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乎咪桑,我醬爆啦
說一個真實案例,先說不是所有育幼院都這樣,勿嘴我
只是聽到親戚的分享
我親戚全家8個兄弟姊妹來自某偏鄉的佛教育幼院
父母因事故雙亡
所以兄弟姊妹最大的當時才國中的年紀就全部住在育幼院
那間育幼院有一個很佩服的傳統,不知道其他是不是
在3.40年前小朋友到了可以自主的年紀
因為育幼院人手不足,會分成類似小組這樣
幾位年幼小朋友會給可能高中或更大的女生帶
(男生那年代就是可選擇北上工作或繼續半工半,畢竟育幼院除非你殘疾,
就是提供到你差不多可賺錢那年紀)
而那幾位小朋友則會稱那位小組的女生為:媽媽
算是一個小家庭這樣
每天早上一大清早念佛,下田完去上課
上完課看是工作或回來照顧小朋友
(3.40年前棄養就其實已經很氾濫,先天殘疾,女寶寶之類的觀念)
你說資源充不充足,其實不能說很充足,但也不會說很拮据
畢業的長大的大朋友每年院慶會回來幫忙贊助,積少成多
各地廠商補助衣物生活用品,默默捐款的人(尤其也是有很多有錢人)
以一年下來,對2.300人規模的育幼院來說非常夠用
但對於求學來說,畢竟不是完善的家庭,又偏鄉
相對畢業後的質就不會都是好的(當然還是有,只是比較少)
出社會我看我那親戚那家,要碼勞力活,要瑪基層
就是很辛苦,但對於家庭非常重視,非常
可能從小體會過那種感覺,不希望自己的家庭也會這樣
比較屬於腳踏實地,自己幾兩重做幾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