/bGwP3aL.jpg
入口的驗票區,採用掃描QR Code的模式
將入場券掃入機器,就可以順利進入館內囉!
首先我們來到一號展廳,南科考古館為台灣首座位於科學園區中之考古專業博物館,作為
參觀南科館展示內容的第一站,呈現的是南科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5000年歷史淵源以及
南科遺址群在臺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展廳中依照時間序列展出兩百多件南科地區6大考古文化11個子期相的代表性珍貴古物,
如薄如紙張的貝刀、光可鑑人的巴圖形石斧、模樣質樸有趣的人面陶偶、雕工精緻的鹿角
刀柄與骨骰等。
搭配展廳入口的大型投影動畫以及各文化的生活場景模型,讓史前文化不再只是書本與媒
體上的文句,而是可近距離觀看、感受的對象。
此外,每一次的遺址搶救發掘都涉及南科地區的地貌變化,也是許多機關與工作人員費盡
心力、揮汗如雨的成果,這20餘年來數十次的考古工作過程縮影亦將於展廳一隅呈現。
一進門就看到的大型投影裝置
南科考古文化期相
古與今的交會
南科園區的多媒體動畫
大坌坑文化-菓葉期
人面陶偶(Human face ceramic figurine)道爺遺址-蔦松文化鞍子期。紅褐色陶偶,僅
殘存頭部,其他部分佚失。其形象細眼、大鼻、薄唇、紮辮髮型
牛稠仔文化-牛稠仔期
牛稠子文化-右先方期
右先方期
鹿角刀柄(Deer antler knife handle)五間厝遺址-萬松文化葛松期。本件標本是截取
鹿犄角分歧處,以鹿犄角中最寬處加以修磨,並於器體滿幾何紋及人面紋,人面表情生動
。
地層中的風景
明清漢人文化、蔦松文化、大湖文化、牛稠子文化
大湖文化的建築
大湖文化-烏山頭期
大湖文化-魚寮期
蔦松文化-鞍子期
蔦松文化-蔦松期
蔦松文化-看西期
西拉雅文化-西拉雅期
明清漢人文化-近代漢人文化
骨骰(Bone dice)社內遺址-西拉雅文化。截切鹿角精磨加工製成,六個面中,一點與六
點、二點與五點、三點與四點相對稱
南科考古 大事記(Major Archaeological Events of the TSP)
自民國84年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開始籌建,迄今已廿餘年,園區及鄰近地區已發現近百威考
古遺址,密度可謂全台之冠
為避免經濟開發對文化資產造成影響,各公私機關、考古學者以及鄰近村里居民皆投注莫
大心力,致力於遺址維護工作。雖然歷年發掘規模可謂空前,但這些遺址有相當大的比例
是以現地保存的形式保留,並有多處被指定為市定考古遺址。南科考古遺 址保存維護的
歷程,可謂台灣近廿餘年文化資產維護工作的縮影,也是未來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
重整作用 - 回家的路上(Restructuring a journey home),Artist:林煌迪(
Huang-Ti Lin),材質:電風扇、鏡子、凸透鏡、投影片、木材、金屬。
「重整作用」是一個心理學上的過程,類似或涉及了古典制約。重整作用中,情境裡的某
個特徵會使人們對整個原始情境加以回想、想像或再次編輯,因此重整作用也被當成是行
為治療的一種方法。
「考古」活動中,也時常藉由所考掘文物的特徵,對整個原始情境加以回想、想像或再次
編輯,極類似於「重整作用」這個心理學上的過程。在發掘的過程,除了表面上把遺失或
是遺忘的片段與線索再次拼湊修補,屬於整體宏觀的全方位的脈絡也會因此浮現,也因此
考古的結果時常使歷史被改寫。
「科技之於藝術史中的考據,在不同的斷代中,也包含著如同「考古」的時代意義。每個
時代總會開發出新的尖端科技,然而當它不再尖端,是否就在人類文明中失去價值?答案
明顯是否定的,而從「考古」中,我們確定了「重整作用」的積極含意。
這是一個分布在走廊轉角落的動態展品
影片:重整作用 - 回家的路上
https://youtu.be/7orKTP8TaIo
經過通道往下,我們抵達了第二展廳,穿過第一展廳所呈現的5000年歷史長河,其次來到
的第二展廳則是以個別的視角出發,從漁、農、獵、畜、家、器、飾等7個主題來一窺南
科地區先民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
在第二展廳中,將分區展出上百件考古發掘出土的不同性質、功能的物件,以及根據考古
研究成果所復原的史前生活意象。步入展廳,不僅可看到不同面向的古代生活場景,也可
同時觀察老祖先們所遺留的各類別具意義、富有巧思的器物。
面對資源豐富卻也隱藏著不確定性的自然環境,先民們是如何獲得每日所需的食糧?他們
是如何做出生活所需的各種日用品?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又留下什麼跡象供我們這
些後人解析?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參觀完第二展廳之後,再也不會是難解的問號。
主題為:重返史前-社會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
第一個主題是飾品
身體裝飾珠串
骨環、鼻環與各種紋飾殘片
身體毀飾,穿孔骨珠
骨角牙器工藝-骨、角、牙製作
貝器工藝-貝器製作
器具,南科出土的各種材質器具
石器製作
錛鑿形器
家戶,由一群同居共食的人所組成,家屋是整個家域的核心,史前時代多以干闌或土台的
方式來建構家屋
墓葬,多埋於聚落內(圖文三疊葬)
牲畜飼養
狗:居家良伴;豬:食物來源
狩獵,依出土的數量及比例判斷,陸棲生物可能不是南科區域居民主要的生計資源
箭頭
骨箭簇
洞鑒古今,史前人類石器上的打洞機-飛輪旋鑽器
農業種植
禾間,放糧食的地方,避免蒸濕黴腐
收穫用的石刀
開墾田地的斧鋤
漁獵活動
魚卡子
魚卡子就是古時候的魚鉤
網墬
兩縊型網墬
砝碼型網墬
濕地生態
再往下走去,我們抵達了第三展廳,第一與第二展廳都是透過考古發掘出土的物件回看曾
在南科地區土地上居住的先人們,但考古學者們是如何從這一件件破碎又細小的史前遺留
中推敲出過去人類的生活文化呢?
透過對自然沉積的土壤地層以及人為活動遺留的文化層的觀察,考古學者們得以建立遺址
中的時間關係;透過對平面現象的紀錄描繪出遺址中的空間關係;對遺址中出土的動、植
物遺留的分析則提供當時自然環境的資訊;對陶器、石器、金屬器、玻璃器等器物的檢驗
結果反映出先民們的工藝技術與貿易網絡,而對墓葬人骨的研究則揭示先民們的體質、飲
食、疾病、風俗習慣等等訊息。
倚賴現代科學分析技術,針對發掘出土的物件所進行的研究是考古學與歷史學的主要差異
之一,在第三展廳中將會實際從考古發掘現場取回的界牆、現象標本、動物骨骼與植物種
子、人骨面貌復原模型等來一一介紹這些研究工作所應用的技術以及其研究成果。
遺址地層剖面
沉積、土壤與地層介紹
考古遺址的表面
古代犬類
梅花鹿
動物遺留研究
漢人水井
植物遺留研究
岩石與礦物
高溫工藝
人骨檔案室
綠蠵龜
考古現場重現
化石與筆記
現象與脈絡
接著我們來到網路熱門的卡打景點:黃色天井
黃色天井的四面都是黃色的牆面
四方形的天井與牆上許多四方形的窗,都是仿探坑意象,太空船形象的裝置藝術及梔子花
黃色天井現場是許多情侶或網美拍照的熱門場景
到特展廳的路上經過兒童館,但是防疫期間沒有開放
因為兒童館內有很多互動的裝置,深怕小朋友們會因為接觸而傳遞疫情,所以這次就沒有
拍到囉~
接著是「博物館的秘室」
經歷十數年之考古發掘工作,南科出土文物之質與量均有驚人發現。
現有南科園區考古發掘成果,出土之考古標本概分為四類,分別為人骨標本及其葬具、生
態標本、遺物標本以及現象提取標本。
展示空間特別為觀眾呈現鮮少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博物館文物保存與維護工作。
以南科考古遺址的墓葬遺跡出土流程為例,說明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進行的工作直到進入
博物館後的維護、保存過程。
出土文物整理工作耗日費時,需大量人力、物力資源投入,南科館建館後更需要充足的研
究成果,以進一步推動展示計畫。
在工作期間可以與工作人員對話,但因為防疫問題也沒有開放
攝影區、繪圖區
博物館的祕密,直播時段表
前往特展的通道,可以遠眺玻璃通道的外觀
特展:動物交響曲,時間:2019/10/19~2020/05/31
動物與人共存在地球上,彼此關係緊密且相互影響。藉由考古出土遺留展示主題:「動物
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及「動物遺留研究」,雖然主題有別,卻又環
環相扣、相互輝映,如同一首交響曲般,形成和諧的組合,願與您一同體驗,過往這片土
地上,人與動物譜出之樂曲。
陶罐上的壁蝨
動物與人共存在地球上,彼此關係緊密且相互影響。 藉由考古出土遺留展示主題:「動
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及「動物遺留研究」, 雖然主題有別,卻
又環環相扣、相互輝映,如同一首交響曲般,形成和諧的組合,願與您一同體驗,過往這
片土地上,人與動物譜出之樂曲。
鳥類標本
藍鵲
黑冠麻鷺,很多人叫大笨鳥
果子貍,又名花面貍、白鼻心、果子猫,一種靈貓科的哺乳動物
大赤鼯鼠
魚骨頭化石
山豬頭骨
穿山甲、蠵龜、石虎
消失的動物
鋸鰩的鋸吻
儒艮骨頭
儒艮標本
青鯤鯓淨灘的成果
史前居民狩獵模擬
台灣第一狗,大坌坑文化,南關里遺址
史前人類的工具百寶袋
動物標本展示
鋸鰩標本
離開前的裝置藝術小彩蛋:
過往雲煙
大廳的裝置藝術「過往雲煙」,為藝術家思考如何將科學發展快速以及面對文化流逝,試
圖將時間和空間做以形式化的表達,南科園區昔日的種種;
希望藉由「過往雲煙」這一件裝置藝術,除了欣賞也能引發一些對自身經歷的一些感觸,
通過述說對周圍環境的感知以及一個人是如何構建自己對某個空間的回憶,反映其對文化
移置和文化共存的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