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版: https://sirius99.com/?p=27205
(造訪時間:2023年)
快步走出「布倫海姆宮」的樓閣群,外圍的大草坪來時已覺遙長,這回更覺這距離很
整人。找到馬路邊的公車站牌,照事先的調查,能到「牛津」的那兩路以十五分為間隔交
錯,應該不用等太久,哪知這一等就直接超過,儘管催眠自己下一瞬便能見車駛來,怎麼
望都落空。這很令我煎熬,因為下午的重點「基督學院」(Christ Church)是有預約時
間的,也不知錯過會不會就報銷,
胡思亂想之際,一位東南亞面孔的阿姨騎腳踏車而來,像是跟朋友約好在此等車,她
瞄了我幾眼後跟我攀談,說了自己來自泰國,也是要去「牛津」,聽過我的詢問,她頗訝
異,說通常都有準時的。好吧,可能是運氣差撞上不知名意外吧,我嘆了口氣繼續在烈日
下張望,此時便覺這站點很不貼心,沒遮蔽又沒坐椅,想學阿姨躲去遠處的樹蔭,又怕公
車呼嘯而過,結果我就這樣罰站外加炙烤超過三十分。
好不容易上了車,預約的時間是三點,而到市區時,手錶指針已無情劃過,逼得我只
能在街道狂奔,顧不得是否被路人當奇觀注視或偷笑。邊跑邊走地,我抵達了學院正門「
湯姆塔」(Tom Tower),它以諸多哥德炬塔襯飾,往上挑尖的流曲窗框及大小帽冠也令
其多了優雅風姿,但這門只給學生通行,遊客入口還得再往南。
努力多擠出些腳力,終於一道籬門開了路徑,不少遊客在那聚集著,應該就是了。轉
彎穿入,不禁朝他們鏡頭指向瞥了幾眼,原來步道邊打造了一隅花圃,在這入秋時分,仍
以亮黃、淡粉、淺紫明媚著春意,花圃之後尚有學院的廳閣參差。
然這時的我也沒心思停下以相機記錄了,因為就算進來也未見指標,瞎走了幾許,又
抓了個看似工作人員的,才知要從更裡的「The Meadow Building」進。我緊張兮兮地遞
出預約證明,很怕換來一聲「Sorry」把我打回票,好險可能平日多少有累積些功德值,
又或許目前人潮不多不須管太嚴,把守的看過後只以淡淡笑意朝內比指,總算讓我安了心
。
「基督學院」的歷史悠久,十六世紀的約克大主教整併幾個修道院取得了大筆資金,
在此設立了「紅衣主教學院」,然後經歷了「亨利八世」的重新改制,繁盛至今。而當穿
進這方向的第一重內院,周邊的褐黃樓舍也顯著歲月賦予的斑駁,哥德弧窗間隔層列,山
簷峰稜參差接連,即便未以繁雕飾綴,仍惹人抬首端望。
校舍是不能隨便進入的,觀光客能踏足的部分在中庭邊角,由挑高方塔標誌。從塔門
行入,現顯的是一處讓人訝嘆的階廳,其廣階略簡,天花板卻用了心思,妝點著英國很特
色的扇狀拱肋。它隨高擎的中柱如傘張啟,也在牆側環圍攀展,再加上填於間隙的花綻,
輕易便抓縛了視覺。
很多人因此在這逗留,嘗試用階欄的尖拱接併、燈柱的鏤雕細緻,讓照片疊生更多繽
紛,於是當我上上下下以各角度欣賞著,便得承受這些想拍空景的目光瞪視。神經較粗的
人應該不在乎吧,還能來回琢磨著網美照,我就不行了,找了當中看似較專業的幫拍過,
便趕緊朝樓上的學院餐廳推進。
一般對學校餐廳的印象都是吵雜混亂,很少會期待有什麼雕琢,勤奮打掃沒散著油膩
腐臭味就不錯了。這邊的卻出乎既有概念,由於也是儀式大廳,裏頭跟個石色小教堂一樣
,列窗嵌著彩色玻璃,天花板是深沉木質桁架,當中撐拱弧躍,以簷牆間出探的「
Hammerbeam」分擔受力。三道縱長的餐桌自然相當整潔,配襯質感桌燈,此外尚有滿牆的
肖像,難怪街邊的英國學生都好有氣質,每天在如此環境用餐,填飽肚子之餘,也有著優
雅薰陶吧。
然它熱門到需要預約並不僅因這些佈設,而是《哈利波特》大廳的場景靈感正來由於
此,在小說與電影的連番加持下,除了學生用餐時段,遊客始終川流不息,尤其是門剛開
時。也幸好我沒撞上這人頭滿滿的盛況,偶爾仍能拍到空景。不免拿前幾天去片場望見的
大廳作比較,那裏以寬廣取勝,學院服飾人偶、成列的教師群加成了氣氛情懷。這兒則泛
著木質調的溫潤,雖相對小,裝潢卻令其顯得精緻。
隨著步履前邁,能見花窗在盾徽冠冕人像間變幻,而若有留意,會發現某區的邊角多
了綴飾,且都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人物,瘋帽與兔子對望交談,紅心皇后怒斥小丑的
模樣很逗趣。如此的添增乍看突兀,其實是對作者「路易斯·卡羅」的致敬,他畢業於此
,讓學院名聲更盛。
不過學院在這數百年早出了無數英才,光首相便有十三位,幾乎是「牛津」其餘學院
的加總,就算「劍橋」那邊亦無法匹敵,其餘領域的佼佼者同樣難以計數,由牆上的繁多
肖像就可窺知。望著這些不同年代服飾的人們,雖難以一一比對其名,用逛畫廊的心態欣
賞也頗具興味,意外的是「亨利八世」居然被擺在中央主位,是以初代校長的地位被敬奉
著嗎?
緩緩看過一圈,我走出大廳回到樓下,語音導覽在這特別介紹了一扇門,其門板被用
白點排出「no peel」,乍看很像遊客或學生的惡作劇。這是有典故的,源自十九世紀的
「天主教解放法案」(Roman Catholic Relief Act)。此法容許了天主教徒進入議會及
高階政職,引發英國國教派的抗議,學生群自也有異聲,「no peel」就在紛紛擾擾中被
烙下,表達對推動者「 Robert Peel」的不滿。
鄰近的門路通往「湯姆四方廣場」(Tom Quad),能見主門「湯姆塔」於對面屹立,
引領長樓環圍。修剪整齊的草坪中央鑿了水池,有信使「墨丘利」的小銅像舞躍,據說過
往精力過剩的肌肉型學生會鎖定那些文藝派的,找機會將他們丟進水池,好在近年已設下
鉅額罰金。資料上另寫著池裡豢養了日本王后送贈的錦鯉,是否仍活著就不知了,畢竟身
為遊客只能在這一線步道活動,遙望鐘塔偉岸,及神職人員樓牆的連綿勾弧。
以相機捕捉之際,不免疑惑學院教堂是在哪,應該在附近,卻沒見什麼華麗門面或醒
目尖塔。探看幾許,才發現入口就是個嵌附在校舍的普通拱門,好令我意外。就連食堂門
樓在這邊都鑿出人像龕室,以細緻花藤勾邊,堂側也頂著一列炬塔,它身處宗教背景的學
院,照理應為視覺核心,何況還說擁有主教座堂的位格呢。後來查到資料才知,為了蓋這
四方廣場,教堂在「紅衣主教學院」時期就已被拆去西端立面,是「亨利八世」將其從廢
棄的命運再次拉抬,多方派系的角力不言而喻。
往裡走,內拱門之後一道無華的木色牆台撐起管風琴,也阻隔著視線。而當穿至另一
頭,不僅管風琴現顯了曲繞勾框,整個諾曼式廳間也綻出光華。前半區應是學生聽聆講道
之所在,座位都配設了聖經及桌燈,隔板有著簡潔雅致雕紋,天花板與其相應的也是深沉
木色的弧拱桁架。兩邊側廊則以彩色玻璃花燦著,相比食堂那的徽印主題,這兒看來皆是
聖經故事,因有著人物搬演顯得色彩豐沛。
我在環望間走至中廊和兩翼的十字交會,再過去的唱詩班席延續方才格局,但雕琢又
更甚,與邊廊作隔分的鐵籬華麗勾捲,座位雕板多了人物的互動,端頂不僅加襯動物,也
能見天使持著樂器朝空仰望。所望的應是那些繁複交錯的拱肋吧,像淵源於扇形拼接,又
有著不同變化,先前所見若說是花綻,它便類似棕櫚在高擎後的微微傾彎,開散的葉脈彼
此搭疊著,將陽光篩落成芒。
哥德式拱肋往下是諾曼式圓拱的交錯,亦即諾曼人對羅馬建築元素的運用,它們勾框
著東端的玫瑰花窗,也現顯不同時期裝飾風格的嵌合。我盯著輪狀彩窗內的天使飛臨,由
下方的聖經篇章望至主壇,彷彿是故事終尾的奏響,繁雕挑尖的祭龕金光燦然,收置了十
字架淌流的哀傷。
待了一陣,端詳過壇側華蓋添覆的主教座席,我往旁續探,經過歷代的改建,教堂已
不再對稱,像北側廊就又朝外擴增了兩間禮拜堂。名為「Lady Chapel」的較樸素,以女
性為題的花窗前僅設一小石桌,要往內近看,才知陰暗牆窟亦置了聖母子,它應是近代的
作品,木雕輪廓簡約,只用漆彩表達五官與衣裝。
隔壁的「Latin Chapel」就不一樣了,敬奉的是可追溯至十三世紀的石祭龕。它淵源
於「紅衣主教學院」之前由「Frideswide」創建的修道院,由於這位女聖者施展過癒病神
蹟,便成了信徒崇仰的對象,就連死後的祭龕也長年被朝聖。但在宗教改革那段理念衝突
的時年,祭龕被「亨利八世」下令解體了,成了周邊牆礎的一部分,直到近代才被挖掘出
來,努力復原,放回原來的地方。當環行細看,能見框邊的繁花雕綴,及由蕾芯探首的人
臉。
因著這樣的典故,禮拜堂的規格亦有提升,入口兩側設了跟唱詩班席那類似的讀經桌
,正面的花窗也相當繽紛,細細碎碎以多幅描繪著「Frideswide」的生平。據說身為公主
的她因信仰而發誓獨身,卻遭到某國王死纏爛打的追求,所幸當她逃至荒野時,遇到上帝
派遣大船將她引來「牛津」,花窗頂頭畫的應就是那一刻吧。
折回至教堂的十字交匯,北翼廊花窗綻耀著奪目光彩,能見披甲戴冠男子英武立於核
心,諸多天使手持劍盾環圍如日輪,其身份不難猜,因底部有條猙獰惡龍啊,顯然是天使
長聖米迦勒。南翼廊端則被切隔為門扉緊閉的房間,讓這方向的大花窗只露了斑斕的上段
,其餘皆是謎。然與其正交的南側廊倒有妝點,廊端身為執行聖餐禮之處,不僅廳口設了
牌坊般的鏤雕屏門,盡頭的祭壇花窗也亮眼。
不過較具價值的其實在隔壁的「St. Lucy's Chapel」,儘管裡頭花窗沒有大幅面構
圖在第一時間勾留目光,其年歲可是這兒最古老的,能追溯至十四世紀,且窗櫺間的小小
人物還藏著差點被抹滅的故事。它被稱作「Becket Window」,主角是十二世紀的坎特伯
里大主教「Thomas Becket」,由於跟國王在教會權力上有了爭紛,死於被派來的四騎士
劍刃下。
這樣的殉道被諸多花窗記印下來追念,怎料到了「亨利八世」,同樣不爽教會的他不
僅大量拆除修道院,還說「Thomas Becket」只是個叛徒,不配為聖人,勒令將相關花窗
拆除。推測這幅之所以能存留,是因為僅佔了中央小小一區,拿掉頭便可唬弄過關。而現
今的他被補上了粉紅玻璃,讓史實繼續留予後人解讀。
如此逛了一圈,位於北側廊出口的花窗將教堂作了瑰麗的收尾,它很別緻地以黃綠果
葉塗抹了大半,簇密堆疊的房閣則朦朧成遠景。根據資料,在樹底休憩的人是「約拿」,
一般多以他逃避往「尼尼微」傳教的神命結果被鯨魚吃掉為題,這邊卻似已抵達亞述,正
遠望著大城思索下一步。
從那行出,本以為學院還有很多區塊能探訪,哪知剩餘可看的只有稍北的「派克沃特
方庭」(Peckwater Quadrangle),而以古典山牆搭配窗列的它沒什麼別出心裁的設計,
很快就令我折回了。離開途中我找到差點遺漏的教堂外迴廊,在它包繞的小院裡,終於能
看見教堂外觀。不同時代的添建,讓牆緣或似城垛或成峰嶺,窗框也在方直彎拱間變幻,
但很奇妙,這些錯疊卻沒使它顯得突兀,反倒引著視線在勾迴中攀升,然後仰望如炬主塔
於藍天的傲然。
這種帶有美感的歷史刻印,數百年的故事凝融,應該也僅有在教堂身上能找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