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臨時決定改到台東,連坐兩班光華號
第二班從下午一直坐到了晚上,跨越了黃昏
美麗的暮色照在老火車上,才真切的感覺憂傷
不到一個月了!!
網誌圖文版: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719360
光華號在台灣的土地上奔馳了將近五十年。
結束了在玉里的小旅行,帶著小熊貓,我們趕著搭下一班的光華號到台東。
車站裡有一班莒光號正停靠。
我們到的時候,列車長正站在這裡吹吹風,涼風徐來很適意。
問列車長我們能坐車長室旁邊的座位嗎?他示意讓我們坐下。
列車長可能怕小熊貓調皮,把這扇門關了,我請他能不能再開著門,
讓我拍幾張照片?
列車長說,門開著,通風比較好。
去哪裡找還有這樣的火車可以像這樣光明正大的吹風看風景的呢!
小熊貓站的地方不是普通的門喔!
是從車長室出來的特別通道。
陽光漸漸變斜了。
我們也要和玉里告別,駛向另一段旅程。
出發囉~
光華號,全名為"光華號柴聯車DR2700型",可以說是台鐵現代化柴聯車的鼻祖。
光華號從1966年10月31日開始營運,它以時速110公里風馳電掣飛快車之姿,
從台北到高雄只需四個小時四十分,朝去夕回,行旅稱便。
這不就像是高鐵剛通車時,我們在喊的"一日生活圈"嗎?
小熊貓跟我一樣,喜歡看著平交道上,等火車通過的人們。
而且小熊貓還會模仿平交道的聲音:"燈燈燈燈燈~"喔!
看著路邊人家,讓人不禁揣想他們的生活,在這平靜的縱谷裡。
我覺得,經過住家的火車路線,是很吸引人的。
坐在車長座的小熊貓,因為媽媽去拍火車前面的風景,所以拉下了窗戶,怕他危險。
除了窗外,還有窗簾可以拉下喔。
想像著將來花東線火車相錯呼嘯而過的情景。
目前為止,單線通車我們還是可以獨占整片風光。
能夠有這樣的視野,真的是非常奢侈的,一般火車頭都是機車頭,駕駛窗也小小的,
根本沒辦法站在最前面看風景。
再來一段影片,是不是超讚的呢!
火車進站了,寧靜的鄉間小站。
我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火車進站前,鐵軌會分流,分流的方式通常是一條直走,
另一條往旁邊分岔,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不進站的火車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直行,
而要進站的火車就會拐進岔路,光華號是普快車,幾乎每次都會進站,
所以幾乎都是走岔路囉。
這個小站沒有地下道也沒有天橋,是要通過鐵軌才能出站的。
開了窗,窗外的綠意都被邀請進車裡來。
據說是電力維修車。
寫文章的當下,光華號真切的在我心裡悸動,看到這張照片,
我仿佛坐在小熊貓旁邊,屏息看著他看窗外的背影,聽著轟隆轟隆。
然後很想念那山。
寶貝,我們一定要好好記住這一刻。
許多美好的事物都是稍縱即逝的。
光華號以美國BUDD公司的不銹鋼車體RDC柴油客車為藍本,授權日本東急公司製造。
聽光華號這個名字就知道,當初主打的是高級路線,甚至還有免費便當和水果的服務。
等我們搭上這班列車,它就要退役了,還好,還來得及,我的小熊貓有坐到。
這些年來,對池上的記憶突然湧現心頭,可能位於花蓮和台東中間,
每次造訪總是夜裡。
等待錯車。
重新啟程。
薄暮的列車不似白天陽光明媚,卻帶給人一點淡淡的哀愁。
我喜歡台灣寬闊的河床地形。
更喜歡架高其上的火車的橋。
小傢伙累壞了,睡得很沉,我想與其硬要叫他起來看風景,
倒不如就讓光華號陪他睡一覺吧。
和另一台光華號交錯而過。
我忍不住問列車長,光華號真的要停駛了嗎?
列車長點點頭,電氣化其實已經完成了啊,隨時都可以開始。
黃昏的顏色開始變得不真實起來,詭譎對比的色彩鋪展開來。
越來越暗...
夜色漸漸降臨。
路燈點亮了。
這些地名我都不陌生,不過,這一路的火車站卻都是第一次造訪,
以後還會有像這樣每站都停的列車嗎?
靠站了,旅客下車了,要開了,緩緩滑進夜裡。
車上的旅客不多,大多安靜的看著窗外,昔日榮景不知道是什麼樣呢?
一轉身,發現列車長不見了?
原來列車長蹲在地上收拾東西,他對我笑了笑:"要下班了!"
幫小熊貓換上一套乾淨的衣服,他在光華號上睡得很安穩,
隱約有著稻香的風大方的吹進車廂,伴著轟隆轟隆聲入眠。
搭光華號遊花東真是棒極了的旅遊經驗。
以往,貪圖著方便,我們通常奔馳在一旁的公路上,
公路旁,火車正以獨特的步調前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重複著相同的路線。
我們並不是希望時間倒轉,或是停止往前,只是,有些東西的確就要離我們遠去了。
不要錯過。
不要留下遺憾。
還有一點時間。
在光華號駛入終點之前。
帶自己心愛的人。
搭光華號走舊時光的最後一程。
到站了。
被叫醒的小熊貓沒有起床氣,對著光華號揮揮手,光華號又緩緩的,駛進了黑暗。
103.4.13.天欲暮-消失中的光華號-陽光明媚: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712167
103.4.13.天欲暮-消失中的光華號-兩小無猜: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712176
103.4.13.天欲暮-消失中的光華號-璞石閣:
http://cor.nidbox.com/diary/read/8718265