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欽-聖方濟教堂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77876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由於「阿勒皮」的迴水黃昏太令人驚喜,睡前自然是調好了鬧鐘,第二天窗外還暗灰
著,就逼自己睜開惺忪眼,披上外套打算去捕捉日升之景。
爬到船艙二樓,一時不太能分辨東西,估量著昨天落日位置,再轉了個大角度望向船
尾,那兒的天空是較明亮些,不幸的是,厚厚的雲層堆疊在那,讓我有很不祥的預感。果
然當忍過了蚊陣的叮襲,一小抹豔紅是從雲隙透了出來,卻又很快隱沒,一如我急升又墜
的心情。
不死心的我繼續站著,催眠自己就把地平線拉高吧,只要太陽從雲端露臉,勉強也可
算是種日出。誰知老天很小氣,大概覺得賞過我絢麗的晚霞便已足夠,惡意地將雲層高峰
挪至日升的行軌,即使頂端因而綻出佛光般的芒線,期待之心還是持續被扼著,不管雲朵
怎樣攤散變形游移,就是有一處濃密地將太陽掩著,逼我很想口出惡言。因此當鳥兒在船
艙旁開始飛繞覓食,鳴叫都如同譏嘲,川水的拍擊聲也讓心益發焦躁,許久許久,才終於
等到了日輪蹦出雲梢,只是河上已是舟艇劃駛、漁人來去工作,早沒了黎明時分那種劃開
夜晝的氣氛了。
吃完早餐,任船家載著回到了渡口,我們上車繼續往北,儘管「特拉凡德倫」是「喀
拉拉邦」的都城,身為主要港口的「科欽」(Kochi)才是這兒的最大城,且因曾經歷了
殖民時代的多重角力,留存的建物有頗多值得品味。不太知曉若昨夜船家繼續蕩駛著,是
否便能由「阿勒皮」的水道直抵「科欽」。從地圖上看,藍色的水域是就如此曲折地劃越
陸地,然後將港口切割為島塊,車行的途中,窗外也經常是一片水色,不時還能看見張懸
著吊架的漁台,彎勾的姿態像舟隻一樣頗具風味,只惜皆從視野一閃而過。
一路開至了出海口,先拜訪的是「聖方濟教堂」(St. Francis Church),初見面的
印象令我相當疑惑,雖說立面在塔樓之下彎流成弧,自有其美感,但牆面極度樸素,一個
小小鐘面,幾個木頭拱窗,完全沒有任何裝飾性雕鑿,僅僅由立柱切割出簡單的線條,看
不出特別下車造訪的理由。
不過經導遊一解說,便有點理解了。當年「達伽馬」在這個西岸地區初次造訪印度,
引了後續葡萄牙勢力的進襲,先是取得了經商權,又慢慢建起堡壘,宗教自然也隨之跟進
,一座敬著「St. Bartholomew」的木製教堂築砌,然後在「方濟會」接手後,改造成眼
前這座獻給葡萄牙聖人「St. Anthony」的磚石建物。
然這教堂的命運也挺多舛,由於葡萄牙在勢力爭鬥輸給了後來的荷蘭,宗教主權跟著
易手,從天主教轉為新教,當時的教堂幾乎全被摧毀,只有這座因被挪為公家所用而逃過
一劫。儘管如此,當英國的勢力竄起、取代,它又在「聖公會」的手中變成奉祭「亞西西
的方濟各」的「聖方濟教堂」,所以,即使建物還是同一座,外裝、內涵已不知是幾代融
合再融合的產物了。
走了進去,教堂前廳跟外頭一樣清簡,牆面沒有聖經故事彩繪,柱身也沒任何刻鑿,
僅是下灰上白的粉刷,天花板則為木造框格。再往內,空間隨斜簷拉高,掛垂著幾許勉強
算有些造型的吊燈,而一般該是最為華美的聖壇與唱詩班席,就是以一片頂上略有雕花的
背板襯著,板面書刻密密麻麻的文字,若非白淨桌巾飾了十字架,乍看應也難明作用吧。
所以究竟是這兒的教義就是如此揚棄奢靡、奉行簡約呢?還是只因曾經雕琢過的,皆在不
斷易手改裝中湮滅了?
無從得到解答的我靜靜步至大殿右側,跟著人眾往牆邊望,因為這兒留有「達伽馬」
的墓塚。他在第三次走訪印度的時候,去世於「科欽」,遺體便這麼埋骨異鄉,十四年後
才被迎回故土「里斯本」。墓塚之處現在只餘簡單的矮柵欄了,墓誌銘則被挪鑲至牆面,
若仔細觀察,南牆北牆也各自留有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的墓碑,記印著這地方的坎坷歷史。
不曉得該如何定義這些造成「地理大發現」的航海家,儘管讓我們對世界更為了解,
卻也將人類的貪婪如瘟疫一樣帶往各處。後續歐洲列強對印度的垂涎,對中南美洲的侵略
,想到他們將阿茲特克、印加文化的全面性摧毀,造成建築、宗教、文字記述幾近喪佚,
就高興不起來,為什麼總有人自詡文明,作的卻盡是破壞之事呢?
離開了透著陳傷的教堂,我們被帶去賣店解放兼轉換心情。販售物以木雕為主,除了
常見的那幾位神祇,也有頗多逗趣走向的人偶,兩撇翹鬍、雜技般的動作,看了便很令人
莞爾,連蕩椅在葉紋精雕之外,也以木偶隔出座位,只是那帶點髒污的面孔,莫名透著驚
悚感。而常被在地化的西洋棋,這兒融入了印度元素,帶有衝撞性質的城堡化為大象可以
理解,但主教變成駱駝究竟是什麼思路呢?而且竟然沒有皇后,僅見兩個翹鬍男子並立一
起,難道工匠藏了某種暗示?
從商店一路往海邊走,經過了將大片裂紋轉為幻麗星雲的牆上塗鴉,我們來到熱鬧的
小市集。有小販賣著齒輪般嵌合的環圓畫具,在滿地白紙轉出各樣的紅藍圖騰,小時候這
類的東西也曾在台灣風靡一陣,現在似乎已成了時代的眼淚。而另種不曉得是擠奶油還是
做麵條的工具,便是沒見過的了,一盤又一盤轉繞如纏繩也似麻花的展示物,不曉得後續
能拿來幹麻,直接丟下鍋嗎?
原本海邊應有些舊時堡壘遺跡可看,但隨著時年,已不具吸引力,反倒是列於岸邊的
漁網架台勾去觀光客的目光。方才車行時望見,覺得頗像一艘艘張了帆翼的小艇,很想近
距離細觀,怎料當導遊指著將我們帶去,大家都在路邊遲疑了,因為放眼所見的水岸全是
垃圾啊。也不知是飄遊沉積而來的,還是漁民生活習慣差,總覺得瓶罐布網碎屑間,暗藏
了不少排泄物,不然怎會滿滿的惡臭。難道人真的這麼容易向下沉淪,當對一些事物開始
麻木,最後只要填飽了肚子,其他都可以不在乎?
盯著髒亂的海濱片刻,我努力幫自己做好心理建設,然後慢慢找較為乾淨的地方一步
步踏入,在近處看漁民工作。看似被繩索綁纏得交錯的架杆分析起來其實不算複雜,前方
十字張揚開來的部份縛著漁網,後方以銳角相接的是拉桿,有諸多繩索纏於桿頂,放鬆即
可落網。拉網就比較費力了,得數個漁民吆喝著,牽動繩索將拉桿後扳,有幾個大姐還特
地付了小費上去一同湊熱鬧。
漁民們將網架拉上又放下,看起來收穫似乎不怎麼樣,偶爾有老者划著小舟駛來,努
力將船拖上岸,船內也多半空空,感覺真的是個辛苦又不見得有多少回報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