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02:44 經濟日報 林祥生
廉航的經營是很靈活、彈性的,但國內兩家廉航業者還是以傳統航空的方式來操作這塊市
場,加上起步慢、經濟規模不夠,又沒有政府政策支持,在天時、地利、人和上都不具備
下,經營得很辛苦,如果要結束營業,早點了斷也是好的,否則會賠更多。
台灣有很多方面都不適合廉航發展,第一,我們起步太晚,因為廉航是一種破壞式的創新
商業模式,需要很快速進入市場,開發過去比較沒有能力買機票旅遊的客群,也就是很快
的搶下這群潛在的客人,就像新加坡的捷星、日本樂桃,甚至大陸幾家廉航,都是很早就
成立,華航、復興觀望這個市場的時間太久,已失去先機。
第二,台灣的基本盤不夠,我們的國土面積小,人口僅2,300萬,比起大陸、印度、印尼
、日本等國土大、人口多的國家,只能去搶國際市場,且他們有很多二、三線城市可以飛
航,有自己國內市場可以支撐營運,不會只靠國際航線,比起我們兩家廉航過度集中在桃
園國際機場,兩者的航點與市場面相差很多。
第三,因為我們的內需市場小,所以兩家廉航必須向外擴展市場,但在當前國際政治的環
境下,台灣對外拓展航權不易,要去搶其他國家的市場,對方也會因為有自己的廉價航空
要照顧,未必予取予求。
業者原本認為有兩岸市場可以做,因為大陸有非常多二、三線城市,只要陸客來台的量穩
定,就算飛花蓮、台中,都不必擔心旅客量的問題;可是兩岸關係很微妙,一旦發生變化
就沒有辦法操作,最後只得跟自己的傳統航空搶相同的市場,現在就是這個樣子。
第四,兩家廉航在海外拓展據點的成果有限,包括開拓海外新客源的能力不足,搭載的旅
客大部分都是台灣人,也就演變成兩家廉航必須與國內其他傳統航空公司搶客人,最後只
好打價格戰。
第五,政府雖然鼓勵成立本土廉價航空,政策上並沒有給予支持,在航權分配上一樣要依
法令公平分配,不會特別給廉航新的航權,在機場的起降費、場站使用費上也沒有優惠,
使得廉航票價既拉不高,成本又與傳統航空一樣下,很難賺到錢。
還有,華航與復興派去廉航的主管,思維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航空經營模式,對市場操作、
網路行銷、異業結合等方面都不夠靈活,完全沒把廉航靈活、彈性、機動的優勢發揮出來
,加上可以載貨賺錢的飛機腹艙也沒有好好運用,沒有多增加一些營收。
這麼多不利於廉航的因素,導致台灣虎航和威航經營困難,加上他們沒有經營廉航的經驗
、人才,整體戰鬥力明顯不足,而且不具規模經濟,自然更難獲利。做廉航就要像經營一
家量販店,有夠多的機隊,可以規劃出非常多的產品(即航線),也就是有非常多的航點
、航班,這樣成本才能壓低,旅客選擇性高、搭乘的意願就會比較高。
台灣不具備廉航所需條件,很難營運,前兩年華航跟復興太過樂觀看待這塊市場,沒有好
好分析市場與環境變化,不像長榮航空比較審慎,現在廉航既然轉骨轉不了,那就出清吧
,了斷了也是好的,否則這樣繼續拖下去,只會賠得更多,對母公司不是件好事。(中華
大學運輸科技及物流管理系副教授林祥生口述,楊文琪採訪整理)
http://udn.com/news/story/7241/188771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