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北影─走出豪宅的第一天

作者: nostalgist (Ne me dis pas.)   2014-07-01 15:28:28
網誌圖文版:
http://anostalgist.pixnet.net/blog/post/57882042
一個富裕的家庭,每個成員都藏有自己的故事。
本片有貧富差距、白人的優勢階級、青少年的煩惱與哀愁,以及親子之間的衝突緊張。
【關於電影我想說】
故事是從一個家庭出發。
看見了缺乏溝通與互信、充滿掌控的家庭關係,
看見了整個巴西的社會結構,看見了自大傲慢的白人優越情結,
看見了青少年渴望被傾聽、被愛的需求。
處理的議題很多,衝突與對立也刻畫得很明顯,
資方vs勞方、男性vs女性、富者vs窮者、白人vs非白人等優勢與弱熱的對比寫照,
算是挺值得看的一部片,
不過就因為處理的議題不少,加上導演敘事節奏沒有特別緊湊,
所以會有種「每個議題都只帶一點,雖然看見對立但衝突似乎可再多加以著墨」的感覺。
【延伸討論】
那些大人說不出口的真實究竟是為了什麼
那種老掉牙的由奢入儉難,或是大男人主義的自尊性,在本片隨處可見,
只是啊,即便一再雲淡風輕地粉飾太平,最後終究得面對殘酷的真實,
當你假裝若無其事地撒著謊,自以為成熟地隱暪著你認為有損尊嚴的一切,
卻漸漸拉出你與周遭生活的距離與疏離感。
很多時候,大人們在想什麼是不會讓你知道的,
你只知道你被規定或被期望要有怎樣未來方向、
要遵守怎樣的既定規則、要信服怎樣的價值規範,
你的想法不重要,你只要聽、只要朝著你被要求的做就好。
只是,那些大人說不出口的真實究竟是來自於什麼?
是他們無法被挑戰或質疑的自信心?是他們無法面對旁人的不解或擔憂?
主流優勢與教育補償政策
在片中,族群的議題顯得濃厚,無論是酬方或勞方的膚色,
或是讀私校的白人家庭小孩與讀公立學校的混血家庭小孩等,
從教育補償政策這個議題來切入能真實地突顯出不同族群/階級間的「緊張感」。
出自於補償做法的優先保障名額,
相對提高了其他族群孩子的升學優勢、卻也因此限縮了白人小孩的升學機會,
只是,就主流階級的思考邏輯而言,這何嘗不是再塑一種階級再製的意識形態?
也就是說,今天因為某些族群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上,所以他們被允許享有部份保障?
而這樣的補償政策是治標還是治本?
老實講,能從中受惠的,終究還是在「弱勢」族群中的頂層那些,
至於弱勢中的弱勢,可能連這類教育政策的資訊都無法獲知。
【For further reading】
http://variety.com/2014/film/reviews/film-review-casa-grande-1201120381/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casa-grande-rotterdam-review-682539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