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滿族人基本上漢化了,滿族人也有人改姓金,常見的滿族姓氏為:
愛新覺羅和葉赫那拉,
歌手那英就是滿族人,
朝鮮族人和漢人的名字是一樣的,姓金的偏多,也有姓鄭的。
回族人多姓馬和白,也有姓鐵的。
蒙古族和維吾爾族人,以及藏族人還保留他們自己的名字,很少用漢族姓氏。
※ 引述《wayne723 (阿冠)》之銘言:
: ※ 引述《keku (雲破月來花弄影)》之銘言:
: : 先暫時跳脫原民身份 不要導入任何情緒
: : 我們不妨先用漢族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漢名"這件事
: : 自古以來任何非漢外族取漢名 原因不外乎是:
: : 1.讓漢人容易了解
: : 2.方便交往漢人社會
: : 3.融入學習漢文化
: : 4.積極漢化
: : 這四點依序為深入漢文化的程度 全部都做到的民族最後大都完全漢化 以華夏中國自居
: : 我們當然不需做到第四點
: : 不過!!!!
: : 前面兩點的原因 應當是有益無害 不該也不會影響族群認同
: : 從古代的昭武九姓到現在旅居臺灣的老外
: : 從匈奴王劉淵、安祿山、郎世寧到現代的谷月涵、薄瑞光、陸克文 都是一樣情況
: : 中國史書上只有不會說漢語的外邦人 才會有一長串的音譯名字
: : 一個漢名純粹就是在漢語為官語的社會中 有一個在漢人社會的標誌
: : 是否影響自己族名與族內的身份識別 存乎一心 跟漢名完全無關
: : 利瑪竇寫給羅馬教皇的署名當然還是"Matteo Ricc" 不會叫"利瑪竇"
: : 漢人不會因為"湯若望"這名字太古典 就不尊重他背後代表的先進歐洲文化
: : 我們雖然沒有原生的文字 但現在有了拼音字符 一樣每人都能有一個道地的族名
: : 既然 1.官方語言是漢語 2.我們除了族語也學漢語長大 3.漢語也是和他族共同語言
: : 那麼 戶口登記中式漢名當做身份標記 給漢人稱呼 在該語境下的處理並無不妥
: : 例如"張惠妹" 一個道地的漢名對漢人來說
: : 可以很輕易地知道什麼場合適合稱呼她「張女士」、「惠妹」或「阿妹」
: : 到她家作客也輕易知道如何用漢語尊稱其雙親長輩 動機就是這麼單純
: : 完全無損她對自身文化認同 不礙世人尊敬她驕傲的血統 族內交流依然稱呼她"Amit"
: : 就像很多人會取個道地的英文名字一樣 多元文化的世界 人們身份識別自然很多
: : 但不會因此就是弱化原生文化的表現 應該用更開闊的心態才是
: : 我認為開文的大大點出一個很重要的一點 即 純漢字姓名沒有"回不回復"的命題
: : 除非漢文化或漢字是我們南島語族發明的
: : 我們應當恢復的是延綿傳承的族語名字以及民族認同 以及在漢語之外的母語根植
: : 這些東西都在族語的語境足以表達 完全不需要在"漢人識別的漢字姓名"作文章
: : 所以 戶口名簿上的漢名要依照漢人姓氏習俗還是族名音譯 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 : 跟有沒有民族自信、外人是否尊重、族語是否承襲 一點關係都沒有
: : 並非有個漢名就是臣服大中國主義 這反而會讓我們的文化永遠陷入更狹隘的世界
: 當初原住民取得漢名時,常常有兄弟姐妹取得不同漢名姓氏,結果造成日後明明同個家族
: ,卻因為漢姓而變成不同家族,也因為在漢人主流社會影響下,原住民常常舉辦漢姓的宗
: 親會,而原本的家族系統幾近崩潰,最明顯的就是布農族,他們有傳統的氏族,但在當時
: 取得漢名的時代洪流下,傳統的氏族已經幾乎瓦解。
: 認為漢名可以使漢人更加了解原住民的個人,但為什麼是要方便漢人了解而改變原
: 住民的姓名?這跟取個英文名字讓外國人認識的最大不同是,漢名是被深刻烙印在身分證
: 及戶口名簿還有各個證件,當用漢名可以毫無障礙生存在這個社會時,傳統姓名就很容易
: 漸漸被遺忘,甚至僅僅是一個“部落通行證”,假如今天漢人及原住民的立場相反,不知
: 道漢人朋友怎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