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南印度遊記【二八】艾羅拉石窟-耆那教區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1-09-22 10:49:43
~※ 艾羅拉石窟-耆那教區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037153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在「比比卡陵墓」焦急了好一陣,終於領隊揮舞著令旗,招集大軍開拔。於是在一小
時的車途蜿蜒後,我來到旅程的終點「艾羅拉石窟」。它開鑿的時代比「阿姜塔」稍晚,
在某種程度承接了那一脈的雕琢風格,但也由於宗教發展的演變,這一區並不像「阿姜塔
」獨尊佛陀,印度教跟耆那教都各自找了區塊留下它們的印記。
下了車,沿著步道往前走,經過妝點的花圃背後是「艾羅拉」所在的連綿丘巒,它的
地勢較為開放,因此就算開鑿風氣式微了,仍有不少行經的商旅、過來朝拜的信徒,不會
如匿於峽谷的「阿姜塔」,被草木吞掩,被歷史淡忘。而隨著步履邁近,崖壁上的曲折紋
路也慢慢透出人工的形構,在陽光照射下,現顯墨黑的石造殿堂。
這就是「艾羅拉」的門面「凱拉薩神廟」了,儘管我亟欲深入了解,彼此的緣分卻還
未到,才怔怔望了幾眼,就被招呼著上了接駁車,說要從耆那教區域看起。由於「艾羅拉
」的石窟遍布範圍挺廣,串聯的步道就超過兩公里,相比「阿姜塔」轉一個谷彎便能走到
最後,這兒若不借助接駁車,還挺耗時間腳力。
繞到了最北,園區滿貼心,怕遊客們會迷途遺漏,地上都漆有指標,看起來在正前的
三個是「三十二號」至「三十四號」,「三十」與「三十一」則要再沿階梯朝上爬,不曉
得藏在哪。根據資料,這幾窟的開鑿落於十世紀左右,在「艾羅拉」裡相對年輕,而「三
十二號」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也的確跟別人不同,以門樓和石牆封住閒雜人的窺望視線。
不太能確定外頭右手邊的小窟是否隸屬一起,畢竟導遊把它當成空氣,從粗壯的立柱間往
裏瞄,堂內的左右壁都有已經完工的主題刻鑿,只是正龕的主像很可憐,被挖去了顏臉,
不知是哪個渾蛋的傑作。
瞄過之後跟上隊伍,中庭內沒有浪費山岩,左側切出一根高擎立柱象徵天地連結,疊
環之下有著小龕室,右側則雕了巨象與之呼應,除了象牙被斷去外,仍留了不少身上珠串
。中央的前殿自然是視覺焦點,佛教的「支提窗」在此已徹底成了裝飾元素,藤葉勾邊,
神獸啣咬,將冠頂襯托得瑰麗。殿裡也很特別,不僅四面闢門,中央石座也於四面刻了「
筏馱摩那」,這到後來成了西印度廟宇的典型,體現了創教者四方傳道的輝光。
一如在北印度看過的印象,耆那教徒不吝於將他們的心意表彰於裝飾藝術,由中庭環
望,三面山壁都往內挖出了兩層的窟室,並似模似樣雕出了窗台與護欄,欄板有馱象列陣
,也有彷若竹節瓶花的帶飾,雖然正面的內廳望來質樸像未完成,當從旁階拐上,二樓的
景緻便讓人目光一亮。
第一排的支柱柱頭或圓或方,呈靠枕形樣,大型徽印有點像由瓶口湧出的水泉,纏繞
飾帶間有小人偶點綴。裡排的支柱則添加了人像,串連環牆上的雕刻,便成了撩目景致。
佛教故事中的夜叉有時是反派,有時是藥師或門衛,到了耆那教又成了二十四位祖師身旁
的護法,男女成對出現。但就如祖師們幾乎一個形樣讓我眼盲,這些護法即便隸屬不同人
,也都有著類似特徵,很令我困惑。
像門廊這一對有資料寫著屬於第二十二代祖師「Neminatha」,以大象為坐騎,在榕
樹下挺著胖肚乘涼的男性是「Sarvanha 」,與其相望的女性為「Ambika」,由於她曾在
樹旁祈了果實獻給祖師,卻被丈夫責怪,背景便呼應著故事,雕了一株芒果樹,並把丈夫
化作腳下獅子。也有說法稱他們是「筏馱摩那」的護法「Matanga」與「Siddhayika 」,
至於為何每一對都使用了同樣形象,卻沒找到進一步的解釋。到最後,我只能自我簡化成
「財富之神」與「豐饒之神」,直接又好記。
然這樣的形象其實也曾給初來的學者帶來另種誤解,畢竟在印度教裡,大象坐騎通常
就是對應至天神「因陀羅」,於是有好一陣子,這間石窟都以「因陀羅的殿堂」(Indra
Sabha)被稱呼著。我想坐在正位主龕,身兼創教者的末代祖師應該很哭笑不得吧,難道
就因為缺乏造型特色,就要被當成路人嗎?
我走到近處,望了望正位橫楣的斑剝雕鑿,然後將視線往兩側瞥,這兩處牆面也刻了
大幅的主題畫,以諸多跪坐、飛天人物環圍著。左側的主角有九頭蛇的寶蓋,照在北印度
行走過的經驗,刻的應該是第二十三代祖師「Parshwanath」,因為他的相關傳說有不少
與蛇的連結。右側的就比較費疑猜,畢竟這一區的信徒似乎皆為「天衣派」,不像「白衣
派」以素潔面紗衣袍隔絕外物,避免傷害生命,他們奉行自然,鑿刀下的祖師也如他們一
般全裸著,沒有服裝配件可供分辨。
事後查了資料,是初代祖師「Rishabhanatha」的次子「Bahubali 」,故事裡說他為
了修行,以不動之姿站了一年,讓藤蔓爬了滿身,再仔細觀察雕像,大腿上也真有攀纏的
紋路。只是這名字令我不禁想起前幾年看過的印度神片《巴霍巴利王》,它的特效跟造景
極度浮誇,卻有種魔力勾著我一路往下看,還笑得合不攏嘴,就不知道在取材上是否有淵
源了。
這四幅主題似乎成了此區的標配,隨導遊往外走時,我偷偷溜進中庭兩側的偏廳。西
面位置較低的那間,雕刻保存意外地好,儘管盤坐於主龕的是哪代祖師依舊難辨,兩旁護
法的特徵卻相當易認,騎象之男、御獅之女,福態的肚子跟圓潤的胸部還被摸得黑亮,可
能世界各地的信徒都一樣,相信摸著這些部位便能獲得財富、子孫綿延。而左右壁面的主
角也如預想,一位頂上有九頭蛇寶蓋,另一腿部攀有藤蔓,環繞人物則記錄了那個時代的
流行,頭冠紋路、髮型盤纏都值得玩味,就是不太懂他們手捧的條狀物究竟是啥。
同側比較大間的偏廳也沒違背這個規制,在成列靜坐的祖師間,能找到男女夜叉的大
致容形。雖然多處損毀得嚴重,兩幅站姿的主題刻繪倒是清楚,其中一幅很有意思,躍舞
的小人物居然是爆炸頭,到底是雕鑿的工匠覺得這個場景需要野性,還是當年的潮流就是
百花齊放,不拘一格呢?
至於東邊那間,看了一圈裏頭的類似佈局,反而是外頭門面讓我目光多停留了片刻。
因為主廳入口只有弧狀簷面,它卻擁有一面很細緻的鑿刻,幾個龕室由立柱頂冠轉為花藤
,然後在正中翻挑成流雲光炎,加上飛天仙女的襯飾,讓人不禁猜測其時空背景是否比較
特別。
追上已經走去「三十三號窟」的大夥,這兒的門面素簡許多,雙層陽台雖也有著花瓶
刻紋與象陣列守,少了中庭的前殿、高柱和大象,望起來便很空虛,就別提它鄰居在空餘
處還填上姿態不同的人像。
大廳一樓應該是稍能勝過的地方吧,不像「三十二號」下挖到那就彷彿被斷了金援,
這兒的基本配置皆已完工,「財富之神」與「豐饒之神」守在門廊左右,「Parshwanath
」及「Bahubali 」延展出兩側牆面的主視覺,儘管後者這一對因維修被遮掩著,旁邊的
祖師龕座藤葉捲繞,搭配綴在主堂前樑的流弧懸垂,滿值得花點時間佇望。
不過當上了二樓,就覺得少了什麼,認真環望,還真沒看到已近乎是標配的「
Parshwanath」及「Bahubali 」,連男女夜叉都被縮小化,像個附加品陪襯在祖師群身旁
。會是負責的設計師比較反骨嗎?像想將大夥視線聚焦在正位的「筏馱摩那」一樣,主堂
門框被勾得繁複異常,各樣花藤與縮渺人物交相間,一層又一層,上頭還依稀留有原本的
斑斕用色,令人不禁揣想著當年風華。
由於導遊給了些自由活動時間,我便拿相機四處紀錄細節,逛著看著,結果角落竟還
別有洞天。它通往另個滿大的廳室,主堂門框雖已斑駁,仍能感覺與前一間的同樣用心,
細密刻了靠擁擺舞的小人兒。「Parshwanath」及「Bahubali 」不再僅是壁面的點綴,所
立之處被挖深為台座,有神獸在前護守,就彷彿儀典之時,也會被置上各樣祭物。
它的另端亦有廊路,令我像發現新大陸般循著探去,但一面望著卻覺不太對,即使此
區每間都很相似,眼前這景也太熟悉了吧,帶著疑惑往外一走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又走
回「三十二號」的主廳了啊。追根究柢,其實是兩窟之間不知為何崩出了洞,變成連通,
外加導遊那時偷懶,沒帶我們繞去這層的左右翼。或許對他而言,此類東西就是從小看到
大的平常風景,搞不好還被反應過,與其鬼打牆,不如挑個代表性的介紹便可。
由這態勢,我有預感耆那教區八成要就此收工,於是趕緊抓著所剩不多的時間,溜到
最邊角的「三十四號窟」。它的主堂前樑有跟「三十三號」挺相似的流弧雕飾,能清晰看
出兩端神獸「Makana」的鱷嘴,與各自噴吐繼而相連的泉流。其餘牆面倒沒啥亮點,可以
果決迅速撤退。
藏在山丘上的「三十號窟」就比較麻煩了,硬要爬去找的話肯定會被領隊通緝,它的
外號是「Chotta Kailasha」,意指小一號的「凱拉薩神廟」,雖說崩毀得嚴重,殘存的
諸多廳室與複雜裝飾應仍值得一看。然形勢如此,僅能跟自己說,晚一點便要去拜訪「凱
拉薩神廟」本尊了,什麼仿品、二代目就放水流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