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利恆牧羊人教堂、主禱文教堂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45059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看完「伯利恆主誕堂」已經差不多中午,原以為會趕緊把午餐解決,盡快接回在「耶
路薩冷」的行程,車卻開往城南郊區的「Beit Sahur」。這地方在耶穌時代被稱為牧羊人
村,周邊的山野都是放牧地,而會繞來這裡自然也與聖經情節有關,據說耶穌誕生時,有
天使飛臨向牧人們昭告神子的降世。
為紀念此事,信徒們曾於五世紀砌起了教堂,可惜那棟沒有「主誕堂」的好運氣,早
早便湮滅於歷史。近年重建的「牧羊人教堂」(Chapel of the Shepherd's Field)風格
新舊混融,雖為戴著拱帽的八角堂,冠面卻挖了許多孔洞,牆外加添四個多面切削的塊體
作扶撐。妝點也相當簡約,除了正面三道弧框下的懸鐘,便是於門上舉臂宣告的威嚴天使
。
往內走,殿裡空間與「八福山教堂」有些相似,但可能因為相對冷門,擺設上只做了
半套,中央壇桌很認真以仰天跪禱的人像化形為几腳,桌面卻是空置,頂頭像要以日光與
環繞天使營造天界的炫目,單調岩色的牆面卻無法將氣氛延伸,因此我望了幾眼,便走往
環廊研究龕室的圖繪了。正面圖繪是熟悉的耶穌誕生,或為貼合此地情境,不見馬與馬槽
,反倒有許多可愛小羊圍繞,兩側則是此堂典故,一邊為大天使飛臨時牧民的訝異,另邊
為知曉後的笛樂與歡舞。比較令我不解的是,旁襯的小天使怎麼都只有頭跟翅膀啊,不覺
得這樣挺驚悚嗎?
快閃過此間教堂,團員們相當配合,在鄰近餐廳迅速把桌面掃光,可能不少人都跟我
一樣緊張著還未去的那些景點。上了車,當邊界高牆於窗外消逝,車流也在漸趨擁擠中,
將「耶路薩冷」迎入我的視野。由於領隊沒有預告景點,望著遊覽車迷途般在城外繞著,
便令人有點不耐,但換個思路,也是個機緣帶我環城一遭。不知是路線關係還是被遮擋,
我好像錯過了與「大衛塔」相近的「雅法門」跟西北的「新門」,而位於正北的「大馬士
革門」有著恢弘展幅,跨越護城河的石橋、內縮門道與略微雕鑿的城垛,感覺兼具防禦強
度及迎賓氣度。根據讀過的印象,門裡是羅馬時代留下的南北大道,同時劃分現今的穆斯
林區與基督徒區,若要去「苦路」跟「聖墓教堂」也滿近,怎料遊覽車卻繼續前駛,彷若
諸多步進的遊客皆是我的眼花。
我在疑惑和猜測中盯著城牆,看它與斜傾石層合融著,然後闢出另座外觀低調的小門
,照順序它應該是「希律門」,由於門頂有個花朵雕刻也被稱作「花門」。這總該讓我們
下車了吧,雖然通往的是「穆斯林區」,但門外廣場沒什麼人感覺適合臨停,誰曉得司機
依舊看不上眼。
可惡,沒關係,繞到城東還有「獅子門」,剛好是「苦路」的起點,領隊應該是這樣
設計的。結果我還這麼安慰著自己,車子居然偏離聖城,往旁邊的「橄欖山」開上去了。
不會吧,要從山上的景點開始走?來得及嗎?我翻著記憶裡對行程的描述,「橄欖山」就
是對聖城以俯望的視角去了解,然後在「客西馬尼園」停留感受,應該不會耗上太多時間
,而且也算與耶穌走著同樣時序。怎料,這樣的想法再次被推翻了,車子不斷朝山頂盤繞
,最後在個土牆建築前停下。
牆體有個高塔,由頂頭的新月標誌跟架設的喇叭,建築該是座清真寺,「來這兒幹嘛
?」我隨領隊走了進去,裡頭佈局也很奇怪,沒有意想中的穩闊主殿,就是棟戴著帽冠的
多角小閣,孤立於空廣牆院裡更顯其渺小。由門穿入,閣裡空空如也,頂多牆上那個很樸
素的龕室可說是指向麥加的「米哈拉布」。「這裡,就是傳說耶穌最後升天的地方。」領
隊指著地上被添設捐獻箱的方框。呃,若說整個堂殿區域還有點可信度,框起的石地如此
小,到底是怎麼考據的......此外,雖煞有其事說有右腳的印子,我換了幾個方向都認不
出來,感覺團員們也不信者居多,相機快門都按得懶懶散散。
事後查了資料,這棟「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曾有座拜占庭時期
的古物,是間帶有環廊的圓形堂殿,以露天設計呼應飛升主題,由外牆特別標示的幾處柱
礎,規模還算大,可惜同樣毀於波斯人之手。而現在可見的八角架構為十字軍重建後的殘
餘,原本也是露天,但在「薩拉丁」征服「耶路薩冷」後,就成了添加穹頂的清真寺,文
章還附了一句,說左腳印可能是在這時期被挖至「聖殿山」的「阿克薩清真寺」,這到底
是種敬重,還是代表征服的劫掠呢?搞不太懂。
簡單逛過「升天小堂」,領隊又用輕鬆語調說:「再帶你們去個地方,導遊本來不想
帶,我努力幫你們爭取的。」喂,若是其他日子,加碼我相當歡迎,但今天已經時間緊繃
了,再加是要逼死誰?總覺得導遊也是同樣心思,他臉臭臭地領著下山路,然後從路邊一
個牆門穿進。
牆門後為另道內牆圍起的院落,一側由階梯化為高台,牆體也在那兒鋸齒狀拔升,然
後接往環圍拱廊,以及鐘塔所引領的教堂。領隊說這座是「主禱文教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也的確,類似「拿薩勒天使報喜教堂」有各國敬獻的聖母像,此處
內牆以花磚拼出一個個方框,框裡皆是不同語系的主禱文,種類過百,望起來相當特別。
特別歸特別,文字畢竟與圖像不同,走近細觀其實就如火星文,很容易令人放棄研究
思考。原以為就是進來略瞄幾眼,見識一下,哪知臭臉導遊職業病上身,竟開始認真解說
。聽起來這兒也曾被認定為耶穌的飛升處,有著「君士坦丁大帝」母親「海倫娜」奉建的
教堂「Church of the Eleona」。不過也因某種流傳,說這兒是耶穌教導門徒「主禱文」
的地方,所以當十字軍在波斯人蹂躪之後重建,教堂紀念的主題便漸漸轉移,與「升天小
堂」作出區隔。
接續的發展很容易猜,十字軍那代的教堂同樣被穆斯林拆了,直到近年的考古,才找
到早年的原址,也就是目前內牆框起的院落。難怪牆緣的高低轉換被弄得參差崎嶇,雖說
是經費不足無法完成重建,倒更像順勢形塑為古堂的崩坍。院落南邊的地面有一小塊洗禮
池馬賽克的殘餘,而由階梯拉起的高台裡也別有洞天,從旁側小門鑽進去,是個人工與天
然石塊交雜的窟室,據說耶穌就是在此傳下「主禱文」,也於這兒預言著聖城即將陷落,
以及他必再臨。
一路逛至後側的迴廊,廊間仿著哥德時期,以尖拱列柱弧躍,廊牆也接續院落的妝點
,有著各國文字的「主禱文」。在這裡終於找到熟悉的中文啦,標註的還是「中華民國」
,由「我們的天父,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讀至「阿門」,能在異國見到勻稱
的繁體而非殘缺的簡體,很值得多望幾眼。往內走,迴廊與其串接的教堂是由一位法國王
族遺孀贊助所建,入口側處也設了她的墓塚,可惜大殿相比外頭遜色許多,就是拱肋的簡
單交錯和素潔白牆,小小的壇桌於正前置著,旁側輔以一尊聖母子雕像,我想會在這兒多
花時間佇留的,都是虔誠信徒吧。
而我,自然是心繫著「耶路薩冷」,遠遠按了快門,以一張照片當作招呼與有緣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