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好讀版:
http://thinkhouse.weebly.com/notes-of-life/what-is-educstion-what-is-to-teach
當了18年的學生、三年半的老師,我常常在想,教育究竟是什麼?教學又是什麼?
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首先,教育,是由「教導」與「培育」兩字所組成,我覺得這個育很有意思,我們的教育
體制,往往過度的強調了知識的傳輸,卻忽略了做人處事的一些道理和原則───
每每發生一些社會事件,大多數人第一個反應就是謾罵、批鬥,找一個對象大放厥詞,顯
示自己的正義;但是,有多少人回過頭來思考,今天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事件的背景
脈絡是什麼?跟我們自己的鄉愿或是過去事不關己、自掃瓦上霜的冷漠態度有沒有關係?
自己現在能夠做些什麼讓傷害變得更少、社會變得更好?
又,我們都知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誰敢說:「我從小到大沒犯過一點錯!」?我
想應該沒有吧!可是,犯錯真的會怎樣嗎?人都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重要的是你用什
麼樣的態度面對你的過錯,是勇敢地承認、盡力去改正,還是否認、遮遮掩掩、找藉口、
裝死?誠如從小到大考了千百回的考試,一次小考的成績其實無足輕重,但有些人會害怕
看見不好的成績而選擇作弊;可是考試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得到成績,而是檢驗出你懂了哪
些、還有哪些觀念還不太清楚需要加強,不是嗎?哪有人永遠都100分?這樣的人生,你
真覺得精彩?
前面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是當面對別人做錯事情時,我們的寬容心呢?仔細回想一下,一
個孩子犯了錯,家長就用嚴厲的態度責罰他,卻不是引導他去思考這樣做為什麼不好?這
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他發生在你我周遭,但大家都渾然不覺這有什麼問題。當孩
子犯錯,第一次,應該要溫柔而堅定地詢問他:你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先去了解原因,說
不定小朋友有他的道理,不要劈頭就罵人;了解了原因以後,再問他說:「你覺得這樣是
好的做法嗎?(以A同學嘲笑B同學為例)如果今天是你不會寫,我嘲笑你,你開心嗎?」讓
他學習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最後問他:「那你覺得有沒有更好的做法?」這只是一個
很簡單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影響卻遠遠地不一樣,可我在安親班任教的經驗卻發現,幾
乎所有老師,只要看見「不好」的表現,可能是考不好、可能是吵架、可能是不小心受傷
,他們的反應就是:「又製造麻煩了!先罵再說」當孩子每次都受到這樣的對待,你覺得
他長大以後會寬容待人嗎?
我覺得教育裏頭的育,指的是人格的培育。那麼教呢,我覺得是教導。但這個導字就更有
意思了!就像我剛剛舉的例子,我習慣去循循善誘,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什
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臺灣的教學模式往往過於死板,是以老師為中心,單向的講授,
學生就是安靜地聽,問太多問題只會被視為「麻煩」。這樣會造成什麼問題呢?那就是學
生不會養成思考的習慣,他會很習慣由別人來給予資訊、下達指令,然後他們照做就是了
,這也難怪現在的學生,幾乎沒什麼創意。因此我認為好的教師,應該是一位引導者,要
教給孩子們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去「引導」他們。
談完了教育(今天剛開張,只先簡單講一點,免得太沉重大家看不下去XD),我想來談談教
學。教學呢,由教導與學習兩字構成,所以我覺得真正的教學,是教導孩子如何去學習。
誠如我前一段所說,現在的教學往往過於單向、枯燥,所謂的老師不停地填塞知識給孩子
,不但雙方痛苦,而且沒有效果,你去問問那些背了三年五年的孩子,過兩年還記得多少
?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應該是帶得走的能力,也就是自學的能力,包括思辨能力、團體合
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還有很重要的是,站出來與大家分享的勇氣。因此我心目中理
想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研讀過教學素材後,先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且讓孩子
們分組(而且是有意義的分組,男女盡量平均、程度高低也要混雜,每一組都要有反應比
較快和慢的,可以互相幫忙)進行討論,最後上台發表、與大家分享,而台下的人也可給
予回饋;這樣不但可以培養他們自己閱讀與思考的習慣,還可以訓練他們團隊合作的精神
與態度、溝通表達的能力,還有上台說話的台風與勇氣。
總而言之,我認為教育底下有三個重要的圈圈:學科知識、人格培育、思辨能力,而他們
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只是現行臺灣的教育制度過分強調了第一項,而比較忽略後
兩項,相當可惜。因此,小女子我的夢想,便是透過改變教學的模式與內容,彌補現行教
育制度中所缺乏的"啟發思考"和"人格培育(多元包容與關懷付出等等)" 並且透過跨領域
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成為全方位的思考者,習慣去解決生活中大小疑難。另外,利用差別
取價的方式,間接改善都市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耶謝謝大家認真看完落落長的文章>___<
這是小女子我這兩周剛架起來的網站
今天正式開始PO文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理念的話
歡迎發囉&給予回饋唷:DD 謝謝你們!!!
http://thinkhouse.weeb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