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北印度遊記【十五】那格達、艾克林吉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1-07-23 10:12:37
~※ 那格達、艾克林吉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07638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一般旅遊團的印度基本行程是「德里」、「阿格拉」、「齋浦爾」這樣的金三角,長
一點的會拉去恆河的「瓦拉那西」跟「卡鳩拉荷」的性廟。但由於傳說中「瓦拉那西」城
區髒亂到一個極致,儘管岸邊的河壇頗具印度風味,考慮好久還是放棄了,連一直很想看
的性廟雕刻都忍痛割捨。這樣的割捨並非沒有好處,畢竟少了東側支線,我就可以專心在
西部的「拉賈斯坦邦」,由「齋浦爾」走入其餘的三色城市,感受蒙兀爾與古印度激盪而
出的建築藝術。
第一個要造訪的是白色城市「烏代浦爾」,有的背包客會為了省錢選擇搭火車,但這
段路程實在無敵長,旅行社本來安排花一天慢慢開車逛過去,當中穿插「Chittor Fort」
這種也算壯闊的山城,我想想國內機票不過兩千上下,就不浪費時間了。而既然要搭機,
司機自然是由那邊的接棒,怎知胖大叔居然跟我說:「明天見囉,晚上我會先開過去在那
邊等你。」天啊,近四百公里還是夜車耶,有必要這麼瘋狂嗎?
倍受打擊的我在旅館吃完晚餐,提前倒床入睡,由於飛機的航班是一大早,加上報到
的時間,等於天還沒亮就要出發了,旅行社在這個環節沒有掉棒,派了一位臨時的司機接
我去機場。只是在抵達後,跟孽緣頗深的胖大叔碰到面,心情頓時又變很差,因為原本我
的規劃是看過順路的「仕女光榮花園」後,便直接去市區走主要景點,誰知他就是要和我
唱反調。
他想把明天早上的遺跡挪到現在,我一質疑,便斬釘截鐵說不會太趕。而當我問空出
的時間要幹麼,他卻一臉神秘,說會帶我繞一些他覺得滿漂亮的山景。我自然是半信半疑
,但從第一天我氣勢就已輸了一籌,現在也同樣抗議無用,因此今日的第一個景點就變成
「那格達」(Nagda)了。
總以為北印度應該充滿類似吳哥窟規模的印度神廟遺跡,但或許是這兒的朝代更迭、
權力鬥爭太頻繁,外加被伊斯蘭入侵宰制多年,除了「卡鳩拉荷」(Khajuraho),似乎
沒留存多少比較知名的古印度建築。如果來一趟印度,看的只是偏伊斯蘭風格的蒙兀爾城
市,總覺得怪怪的,因此,當發現「烏代浦爾」的北邊有個小遺跡,怎樣都要把它排入行
程中。
「烏代浦爾」早年屬於「Mewar」王國,和「齋浦爾」所在的「Amer」、以「久德浦
爾」為核心的「Marwar」,為「拉賈斯坦」的三大勢力。從機場開車至「那格達」,它望
起來就像個寧靜的小鄉鎮,完全無法聯想它曾是「Mewar」最早的城都。
下了車,遺跡「Sas-Bahu」座落在水岸旁,是兩棟併立的組合。這名稱挺有意思,最
早其實為「Sahastrabahu」,隨著時代演變,再加點鄉野趣談,就變成了一個複合名,「
Sas」是婆婆、「Bahu」是媳婦,婆媳廟唸起來很台式風味。難以考據在那久遠的十世紀
是否真有其事,故事是說大君為了妻子的信仰,蓋了敬奉毘溼奴的神廟,兒子後來也幫太
太在旁邊砌了屬於濕婆的,於是巧妙契合了字面的排列。
神廟的起源茫緲,現今的樣貌也滄桑,南方比較大的、奉著毘溼奴的那座,主塔已傾
頹。照現在學者的理解,印度廟宇有分南北兩種路線,南印度風格被稱作「Dravidian」
,北印度的則為「Nagara」。而後者最顯明的就是它的主塔「Shikhara」,在梵語裡意味
著山之巔。通常塔身會帶著微微弧面,每面再根據規模,作奇數的縱向切割。主塔裡藏設
了內聖堂,祭奉著主神,前方會有儀式用的大殿「Mandapa」以及門廳,若建制浩大,像
「卡鳩拉荷」那邊的,能見各樣前殿、間廳、廊道一路串著,不過「那格達」這裡的位階
似乎不算顯赫,僅連接了一棟主殿。
儘管小巧,裝飾上完全沒馬虎,側牆就像一幅雕刻藝術品,十字狀的小孔窗之下,一
組組具體而微的人偶們在框格裡演舞,堂皇盤坐或威武肅立的應該都是神祇,搔首弄姿、
相互靠倚勾纏的,感覺也頗具故事。意外的是,我還找到那種彎腰俯身,嘴巴屁股對準旁
人胯下的,難道是知道我遺憾與「卡鳩拉荷」錯身,特意揭示性廟的一角予我嗎?
不僅在殿側,類似的精妙雕琢也出現在門廳,支柱由獠牙獸面及舉撐小人層層堆疊,
上端外傾的護牆同樣豐綴著,每個板片以圖騰打底,再添上或單或雙的擺弄人像,華亂得
令我不知該從何處研究起,只能將快門按個不停。而當好不容易移動步伐、踩上門階,廳
頂的藻井又將我定住,瓣狀切鑿的紋路環弧開綻,與其相接的又是無數姿態各異的小人,
究竟要花多少時間人力才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作品呢?
瞠目結舌中我走進了主殿,在殿心望見曾於「法特普希克里」遇過的蛇帶飾門「
Makara-Torana」,顯著歡迎之意的它,呈兩段式的魚口串接,彷彿不想讓門廳搶去風采
般,從魚口探出的長鼻同樣人物雕刻滿滿,這樣的繁麗延伸至支柱,在斜入的陽光投射下
,成了每個訪客的目光焦點。
由於主塔下的內聖堂門扉深鎖,我只能在主殿裡走看,但光是這幾十尺寬的區域,就
讓我不捨離去,畢竟每一處牆面、每一根壁柱都有著綴紋,有時還能在小地方發現動作逗
趣的小人小獸,彷彿是工匠偷偷留下、想與後世對語的促狹。而每一面藻井與天花板更是
值得端賞,大自然的花形難以記數,被收繪於此也是變化萬千,有些若仔細看,其實都是
小人們牽手併肩,環舞成絢麗風景。
走出來望向北邊那座,它的運氣比較好,主塔大致保持了原本樣貌,可以讓我仔細觀
察屬於「Nagara」的特色。每個切鑿面的轉折,上方都以一個小塔冠作收,小冠往內往上
堆疊,成了弧面主塔的伴飾。可惜最頂端的部份已缺失了,沒辦法看到瓶狀塔尖「
Kalasha」,以及它形似齒輪的「Amalaka」基座。
至於主殿,不像它的鄰居呈封閉狀,而是砌成敞廳,三面開了入口,支柱下的矮護牆
則承襲了同調性的工藝,頂部外傾,牆面雕板拼組,每片依舊精緻華美,有許多姿態曼妙
的小人勾擁著、牽舞著,自然又引我端望許久。
不過或許是經費不足,也或許婆媳尊卑,為媳婦砌起的廟宇總不能炫眼過婆婆的,殿
裡幾乎沒什麼雕飾,值得一提的只有由多邊形空間轉化的圓形藻井,重瓣圍繞的蕊心切鑿
細膩。且與其說是儀式用的祭殿,倒比較像聚會休憩的場所,牆側都設了可供歇坐的石板
,在這裡待著不但能避去日頭,還有涼風徐徐。
除了這兩座,廣場上另散著幾棟沒有主塔的小殿,難以知曉用途,僅能猜測是奉著一
些位階較低的小神。東側那間比較特別,小小一棟卻有著主塔,塔面層層深雕,紋路甚至
比兩座大的都顯明。讓我費解的是,它竟然將主塔居中,兩端都開出門廊,難道是晚期的
變體嗎?繞了一圈都沒找到說明板的我,只能抱著疑惑往河岸走。
方才逛晃之時,便遇到印度小學生來這邊辦校外教學,從小就可以到處看遺跡很令人
羨慕。不過對他們而言,這裡應該超無趣吧,每個都死氣沉沉坐在陰影處躲太陽,沒管老
師口沫橫飛到底在說什麼。直到後來老師把他們放生,才興高采烈脫掉鞋子,在河岸草原
奔跑,繞著邊處幾根柱子追逐,儘管柱子跟牌坊一樣,綴著人偶的石樑堆疊,還添了「
Makara-Torana」的波弧飾帶,也沒人停下腳步端望,甚至思考是否曾為迎客用的外門。
搞不好還在想:「遺跡是什麼?能吃嗎?」
我就這樣在「那格達」待了近一小時,望望水光山色,也不斷走繞這些遺跡,雖然曾
在「德里」的「阿克薩達姆」看過屬於印度教的雕刻元素,見識過更極致的細膩華美,但
它畢竟是近代的作品,少了歷史給予的滄桑。相較之下,即使這裡的傾頹了、殘傷了,卻
有塵沙草苔幫它們添的斑色,那些微微偏斜、對不工整的磚石板片,也更有手作溫度,吸
引著擁有古老靈魂的我。
看過了「那格達」,往北不遠,尚有個「艾克林吉」(Eklingji)值得去拜訪,它同
樣歷史悠久,且藏著可追溯至八世紀的故事。當時「Mewar」的建立者尚在流亡,他在這
兒受到一位聖者啟迪,投入了濕婆教派,接續便像轉了運一般獲得根據地,勢力強盛起來
。為了感念這段因緣,他在此砌起神廟,聖者也宣告他為「艾克林吉」的人間代理。
很順理成章地,後來「Mewar」的歷代大君都兼著這樣的稱號,神廟地位自然也相當
尊榮,儘管幾次被外敵摧毀了,仍不斷重建,直至現代,各樣祭典儀式皆還在運作中。或
許因著這些緣由,廟裡禁止拍照,就算想拍外觀,也有高高的環圍長牆遮蔽,連網路都只
有幾張解析度不佳,像是從丘邊高處偷拍的照片,相當神秘。
胖司機放我在路邊下車,指著一處很低調的小門,說是入口。我走了過去,若不是門
側還有幾個龕室,些許人像雕刻拼組,幾乎會誤認它僅是間有錢人的大宅。穿進大門,兩
邊設了許多塔型的小殿,像護衛一般延伸進去,本以為門面如此平凡,裡頭可能也沒多少
看頭,怎料完全不是那回事,光第一眼望見的塔壁就佈滿雕鑿,下層為一隻隻小馱象,再
往上是難以辨析的獸物,接續又有一個個小人,他們條帶般緻密堆疊,承接頂部的大型神
像。
我放慢腳步邊走邊看,路中是有穿插一些比較大型的堂殿,可以稍微進去探訪,可惜
沒找到資料也沒照片,難以知曉究竟敬奉的是誰。而當走到最裡,就看到「艾克林吉」的
核心神廟,主殿呈多角曲折形貌,背後是與「那格達」那兒相似的高聳弧面塔,有伴塔如
巒護擁。跟著信眾踏上門階,裡頭的雕刻比前面望見的又更為精妙,撩目得讓我幾乎要愣
大了口。然整段拜訪之旅,我只有在外門有機會朝內拍了一張,這麼核心的地帶,自然無
法用相機來紀錄了。
由於湊巧遇上了祭拜儀式,我便好奇跟著信徒們聚在大廳下的挑高空間,不太懂是否
為了清空神明的視野,還是要請神進來,輔祭一直示意中間必須讓出通道。等著等著,祭
司開始於內聖堂前焚香搖鈴唸唸有詞,接著在簾幕的幾次闔開後,戴著面具的主神像出現
了,根據資料,它是由黑石雕塑,四面分別為梵天、毘溼奴、太陽神(Surya)、與風暴
之神(Rudra),頂部則是代表濕婆的圓柱形「林迦」(Linga)。不過距離太遠,現顯的
時間又極為短暫,留存的印象裡只有它披著華麗衣裝,剩下的,便是輔祭在旁不斷敲鐘,
信眾跟著擊掌打拍子,一種好奇妙的氛圍。
熱鬧的氣氛稍縱即逝,當內聖堂遮簾又一次拉上,音聲止息,我不太能確定是今日祭
禮已了,還是僅中場暫歇,幾分鐘後便會再起。被點起的好奇很想就繼續待著,多感受一
下不同信仰文化的衝擊,可是理智不斷以清澈聲音在提醒,「烏代浦爾」的重點行程尚未
去呢,所以還是拖著自己走出主殿,一面走仍不時轉過頭,期待會有類似的鈴掌交擊,勾
著我奔回堂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