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 以色列約旦遊記【二三】耶律哥、昆蘭

作者: polesirius (ff)   2022-05-04 12:13:47
~※ 耶律哥、昆蘭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359272
(這是個被耽擱很久才終於完成的遊記)
坐上了遊覽車,領隊喜孜孜說要再加碼個小景點,於是我們便由聖城一路往西,來到
某個公園邊,她說對處廣場的建築是以色列國會(The Knesset),但那並非重點,要讓
我們見識的是路旁的大型七燭燈「Menora」。
這種分支為七的燭台是以色列的國徽,據說摩西時代的帳篷式聖殿便有這麼一座金燈
台,點著永不熄滅的燭火,儘管幾經戰亂,原物及各代重鑄的早已湮滅,依舊是猶太人的
精神象徵。而這尊大型作品出自一位在德國出生的猶太人,枝枒烙印了舊約以降的諸多先
知及國王,主幹的圖框則記錄著重大歷史,由被巴比倫的驅逐至近代的猶太人大屠殺,能
從中辨析出遍野枯骨與痛苦面容,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屈和抗爭。
不過以色列其實還有種九燭燈「Hanukkiah」,用來慶祝「光明節」(Hanukkah)。
這節慶可追溯至西元前的「賽琉古帝國」時代,在其強制希臘化的統治下,激發了第一次
的猶太人起義,並讓帶領的「馬加比」家族起始了「哈斯蒙尼王朝」(Hasmonean)。儘
管王朝歷史不長,僅持續至「希律王」在羅馬授意下的接管,當年起義成功的歡愉仍傳承
著,據說收復聖殿時,存量已低的燈油竟整整燃燒了八日,這樁奇事便演變成「光明節」
的傳統,民眾會先點燃九燭燈的中間那盞,並在其後八天依序往旁遞傳。
大夥依序與七燭燈拍照留念過,便真的要離開「耶路薩冷」了,目標是稍北的「耶律
哥」(Jericho)。它目前雖隸屬於「巴勒斯坦」,倒沒感覺到有經過什麼嚴密管制的關
閘,望著窗外荒涼蕭瑟的山野,約莫半小時餘,便被招著下車了。往周邊環望幾許,「耶
律哥」像個平凡小鎮,很難察覺它其實一萬年前便已有人居住,在書冊上也有著三千年前
的記述,為「約書亞」繼承「摩西」帶領人民前往應許之地時,第一個獲得的城市。根據
舊約的記述,他們並沒使用武力,僅讓祭司吹著號角、抬著法櫃繞城七日,城牆便垮了,
相當神奇。
這兒似乎以出產椰棗與無花果知名,隨意走著便有很多小販湊來推銷,但應該是導遊
與某店有著不可說的默契,我們便被直接帶去消費了,這完全打臉昨天的說法,什麼今日
行程很趕,聖城景點必須壓縮,那我們現刻怎麼在店裡晃?
儘管有點不爽,來都來了,拎了一盒椰棗當給家人的伴手禮,還是加減逛,畢竟櫃架
上不乏炫眼的手工藝品。比較特別的是一區材質不明的杯子,有的呈現多彩堆疊的流紋,
有的像顯微鏡下的變形蟲,散點著、滑墜著,相當特別。當然也有許多以七燭台或聖城為
題的小玩意,可是對我而言,名為「Hamsa」的掌形護身符反倒吸睛。它在伊斯蘭被稱為
「法蒂瑪之手」,猶太人叫它「米利暗之手」,對基督徒則是「瑪麗亞之手」,所對應的
穆罕默德之女、摩西之姊與聖母皆是教義中的重要女性,和掌心的眼形圖騰結合,據說便
蘊含了抵抗邪眼的保護之力。沒在別國家看過這類物事,各樣的變體與彩石鑲綴很挑動購
買慾。
繞來「耶律哥」自不可能只為了購物,由於早年位處「加利利海」與聖城間的要道,
耶穌南來北往時經常行過,在聖經上也留下一些記述,最主要就是在「猶大曠野」受撒旦
試煉的過程。所謂的「猶大曠野」是指「耶路薩冷」以東,於約旦河谷至死海的這一狹長
地帶,因位於山的背風側,來自海洋的水氣過不來,導致長年枯旱,寸草不生,「耶律哥
」便也在這區域。聖經上說耶穌在接受「施洗約翰」的浸禮後,依聖靈的引導前往「猶大
曠野」,當他在那兒流浪四十天,因禁食終於感到飢餓時,撒旦出現了,他出言誘惑,要
耶穌以神子的神能將石頭變成餅填飽自己。耶穌卻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
口裡所出的每句話。」
據說這番對撒旦惑語的拒絕,便發生在城鎮對側的那座山,因此它也被稱作「試煉山
」。然此山與我們隔著約旦河谷,導遊也以寥寥幾句介紹將其打發,即便當地特別架設起
纜車,供信徒搭去山上朝聖,亦與我們這種旅遊團無緣。
纜車的起始處在「耶律哥」的舊址,也就是真正擁有萬年歷史的地點,那裡挖掘出陶
器時代的生活痕跡與用具,以及很可能是現存最古的城牆,通往的山腰與更高的山頂則曾
立著拜占庭時代的教堂。山腰處目前已替成近代砌起的東正教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Temptation」,奉著據說是耶穌受撒旦試煉的洞窟,山頂由於資金不足,被迫停滯於
僅有外牆的輪廓。我遠眺著視野裡的枯褐山色,然後將視線聚焦於山腰,看教堂樓閣險危
地搭築在懸崖邊,也不禁揣想著,若實地走逛,會望見如何的景畫。
離開前領隊帶我們去看一棵桑樹,桑樹似乎是這類sycamore樹的簡譯,然它雖為桑科
,屬別其實跟無花果相近。而特別繞去自非為了植物教學,是因為它也與耶穌有關。當年
城內有個只愛錢心地不好的稅吏「撒該」(Zacchaeus),由於耶穌名聲正盛,勾起他好
奇想見其廬山真面目,偏偏個子太矮,怎樣探鑽縱躍都是別人的後腦勺,於是便爬上了桑
樹窺望,哪知這麼一爬卻與進城的耶穌對了眼,還被說要去他家作客。民眾對這番提議相
當不解,畢竟「撒該」惡名在外,怎樣挑都不該是他。結果一切都是有用意的,因為在那
之後「撒該」便大大悔改,以諸多行為為他的過去作彌補,子孫也皆隨之成為教徒。
今日的主行程是死海周邊,由「耶律哥」往南在荒野顛簸著,沒想到才抵達北端的「
昆蘭」(Qumran)居然就中午了。領隊說先吃午餐,後面又補了句餐廳旁的紀念品店很好
逛,所以給了一小時半大夥隨意調配,這再次自打臉,今天哪裡很趕?根本就是個輕鬆走
兼採購的步調。迅速解決完午餐,我在賣店閒晃著,由於鄰近死海,名聞遐邇的死海泥自
然是熱銷貨,不同品牌不同型態的保養品,只要掛上這幾個字,就被團裡婆婆媽媽開心掃
進籃裡。我本來是直接忽略這區的,但想了想還是買了包敷臉的,可以給老媽試能否回春
,結果回國後我媽嚷著看不懂,擱著遺忘著,現已不知掉落在家裡哪個黑洞了。
店內不免俗有很多以聖城為題的明信片、磁鐵,也有幾本挑引我購買的介紹書,銀亮
且經過雕綴的小妥拉經匣相當誘人,不過讓我端詳最久的還是某個不知名繪者的作品。取
景上應都是聖城的某個視角,卻添入很多想像與情緒,於是那些疊層的拱頂小樓閣都多了
童話色彩,燙金紋路將其暈染上幻爍氣氛。一幅幅翻閱著,彷彿便由「錫安山」、「大衛
城」一路步往「聖殿山」,又好像走在另個平行世界,那兒的「耶路薩冷」未經殺伐,是
個有五彩祥雲點綴的和樂山城。不禁動了念想挑張帶回家,但在抉擇困難下,就索性以家
裡沒處掛為由,通通擱回去了。
餐廳隔壁便是「昆蘭」管理處的入口,隨導遊穿進,望見的是區廣闊的殘牆遺跡。根
據資料,這處聚落應建於西元前一世紀,直到羅馬摧毀聖城,才連帶使其湮滅。學者對此
地的居民仍頗有爭論,不過多數是傾向猶太教中的「艾賽尼派」(Essenes),這派覺得
「耶路薩冷」的祭司體系已徹底腐敗,便離城另尋淨地,由於主以禁慾來修持,人數相對
較少,「昆蘭」遺址的發現剛好能讓後世學者一窺他們日常。
走上防止遺跡被踐踏的架高廊道,腳下是堆石殘牆的曲折切劃,考古學家數十年來對
這些房屋用途各持己見,幾處被加上圖板的,應是較有共識的還原想像。最容易辨識的是
「浸禮池」,這些陷坑被鑿出石階,與單純的蓄水池不同,階上另以堆石劃分左右,推測
是為了讓進出分流,淨身完的人不會又踩著未淨者的髒污腳步。擁有較高牆體的應曾是座
塔樓,或許在那個世道,守望及基本防禦仍屬必要,為了強調其功用,管理單位特別在此
高築了涼亭,很適合環望周邊延伸的生活廳間。
廳間中蓋得像窯一樣的,很可能為製陶工坊,而一間堆了數百碗碟的應是倉庫,這樣
的數量遠超過日常所需,很惹人多加揣想,畢竟「艾賽尼派」來此就是為了避世,不與外
界同濁,難道有可能到後期被逼著以交易來維生嗎?至於隔鄰的縱長廳室,有一說是餐廳
,另一說是用來曬乾剛捏好的陶器,正解為何目前還無從知曉,而稍遠的某處空地,若非
挖出了無數棗核與加工器具,估計在勞作場的推測外,又有更多放飛的猜想吧。
順著步道的其一分支,我們走往崖邊的瞭望點,崖下是乾涸的「昆蘭河谷」,指向遠
方的死海,而對面像獅爪的山岩就是「死海古卷」的一處發現地。1947那年,「昆蘭」仍
是區沒人在意的荒原,一個貝督因牧羊人為了尋找走散的羊隻,往岩穴扔著石塊,怎料穴
裡卻傳回不合預期的撞擊聲。他好奇鑽進後,發現響聲來自幾個瓦罐,罐中還藏了羊皮紙
、草紙,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普通牧羊人當然看不懂上頭寫的是什麼,隨意購去的商人
也不當一回事,傳了幾手才終於被學者發現其價值,因為那是有兩千年歷史的「舊約」手
抄本啊。
當時留存的最古希伯來文版本是中世紀的「馬所拉文本」(Masoretic Text),這個
發現把年代再倒溯了千年,而當中的「大以賽亞書卷」相當完整,於是學者們狂熱地在鄰
近各石穴尋找,陸續發現了近千份的抄本,雖然不少已殘破不堪,仍努力將內容拼湊辨識
出來。這些抄本含括了舊約的大部分經卷,僅缺漏了「以斯帖記」,此外另有諸多外典,
以及對儀式、經語的闡釋,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現今流傳的版本並非後世的捏造,甚至
連偏差都極少,十分驚人。
這樣的奇蹟傳承歸功於「昆蘭」的環境,但更該感謝的是居住於此的教徒,他們以抄
寫為己任,日復一日,塔樓旁的房間曾被發現古早樣式的墨水瓶,很可能便是當年的抄寫
室。後來的他們到哪去了呢?我望著眼前的爪形岩塊,將想像力由頂縫探入,它是第四個
被發現的穴窟,資料上說有四分之三的經卷都出自於此,現在大多被收藏在前天去過的「
以色列博物館」。望著望著,彷彿便能看到教徒們在得知羅馬即將南攻後,努力爬上陡峭
岩壁,把心血垂降深藏,等候能將其拾回的那天。
沿著崖邊往另個方向繞,這邊的遺跡殘石比先前那區散亂許多,根據標牌,用途似也
有區分,前者起居工作用,這邊多像用來儲水,並有彎彎折折的集水道從西方而來。由於
「昆蘭」終年乾旱,僅有少數幾天會降下滂沱大雨,一下就從山頭化為湧川衝擊此地,但
這也是收集珍貴水資源的時機,利用眼前的水道水池,便能提供整年的日常飲用與儀式淨
滌。我在步道上轉繞著,尋找各個解說牌,胡亂想像遺跡的原本模樣,最後見有路痕穿出
遺跡,拋了個大彎通往對處石丘,便不由自主被吸了過去。
原是天真想著會否便能溜去丘頂,但估量了時間距離,應該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就停
佇在彎口,從另個角度遠眺谷地。據資料所言,除了最早發現的那幾窟位置較遠,剩餘的
都在這片視野內,不是在爪岩那區,便是在遺跡群的崖下,可惜石海浩瀚崎嶇,也很難辨
析各自所在。能作的只有以這幅荒淵為背景,互相幫忙按下快門,然後在離開前作最後的
賞望。
當初的「艾賽尼」真的就僅憑信仰在這片土地定居數百年嗎?沿路走來除了入口幾株
林樹,連低矮的草葉都未見,幾顆椰棗真能支撐日常所需的能量?還是我們都低估了人本
來擁有的韌性,過於寬待自己,忘了唯有在逆境中,才能激出強大的心靈力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